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叹息》的艺术特征及演奏分析

2020-04-08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练习曲李斯特曲子

张 佳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410100)

一、李斯特简介

李斯特,19 世纪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音乐指挥家,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典型代表。他是欧洲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在钢琴上的造诣已经登峰造极、炉火纯青,被后人誉为“钢琴之王”。也是因为李斯特的出现,钢琴演奏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极大的扩展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可以表现出管弦乐队效果。他还首创了交响诗这一体裁。李斯特是最早把匈牙利民族音乐提高到世界水平的民族音乐家,他有爱国思想和民主思想,也有积极要求变革生活的热情。他的一生创作了700 余首的音乐作品,首创了“标题音乐”这一名称,号召人们要对标题进行有意识的创作,因为只有按照音乐标题进行音乐创作,才能够更好的赋予钢琴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感,让人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这样也更加符合音乐自由和灵动的特性。代表作品有《浮士德交响曲》等。他将标题音乐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李斯特极大的推动了19 世纪钢琴曲创作和演奏的发展和完善,这些深得人们的喜爱并流传至今。

总之,李斯特在音乐,尤其是钢琴演奏和钢琴曲创造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同时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在钢琴界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为现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叹息》是他第三首,也是流传最广,最为经典的一首。这首曲子有一个富有思想情感和内涵的标题,里面的琶音抑扬顿挫、起伏跌宕。文章在结合李斯特本人、相关作品,对音乐会练习曲《叹息》的艺术特征和演奏技巧进行分析。

二、练习曲《叹息》的艺术特征分析

这部作品创作背景是在李斯特人生的黄金时期,此时的他在魏玛皇宫任职,生活悠闲而自在,物质上没有任何压力。而且当时的他遇到了他的精神伴侣,美丽且聪慧的卡洛琳。1849年,李斯特的三首练习曲应运而生,降D 大调的《叹息》(也译作大海)作为一首练习曲被人们广为流传,并且入选了世界名曲库。

(一)练习曲的标题性

这首音乐会练习曲《叹息》,是他三首练习曲中最为著名的一首,整首作品都是围绕这个标题所展开和构思的的。李斯特是一个非常重视音乐文学性的作曲家,他认为音乐和文学是一个整体。他力求做到音乐与文学相结合,标题就成了使音乐作品的基本构思富有诗意和内涵的表达方式。

李斯特给他的三首练习曲以《诗意的随想》为题标,后人根据这个题标翻译为《叹息》。这首练习曲主旋律主要是由左右两手在不同声部交替进行,旋律上方虽有跳音符号,但大连线使演奏者在演奏这首作品时需弹出似断非断的感觉。伴随着优美的旋律,给人一种驾扁舟于海上的感觉,在平静的海面上荡漾,显得惬意而又闲适、整个环境显得空旷又辽远。断开的音像唱歌一样柔美。如同在白云阴影下的水面忽明忽暗,波浪被微风吹的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李斯特让整部作品都富有画面感,真正让听众享受到一场视听盛宴,感受到钢琴为人们带来如此美妙的感觉。这首音乐会练习曲《叹息》以连绵不断的琶音开始,让人浮想到了一艘小船在一望无垠的大海上飘荡。在演奏这首练习曲时,演奏者可以根据这种意境进行演奏。也有人给这首作品命名为《大海》,每个人对大海的想象不尽相同,所以可对音乐形象做出不一样的理解。

(二)结构曲式的多样性

18 世纪下半叶,名族乐派兴起,李斯特因其炙热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主思想成为了民族乐派的先驱。当时他所处的时代主流音乐已经发展到顶峰,而李斯特的作品在不抛弃传统音乐的同时,又不受其约束,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斯特在《叹息》中主要采用了“主题变形”表现手法,就是说主题在各分段中变形,这样有利曲子的统一性。同时,他通过不同音区来表现出音色之间的差异,通过轮指跨越三个八度的广泛音域,借以提升音乐的色彩以及层次。在和声的运用上极具创造力,加入了交响性和歌唱性的因素,并且注意对小提琴的跳弓的效仿,通过运用大音程的不断跳跃,增强音乐情感表现力和冲击力。两手交织弹奏出歌唱性的内声部,加上双手琶音的衔接共同完成的伴奏,从而变成旋律和外表华丽的音乐曲,营造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

其次,《叹息》中也采用了双调性的写作手法,全曲中一共用了三个调,加强了声部之间的对立性,展示了音响效果的对比变化色彩。

三、音乐会练习曲《叹息》的演奏技巧

李斯特对钢琴拥有很强的驾驭和挖掘能力,加上他杰出演奏能力和对音乐天生的敏感度,使得这首《叹息》完美的呈现在世人面前。19 世纪是浪漫主义从发展到辉煌的时代。这个时代的钢琴作品与之前的有较大的不同,不仅音色、音域上更加绚丽多彩、钢琴的演奏方式也发生很大改变,变得更加自由和奔放。为了释放天性,寻求变化,这个时代的钢琴演奏家们运用之前从来没有使用过的手臂和其他部位来进行钢琴演奏。就是为了追求多样化的视听效果,这在之前是不敢想象的。这些触键方面的创新在《叹息》中也有很多的体现。

