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触景生情
——太行山水创作的实践与体会

2020-04-08崔晓勇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太行山笔墨山水画

崔晓勇

(南岸至尚美术馆,广东 广州 510000)

一、引言

太行山自然环境丰富,有崇山峻岭、古树奇石、山涧、沟壑、瀑布、曲陉、寺庙、小桥、人家等。这种独特而丰富的地域自然环境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山水画家深入太行山,了解太行地域风土人情,收集素材,写生,通过不同的方式记录太行山石结构、不同树木种类以及感受太行的精神与气息,他们在与太行山的接触过程中逐渐与大山产生感情,并与太行融为一体。太行山的地域环境造就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自然风景与本土文化。一个地区的地域特色对一个地区绘画艺术风格的形成也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从而使这个地区的绘画形成了具有地域风格的艺术特色。

太行山的雄厚博大、太行精神的坚韧挺拔,山里人的勤劳勇敢,多次出现在我的记忆中,在少年时期曾见过许许多多的山水画家走进太行描绘太行,他们对太行山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与对大自然的热爱感染着我,使我对中国山水画以及表现太行山水提供了众多启示,在本人看来,太行山水画的创作需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二、收集素材以意为先

太行山是生我养我的土地,从小就对太行山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我记忆中会经常浮现出满山野花的春天、雨后云雾缭绕的夏季、满山红叶的深秋和皑皑白雪下的寒林枯树的画面。使我常常在心里思考用什么方法去表现家乡山水之美。经常带着思考到大自然中对景物用心去感悟、用速写去记录大生活。在中国画的表现上,我选择以水墨写生的方式来描绘大自然,以笔写形,以墨取貌。在写生中而非对景写实,而是用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对具有太行特色的山水树木房屋进行勾勒,从而产生与心的共鸣,情景合一。

在创作中首先立意,然后带着思想去收集素材。在收集素材中重在观察和心记。中国画是以散点透视法去观察自然,在观察中要做到“景随心移”。也就是步步移、面面看;远看其势,近看其质。在面对自然写生的时候,首先是“经营位置”,也就是构图。其次考虑画面的虚实和取舍。在写生中更要去感受“道”,所谓“道法自然”。要做到在写生中进行创作,这也是为以后的创作打好基础。

通过感悟自然,勾勒速写,水墨写生相结合,然后把有意境,表现技法成熟的、构图好的写生稿挑出来,选自己感兴趣作品通过艺术语言重新组合。通过勾画小稿、草图。并融入自己的艺术语言,使之成为新的创作稿。这是来自于写生的一种创作延伸,既有十分合理,又有明确写生的真实性,不背离事实。而本人认为绘画创作,则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从而进入“触景生情”的境界。

三、习古而尝新的笔墨语言

在创作过程中是以中国传统的笔墨技法为主要的造形手段。通过学习古人以荆浩、范宽、郭熙、李唐等人为代表的北派山水画家的笔墨语言为基础。在他们作品中可以看出全景式“上留天下留地”的构图,主峰突出,斧劈、米点、刮铁等皴法去表现山石,树木坚硬挺劲,云气穿梭画中,画面房屋、流水,行人、舟船安排合理,无意对本人的学习和创作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学习传统,吸取精华。在学习古人的同时,融入现代的笔墨语言和想法,从而形成自己的绘画方式。时代的不同造就了地域特色的不同,随着历史的发展,现在太行山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都在发生着变化,笔墨更应符合时代的要求,太行山虽卧北方大地,但也融合了南方山水灵巧秀润的一面。太行山除了绝壁长崖的石面,其植被也极为丰富。特别是南太行山峰俊秀奇特,溪谷幽深,树木成荫,可以说是太行山的另一面。我们见惯了北太行的坚硬雄壮、石质厚重,其多被历代北派画家所表达并且形成的代表性的斧劈皴被广为流传,但往往则少有人表达南太行之温润。在山中随处可看到山丘土坡的含蓄,丛林溪沟的幽润。雨过之后的云雾弥漫、空气湿润。与南方山水的烟雨之气颇为相似。可以感受到人在画中游之景。所以说:“太行山既有北太行之雄厚,又有南太行之秀润”。在创作中通过不同的材质、技法和不同的构图进行尝试。在表现方法上是以表现南太行为主,不仅对山体结构进行刻画,而且对树木不同种类进行分析。其次是对太行山石壁进行研究与夸张处理,在画面处理中,既有太行的苍茫又要有沟壑秀润。通过深入太行山观察,写生收集素材等,并经过艺术加工处理,创作出具有地域性并赋有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

一幅好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在构图。构图能决定一张画的成功与否,构图是因景生情而发、因景而构、因景而变,对景不同的感受就有着不一样的构图方法。在构图中比较注重构图的饱满性,更注重气在画面的流动,既气韵生动。在画面比较注重开合关系,有开既有合;其次是注意留白,也就是虚实,有虚实才有空间感,才会感受到“远近山川,咫尺千里”①之感。还要注重画面的疏密、藏露、聚散、呼应、明暗等各种关系,这些关系虽然都是相对立的,但也是相呼应的。既对立又统一才是一张好作品的关键,在一张作品中要突出主题,分清主次,在画面中既要主题鲜明还要和谐而自然。

