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曲《平湖秋月》的艺术浅析

2020-04-08雷智棋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平湖触键钢琴曲

雷智棋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710119)

一、前言

《平湖秋月》是吕文成在中秋时节游览杭州时,对我国江南美景有感而发而创作这首描绘了西湖月下美景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广东音乐风格。1975年,陈培勋先生将这首作品改编为钢琴独奏曲,乐曲旋律流畅,音调婉转,风格清新,抒发了作曲家对中国江南的秀丽风景,诗情画意的夜景的感受与热爱,成为具有典型的中国民族特色的曲目,结合钢琴这种独特西洋乐器让这首乐曲的表现力加强,欣赏能力得到加强。

本文对《平湖秋月》这首钢琴改编曲中,结合该作品的艺术特征和音乐表现进行分析阐述,探究它的艺术价值和对我国民族风格钢琴曲的影响。

二、钢琴曲《平湖秋月》概述

(一)作曲家简介

吕文成,广东音乐作曲家,广东中山县人。早年旅居上海,颇受江南一带民间音乐及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所撰乐曲达百首以上。其中不少乐曲如《渔舟晚唱》、《步步高》、《平湖秋月》等广泛流行。

陈培勋,音乐家,作曲家,广西合浦人。自幼学习钢琴,先后在香港上海学习钢琴、管风琴和作曲,之后胜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他的作品体裁广泛,主要作品有交响诗《新潮逐浪高》、《从头越》、音画《流水》及幻想序曲《王昭君》。还创作了许多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曲,有钢琴曲《旱天雷》、《思春》和《平湖秋月》等。本文对陈培勋的钢琴曲《平湖秋月》进行分析阐述。

(二)《平湖秋月》的创作背景

《平湖秋月》原是流传在广东音乐中的民族乐曲作品,经由音乐家吕文成改编为民族乐曲,1975年,作曲家陈培勋将其改编成为钢琴独奏曲,《平湖秋月》以清新的格调、灵动优美的旋律,描绘了杭州西湖的美景之一“平湖秋月”清幽宁静的月下景象。乐曲奏出诗般的意境,寄托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改编曲运用丰富多彩的伴奏织体,将湖光渺渺,潋滟随波千万里的景象表现的更加细致入微。印象派音响效果和浪漫主义作曲技法使其成为一首优秀的具有中国民族音乐特点的钢琴作品。

三、钢琴曲《平湖秋月》的艺术特征

(一)曲式结构

《平湖秋月》旋律古朴优美,自由延展。采用一部曲式,紧凑连贯。乐曲曲式结构在整个发展中应用核心音调贯穿的特点,乐段发展采用我国民族民间的“头尾相结合”的手法。乐曲以静写动,以动衬静,体现出寄意于景,寓情于景的“气韵华丽”艺术精神,突出“幽美”的景象。作品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民族五声调式,调式特点是多采用宫体系内的羽、徵调式。调式转换以同宫体系内的宫、羽调式的交替比较多。各小段的旋律都是由强调宫音或者是强调徵音开始最后结束在羽音上,向上五度移宫形成调式转换,音调悠扬婉转,意味清新高洁悠远。

(二)调式调性

《平湖秋月》中对比西洋曲式结构的调式调性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乐曲没有采用西方音乐作品的结构,而是保持了中国民族特色的五声调式作品的特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有它特有的复杂性。全曲调式采用了bD 宫七声调式,以同宫系统体系内的宫羽调式交替作为调式旋律。各分句的旋律都强调宫音或者强调徵音为开始而最后由羽音作为结束。旋律的色彩稍显黯淡,可以更好的突出“秋月”宁静致远、细腻和谐的氛围,给人悠然自得,远离尘世的意境。相比于西洋曲式结构,中国民族五声调式更加突出“平湖秋月”的虚、静、淡、远的意境。

(三)旋律

《平湖秋月》结构具有民族特点,由核心旋律贯穿全曲发展而来,没有明显的段落,但可大致分为“起、承、转、合”4个部分。

从第一句旋律到第9 小节是整首乐曲的“起”,旋律流畅而且绵密,宛如微风拂过清澈的湖面,低音奏起的时候像是远处钟声的回声,右手音符像是流动的水珠晶莹剔透。渐强的表情记号推动乐曲的发展。

第10 小节至13 小节是乐曲的“承”,这一部分的主要由左手作为主旋律,右手模仿中国民族乐器达到突出流畅感,这部分旋律给人一种缥缈虚无的感觉,突出远离尘世的意境。

第14 小节至22 小节是该作品的“转”,这一部分分为上下两个层次,从14 小节开始,到17 小节,是这一部分的上半段,该部分双手对比明显,左右手交替模仿中国各民族乐器的效果,用滑音的技巧丰富乐曲的旋律性,情感波澜起伏明显。

第18 小节至22 小节,是这一部分的下半段,也是这一部分“转”中的转折,这部分是全曲情绪最为丰富明显之处,情绪表达逐渐推进,乐曲充满朦胧飘逸和洒脱自如的色彩,烘托出在清丽的月色下的西湖幽静迷人。

