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角下凉山彝区村貌与传统文化习俗的变迁
——以喜德县李子乡兴村二组为例
2020-04-08罗边伍各
罗边伍各
(西昌学院 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四川 西昌615000)
一、前言
彝族主要居住在川滇黔桂等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州地处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境内有汉、彝、藏、蒙古等10 多个世居民族。全州辖1 市16 县。其中有11个深度贫困县,2018年7月底召开的凉山州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将用好用足各项支撑政策措施,聚焦聚力难点精准施策、综合治理,确保2020年全州11个深度贫困县摘帽、1118个贫困村退出、49 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喜德县是深度贫困县之一,自从国家实施精准脱贫以来,从精准识别到精准帮扶;村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乡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在精准扶贫中,部分传统文化习俗也随之变迁并影响着精准扶贫的后续推进工作。因此,想要全村都顺利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其中加强对村民移风易俗方面教育,从而逐渐转变村民的传统思想观念来助推永续发展。
二、喜德县李子乡的基本情况
李子乡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辖乡。总面积28 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委员会,83个村民小组全乡耕地17815 亩,其中水田16658 亩,旱地1157 亩,退耕还林46 亩。人口18528人,其中农业人口18119 人,非农业人口409 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62 人。大兴村是众多贫困村中之一,而大兴村二组红山嘴一直处于基础设施滞后的现状。实施精准扶贫后,红山嘴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三、过去大兴村二组的村貌
大兴村二组是笔者的家乡,从小生活在这座小山村,对这里的风土人情大致了解。大兴村二组又名“红山嘴”,属于二半山,位于西昌市西北部安宁河流域,距离西昌市城区约18 公里,这里气候宜人,适合养老的好地方。过去村子里只有几十户,邻里之间相处融洽,村民淳朴善良,他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彝族古老的传统文化。包括民间故事、英雄史诗及优良的传统美德和风俗习惯。主要体现在生活中他们团结、互助、互爱等。比如:谁家遇到喜事、丧事或者经济上遇到困难,大家都会主动帮助。甚至平日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与最近的邻居分享……总之那时候邻里之间的浓浓情义胜于亲人。
(一)住房
家乡的住房至目前为止先后经历了三次变革。以笔者家为实例,记忆中的“红山嘴”住的都是茅草房,其实茅草房不仅搭建简单,而且非常实用,冬暖夏凉,记得茅草房隔几年需要换一次草,防止时间长漏雨,每次换完草像是住新房一样喜悦。后来条件稍微好转后修建了土木结构的瓦房,住瓦房时间是最长的,从记事起一直住到2008年才换成了钢筋水泥结构的砖房。
(二)交通
交通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来说,交通不便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去,红山嘴一到雨季,村子里的路就变成了面目全非,也许红山嘴的村名也是因此而起的名,村子里的泥土彝语称为杂尼(意义为红色的土地),泥土被雨水浸湿后特别沾鞋,如果穿着鞋走路,脚上很快就会沾满了稀泥,让你寸步难行。平日里想出售一点农产品换购日常生活用品都很不方便,通常靠马驮和人工背到十几里外的街道。所以,一到下雨天,人们出行都光脚走路。
(三)水电
家乡的水和电是一直困扰着村民的一个大问题,全村只有一口泉水,水源的紧缺导致村民饮水供应严重不足,每年3月至5月干旱季节更严重,经常到隔壁汉族村子去挑水、背水。过去没有电,全村都点煤油灯,点煤油也很节约,到了漆黑看不见摸不着时才点上,后来终于有了电,但是由于电力不足,仅仅照明都时而亮,时而黑,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18年。
四、精准扶贫后的大兴村二组
自从2015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以后,红山嘴先后得到了危房改造、交通、水和电等项目的支持并解决了之前一直困扰着村民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了红山嘴与过去相比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土坯房到砖房;从平房到小洋楼房;从泥巴路到水泥路;从电力供应不足(过去由于电流过低经常烧坏电冰箱、电视机)到放心安全的农网电;从过去喝水困难到喝到干净的自来水;从无网络到全寨覆盖网络宽带等转变。红山嘴正走向脱贫致富的美好生活。
五、大兴村二组传统习俗现状
红山嘴属于彝语北部方言的圣扎次方言区,是一个典型的彝家村子,居住在这里的父老乡亲们一直遵循着祖辈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习俗,但是传统文化习俗在发展中深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发生着变化。无论是饮食文化习俗、婚丧嫁娶习俗、还是节庆文化习俗等。特别是部分传统文化习俗的变化不仅影响着脱贫攻坚的工作,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凉山彝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比如:凉山彝族地区传统婚姻习俗中的高额的彩礼和礼钱;彩礼从过去的几百元一路高涨到如今的二十几万(农村),礼钱(彝语称卡巴咯撒)从过去的几十元到现在几千元甚至到上万元。
除此之外,从这些传统习俗中引申出来的消费现状更不乐观,过去,红山嘴是个淳朴的寨子,结婚时不曾有过发请柬收礼的现象。可是,如今已经完全变样了,不管大事小事都学会请客吃饭收礼,这种无休无止的人情消费直接制约着村民的生活质量,并且长期延续会导致村民返贫。为此笔者认为及时去梳理存在的问题,并呼吁大家改变目前的这种盲目攀比的社会消费现象是有利于长期脱贫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如此一来,红山嘴的幸福生活指数就会逐渐提高、就能早日实现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六、建议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脱贫攻坚既要扶智也要扶志,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建立造血机制,增强致富内生动力,防止返贫。要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致富,继续在致富路上奔跑,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2019年9月19日,人民网)。为此,结合精准扶贫实施前后的“红山嘴”现状,笔者试着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为村民谋求适合发展的路子