在造形方面,主要是以“线”为主要表现,也就是“勾勒”。并加以“皴”“擦”完成。“线”是传统中国画语言中的灵魂。在作品中通过线条的线性,可以表现出墨的韵律,物体的结构,画面的精神与生命等。“线”的重要性影响创作的理念,并体现在创作之中。但是在用线中不同于五代荆浩等人中锋为主刚劲有力的线条,太行的坚硬厚重本已经从形体之中扑面而来,所以在线条上并不重复单一的中锋用笔,试图运用多种不同特质线条如侧峰、逆峰、中锋兼有,以及“实”的地方着重用有力的线条、“虚”的地方用细微之线进行对比,从而产生线条美感,以此来拉开画面的主次差距,并表现出全新面目的太行之景。

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认为“皴”“擦”是对不同地貌风格山石树木特征最明显的表现。太行山石质地貌十分丰富。“擦”与“皴”没有明显的界限,“擦”是在“皴”的基础上并加以完善,力求山石体积更加完善,生动自然。在创作中,首先将几种皴法融合使用,使画面更加丰富自然,不再大面积单调运用斧劈皴,以开辟前人未有之道路另辟蹊径,其次是对太行总体风貌的深入观察,力图把南北太行之美融汇同一画面之中,通过用笔得其太行之神韵。

除此以外,认为“点”在画面一方面起到点“精”之作用,用于山石、树干上的苔点,远山上的小树。使画面更加精神,更丰富。例如前人作品《匡庐图》、《溪山行旅图》这些经典名作中,厚重的山顶处都会出现密密麻麻的点从以表示山顶林木,但是点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创作中会着重拉开山顶密林与山腰、山下的树木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近景树木的叶子点法,用不同造形的点来表现不同种类的树木,达到丰富自然而又和谐统一。

在染色过程中。用笔根据山体结构进行渲染,用清水或淡彩、淡墨进行多遍,使画面起到“润”之效果。画北方之苍山,显南方之灵润。既有北方山水之雄厚,也不失南方山水之细腻与温润,这也是我创作的独特之处。

笔不离墨,墨不离笔。在用笔墨方面,本人比较遵循黄宾虹先生的五笔七墨法②。在积墨方面更要注重画面墨色的浑厚,并且要通透。在墨色恰到好处时,也可不敷彩。“墨分五色”同样也体现了中国画的单纯之美。用墨与用色在运用中也是相同的,墨可当色用之,色当墨为之补色,同样也强调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因而在创作之中,色彩偏向淡雅清新,“墨色之美”是我追求的审美取向。

四、创作以情动人

在创作中从传统笔墨入手,以生我育我的乡土为创作题材,来写心中之丘壑。太行山融入了我感情的全部,巍巍太行精神,山里人的勤劳勇敢,都时时刻刻的感染着我。从小看惯了家乡太行的苍茫浑厚,茂密的树林,清澈的流水,云雾雨雪的变化,四季的不同感受……每个阶段的不同都时刻呈现在我的脑海里。太行山承载了我童年少年的梦想,欢乐,生活的一切。太行山的每一处景物都打动着我创作的激情与欲望。

在创作中要不断去学习和借鉴历代大师的经典之作,加之平时写生的素材并融入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感。在创新过程中经过自己的艺术语言组织,提炼取舍,并把客观物象与主观意念融为一体,情景交融。通过艺术语言的重新组合,来表现符合当代人们审美的艺术作品。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便利,外来文化的渗入等,中国的绘画艺术也在发生着变化。所以在传统的技法上要融入现代绘画语言和艺术形式。才能发展传统和创新自己。在创作中更要有林泉之心,当胸有成竹时,方可磨墨展纸落笔。

贾又福先生在画论中提出“如果说,生活和大自然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发祥地,那么,至情至感,乃是一切艺术创作活动总的能源。作画也总是以情致深,以情致神的”③。 因此,有感情的艺术作品才具有艺术之魂。“触景生情”的作品才能打动观众,所以在创作中更要做到情景交融。

五、结语

以上是本人对于太行山水实践过程中的创作体会,事实上围绕着太行山自身深厚历史底蕴以及独特山体结构、四时风貌变化等等话题,依然可以深入挖掘与探讨,这点也将成为笔者未来太行创作中持续努力的方向。

注释:

①陈传席著,魏韬编.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31.

②黄宾虹的五笔指“平、圆、留、重、变;七墨指“浓、淡、破、积、泼、焦、宿”.

③贾又福著.胡铁铮,赵辉编.贾又福画语精要[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21.

猜你喜欢

太行山笔墨山水画
《太行山写生》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笔墨童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太行山(外二首)
太行山上忆当年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太行山下最可敬的人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