试论半夏优质高产种植技术
2020-04-08张含波
张含波
半夏是我国比较重要的中草药,因此有很多地区都在对其进行栽培。基于此,本文主要讨论了半夏的植物学特性,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半夏的种植技术。
这些年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国内的半夏销量还有出口量成倍的增加,因此种植半夏农户变得越来越多。根据一些半夏种植区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介绍了半夏的种植,还有病虫害防治的具体措施。希望对发展种植半夏有所帮助。
一、植物学特点
半夏是一种典型的草本植物。一般成年植株高达15~35厘米,塊茎接近于圆球形,直径一般半夏不超过3.0厘米。叶子一般生长在快进的顶端部分,叶柄的下方会出现白色或者是棕色的株芽,而叶片的基部会有白色或者是棕色的小株芽。在一年后会出现单叶是心形的,在两年后是复叶,小叶是椭圆形或者是披针形的,叶子两边是光滑没有毛。花期一般是五到七个月之间,而果期在八到九个月之前,浆果在成熟的时候呈现一种红色,果内会有一粒种子。
二、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
半夏在种植的时候需要选择比较良好的生长和栽培的环境,一般半夏都长期生活在野外环境下,半夏喜欢温度和湿度比较适宜的气候以及荫蔽的环境,惧怕高温干旱以及强光照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耐寒,所以在种植的时候半夏需要尽量靠近水源,背面是梯田或者是缓坡地来进行种植,土壤需要疏松肥沃,要有一定的排水能力。如果之前能够种植玉米或者油菜是最好的,在选完地之后根据秋更来翻整地,每亩可以施入一些腐熟的鸡粪或者是比较优质的农家肥,在播种之前做畦。
2、选种浸种
科学的选种对半夏来说是高产的关键问题。多年以来,通过实践证明海拔在1000米之上的阴冷地区,野生半夏退化比较慢,种性也比较好,产量更加丰富,同时有一定的抗病性,品种的品质很好。如果当年栽培当年就可以获得一定的收获,见效比较快。在八月下旬对野生半夏进行大量采挖的时候,需要及时采购一些高山地区直径在1cm左右的野生半夏,块茎在晾晒精选之后保存在阴凉的地方备用作种。在选择种块之后,可以使用50%浓度的多菌灵或者是5%浓度的草木灰来进行浸泡,浸泡两个小时之后再摊晾,等待播种。
3、播种方式
春播的时候,如果可以选择雨水到惊蛰之间的时候播种,尽量越早越好。夏播的时候时间比较宽裕,从清明到处暑都可以随时挖随时拨,当然也是越早越好。在冬播的时候需要在5cm地温3℃之上,8℃之下的时候播种,一般在立冬一直到小雪之间是比较合适的。如果过早半夏就会生根发芽消耗掉养分,如果过晚就很容易因为受冻而烂种。
4、种植模式
首先,半夏净作模式。1.5米畦,畦沟30厘米。一般行株之间的距离10×8厘米,使用穴播方式来进行种植。每穴两到三粒就可以了,在播种之前需要能够一次性将水浇透,这样对之后的出苗是比较有利的。
其次,果药套作模式。按照目前果园当中的果树距离来设计半夏的波幅宽窄。按照8×3cm的密度条播。
再次,粮药套作模式。2米畦,药和粮各占一半,粮食播种一到两行玉米或者大豆,半夏播种8×3的规格,来条播十行。
5、田间管理
首先,除草。要能够充分做到有草就要及时除去,要尽早除去。除小草要能够除得更加干净;其次,就是追肥培土。在第一代和第二代株芽形成的时候,当有一半以上的叶柄下部还有内侧形成株芽的时候,每次每亩地需要撒施腐熟的干粪粉,并且浇水稀释粪水。然后在畦沟制备细土给半夏培土,直到珠芽盖严。再次就是保苗。一般在小满前后的时候需要追肥浇水。在畦面上撒一层麦糠可保墒,防止过早倒苗。还有就是要尽量及时浇水,以防因为干旱而导致生长不顺利,或是要及时排水,防止因为水涝而导致生长出现问题[2]。最后就是要能够及时预防病虫害,主要的一些病害有茎腐烂病,以及叶斑病还有病毒病等,目前除了会使用抗病组合加强肥水管理,来提高半夏的抗病能力之外,一般在发病的初期会喷施一些保护性的杀菌剂,来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而主要的虫害有红天蛾幼虫以及蚜虫,还有螨虫等,在发生初期可以使用生物农药来进行喷治。
三、适时收获
精细加工对半夏的生产质量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项保护措施。半夏的采收是不是能够合理,加工是不是更加精细,能够直接影响块茎其具体的商业价值,半夏一般会年收两季,但是从节约成本增加效益来考虑,都会在头年冬季栽播,在当年春季载播半夏。在寒露和霜降之前选择晴天进行采收,一年只收一季是最为妥当的,如果采收过早,那么块茎小,质地比较嫩,产量相对也比较低,如果过于晚那么块茎内部的表皮比较粗,会形成油子,需要在八月下旬茎叶已经黄了之后来适当采收是比较合适的。在采收的时候需要尽量选择晴天,小心的对半夏的块茎进行采挖,防止出现损伤,把采收到的半夏按照大中小来分级装入麻袋当中,将外皮处使用水冲洗干净之后晒干就可以成为优质的商品半夏。
综上所述,半夏对我国很多药农来说是起比较重要的商品。因此在播种以及采收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格外注意,特别是在种植的时候,要能够使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种植,才能够真正的让半夏的产量获得提高。
(作者单位:271000山东医药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