“红山嘴”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但是,靠什么来发展、如何来永续发展还是空的。“红山嘴”目前主要依靠各自种几亩地来维持生计,近年来,种地的人越来越少,而且光靠几亩地是不可实现长期脱贫,那么如何才能把现有的土地利用起来,把它变成与过去翻几倍的收入,这个问题应该由乡政府和村民共同努力来探讨实现。新时期,首先让村民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来转变长期束缚的思路。农村也要跟随新的步伐学习新的文化知识,学习科学的方法来生产生活,如今农村条件越来越好,那么如何让村民主动用学到的知识来创造财富,而不是只等着别人来帮你彻底脱贫致富。其次,村民可以把自身的一些优势发挥出来,比如,结合村民平时生活中的长处,可以通过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来实现长期脱贫。有些村民适合做养殖、有些村民适合种植等,乡政府根据村民的实际情况,帮村民引进一些适合并能承担的项目,并长期指导、跟踪及后续的销售等问题的解决,如此一来,村民实现长远脱贫的问题不会是空谈。
(二)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
“红山嘴”村民当前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靠一批中青年人外出打工。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已在外打工时间长达几年到十几年不等,这种现状不仅仅是“红山嘴”,凉山州各县各村都如此,他们遍布全国各省区,但是他们由于没有技能,一直从事最底层、最辛苦、最累的工作。即便如此,他们出去打工总比留在家乡好十几倍,因为留在家里劳作只有勉强够一年的吃喝,所以只要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人都应该鼓励去打工。那么这批人如何才能在外顺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除了短期培训一些基本的技能之外,有没有更好的途径能保障让这批农民工在城市都能尽快找到工作呢?这也是在鼓励农民工的同时需要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
(三)关注留在家乡的村民的生活
寨子里除了中青年一批之外,还有一批中老年人留在家里,这批人主要是需要照顾老人和小孩。这群体最辛苦,她们基本上以妇女为主,既照顾小孩和老人又承担家里的农事,遇到农忙根本顾不过来,这部分人如果在乡政府主导下就近找到一份既能照顾家庭又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的工作是最好。据笔者调查,近年来,“红山嘴”的一部分土地已被一些私人企业承包种植葡萄、花卉基地等,目前有些村民已经在葡萄庄园、花卉基地工作。所以乡政府可以与这些企业协作,为留在家乡的这部分村民做好保驾护航。
(四)正确引导广大村民转变思想观念
彝族同胞的爱面子是由来已久,许多时候,许多人都被自己虚荣的面子观约束在原地,甚至致贫。这种思想观念需要转变,甚至有些人把这种思想赤裸裸地体现在生活中,比如:李某在好朋友结婚时的表现,李某原本可以按自己的能力范围随礼即可,可是由于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在作祟,最后往往会随一份超于自己能力的礼。同样,这种观念也体现在丧葬文化习俗中,有些人为了面子,在彝族丧葬文化中不断上映着新花样。因此,当遇到婚丧嫁娶、节庆活动、人情消费等时不能盲目跟风影响自身的生活。应该正确、合理消费。只有大家都同心协力才能改变现状,才能离幸福生活越来越近。
(五)重视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当前,在打赢脱贫攻坚的最后一战中,产业扶贫仍然是关键,但是,智力扶贫是根本。凉山彝族地区也有信心同全国各族人民即将步入全面小康社会。今后,为了更进一步地促进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农业实现现代化升级,增强广大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我们不仅因地制宜,而且坚定不移地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扶贫政策,走可持续发展脱贫致富之道。
教育扶贫是国家扶贫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凉山彝区之所以深陷深度贫困地区,除了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外,其中深层次的原因便是教育水平的长期落后。所以只有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从教育出手,因地制宜制定教育扶贫策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增强贫困户自身脱贫能力,才能彻底拔出穷根。因而,不仅重视教育,而且要靠教育来提高全民素质,才会有持续发展。
七、结语
综上所述,精准扶贫是在当代实施的一项重大政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伟大中国梦有重要的意义,给边远山区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大兴村二组也在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可喜成效。而对于彝族传统文化习俗的变化,虽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必然呈现出来的一种新的现象,不仅仅是彝族同胞的传统文化习俗在变化,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都在变迁,但对于深度贫困地区的凉山而言,除了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外,其中深层次的原因便是教育水平的长期落后,所以一些传统文化习俗的变化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自身生活。因此,在乡村变得越来越好的同时,及时呼吁同胞们在传统优秀的传统习俗的同时,正确引导并改变村民传统思想,让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习俗成为今后更多人想来体验的民族文化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