在弹奏这首曲子《叹息》最重要的就是解决琶音部分,需要两手有速度且流畅的完成很多琶音的弹奏,这样对手指的激发要求较高,在实际弹奏过程中,演奏者要保持自然,手腕尽量放松,这样才能使得发出的声音具有连贯性。

练习曲《叹息》一开头的引子部分就是一连串的琶音,要求演奏者两手大拇指衔接自然连贯。在弹奏的过程中必须有效协调腰部,肩部,手臂,手腕等,才能达到和谐的效果,当你弹奏琶音的第一个音时,手腕应该朝向左侧,缓缓画出一个半圆,然后再缓慢地带动小指。弹奏琶音最高音时,需将右手小指偏向右侧,缓缓画出一个半圆并同时带动小指,目的是获得饱满的音色,使得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音首尾呼应,有效地表达了《叹息》的意境。

曲子的开头采用的是直踏板,和声音的起落同步,像这部曲子的开头直踏板的使用比较频繁。都是每一节一踩一换,同第一个音落,最后一个音起。

到了曲子的第三小节,主题旋律开始出现,首先要能够由慢到快的将他们的发音清晰表达。这里必须要突出主题,控制伴奏琶音音量。同时在中间的时刻,左手需要跨越右手进行弹奏,身体的其他部位也会随着手指的弹奏而一起协调运动。整个过程如流水般自然,让听众心旷神怡。

然后到了第13 小节主题旋律从单音变为了八度跳音,情绪要比之前稍激动,为潮的到来做准备。这里出现了休息符号,弹奏时要将七连音与主旋律相适应,八度音要弹准确。

第30 小节,到了整首曲子的高潮部分,出现了新型节奏。主旋律转到了低音声部,并出现了重音记号ff,这里的八度音弹奏需要演奏者掌握对钢琴键的触碰力度。这个虽然比较有难度,但是如果勤加练习,是可以掌握的。高潮结尾时有一个双手交叉弹奏,并标注了一个渐快标记进而让听众感受到内心的震撼制速度变化,为接下来的华彩做准备。弹奏这一部分时主要使用的重音踏板,用来加强声音的厚度,踩下去要有力度,切换要迅速,不能拖泥带水。

接下来就是37 小节的华彩部分,华彩部分要注意标记强弱高低。这样能够让听众感受一种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这个部分的声音清晰而干脆,演奏者要放松而有速度。弹奏时需要让关节发力,而手臂处于放松的状态。弹奏的一瞬间,要求速度快、手指准和稳要迅速的对齐上下位。将弹奏的指法练习熟练,在这个基础之上,在通过不断的练习,形成指尖记忆,让手指能够准确的施加对琴键的压力,进而发出圆润、弹滑的声音。弹奏的一瞬间,要求速度快、手指准和稳,准确把握音色与情绪的变化。

在华彩的最后结尾处,有dim.a rall.和rit 的标注,速度和情绪逐渐缓和下来,为后面的主题再现做好准备。像波涛汹涌的大海恢复了平静,

引起听者的无限遐想。在手指弹完以后,不要将其完全抽离,要与琴键保持轻微的接触。第一个音和第二个音之间不能断,要有连续,让声音具有干脆、透亮、均质的特点。

最后到了第53 小节,对主题的再次表现,需要弹奏先将旋律音练习熟练,旋律音的联系讲究火候,控制力就显得很重要了。手指动作一定不能用力,必须灵活,自然,精准。抓住执行速度,力求对称,避免手指拖泥带水。弹奏这部分时主要使用的是音后踏板,起到重复、加强主题的作用。使得曲子声音这种一个一个的点连成线,从而让声音传播得更加绵长辽远。

四、结语

文章以钢琴理论为基础,结合《叹息》这部作品,通过了解李斯特的生平、创作风格。深入探讨和研究这部曲子在演奏技巧和艺术特征方面的特色。希望能够为广大的钢琴爱好者理解掌握这首曲子提供资料。由于客观条件以及研究视角所限,加之笔者研究水平之因素。可能无法全面的分析出这部作品的特色,所得出的结果也有自身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从其他视角和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和探讨。

猜你喜欢

练习曲李斯特曲子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手风琴演奏中练习曲的意义分析
对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版本演变的思考
有风吹过
吹曲子
绘事感言
公园那边有人在吹萨克斯
保持肃静
爱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