第23—26 小节是这首钢琴曲的“合”,在结尾部分运用了“波浪式音型”,作曲家运用感叹式音调形成飘忽不定的音乐色彩,让人回味无穷,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景色的诗情画意。

四、钢琴曲《平湖秋月》的演奏处理

(一)演奏技巧分析

《平湖秋月》具有非常浓郁的韵味和民族气息,在演奏技巧方面对演奏者有着极高的要求。钢琴的音色是非常单一的,为了体现音的音质,手指触键有着很大区别,这是对演奏方面最基本的要求。再贯穿对作品情感的理解,配合肢体和对踏板的运用才能将作品完整的诠释出来。

1.“起”,乐曲的开始是左手在低音区的连续奏响,左手触键音色非常饱满圆润,就像远方飘荡而来黄昏时分的古老钟声。右手保持低音的同时,指尖触键弹奏三十二分音符,音符绵密并且音质清脆有颗粒感,给人空灵缥缈的感觉。流动的音符融合在和声的背景里,像是一滩深不见底的湖水,上方的旋律像是激起了阵阵涟漪,触键时,注意手指触键和手腕的配合,手指不能直接触键,而是要用到“揉”、“推”、“碾”、“抚”的手法才能更好的诠释“水珠”那种珠圆玉润的通透质感。

第一部分的踏板在运用的时候,左手在低音旋律时候右踏板运用稍长点,从而营造朦胧的、静谧的意境。右手在琶音音型的演奏时候,右踏板运用就稍浅一点,营造出缥缈朦胧的意境。

2.“承”,乐曲的这一部分重点突出左手的旋律,左手在中低音区弹奏,触键用“揉”、“推”的触键方法弹奏,可以更好更灵活的控制触键的力度。右手跑动模仿民族乐器的奏法,手指尖如同蜻蜓点水般快速触键,一触即逝。让人感受到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莹透彻质感。右手跑动的时候控制手指触键力度,不要弹到底,触键浅显,手指沉稳,旋律虽快但是音质不会飘浮,做到轻而不虚,手腕换气紧凑并且放松。这样弹奏出来的旋律才是优美的,明朗清澈的,注意旋律和伴奏要主次分明,不可喧宾夺主。不光要突出左手的主旋律,右手又要灵活的快速跑动,这样才可以更丰富旋律的内涵和气韵。

3.“转”,在14 小节开始,右手震音对应左手六连音的演奏,六连音的出现,推动了旋律流动感,模仿水面变化的感觉。接着出现七连音、十连音的音型出现,造成了乐曲情绪的不稳定感,对下面音乐高潮起着推动烘托的作用。在16、17 小节中,八度装饰音模仿了中国民族弹拨乐器的泛音效果。使得声音清脆而不生硬,乐曲的气氛是优雅淡泊的。而18—22 小节是整首乐曲发展的高潮部分,出现九连音、十二连音等不规则音型。22 小节后半部分,双手配合的地方,声音要一涌而出,把后面的装饰音慢慢加速,越来越轻,手指控制要收发自如。踏板随着不规则音型的变换来踩放,后面音在走向上行的时候轻踩左右踏板,用混响来烘托出特有的意境。

4.“合”,最后一部分的“波浪形音型”,右手在弹奏颤音的时候先是由慢到快再到轻。左手平稳发展,最后逐渐变弱,给人飘忽不定的遥远感觉。而在最后一小节的最低音触键的时候,加上控制身体的紧张感,直到最后一个音的拂落,身体再松懈下来。配合表情记号p 到pp,渐弱一直到ppp 的力量的转换,还有最后触键配合左右踏板的运用,制造混响效果充分表现出到“虚空”“超脱”的境界。

(二)情感表达分析

《平湖秋月》整首乐曲篇幅不长却内容丰富,把西湖十大美景之一“平湖秋月”的美丽景色刻画的栩栩如生。我们在弹奏时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平湖秋月》中主要突出的“水”的感觉,有晶莹剔透的“水珠”,也有清澈宁静的“潺潺流水”,在速度上,是悠扬宽阔的情绪,在弹奏时应该把悠然自得的情绪带动出来,拓展乐曲的美妙意境。中国作品和外国作品的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作品的气息要贯穿全曲,心到乐起,沉醉其中,人琴合一。做到情景交融,有实有虚,就要理解和把握“情”和“景”的对比、“虚”和“实”的结合,领悟其中的韵味和意境,才能更好更丰富地表达中国艺术作品中的“韵”,中国艺术作品中的“美”。

五、结语

钢琴改编曲《平湖秋月》旋律细腻典雅,意境淡泊深远,带有深邃的民族性创作,结合钢琴的演奏表现,发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表现手法。陈培勋先生的《平湖秋月》,不仅继承了我国特有的民族风格音乐的精华,还结合西洋乐器进行创新发展,对弘扬中国音乐民族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使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得到延续发展,为我国特有的民族风格音乐的中西结合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猜你喜欢

平湖触键钢琴曲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吟荷
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触键技巧探究
夜的钢琴曲(六)
试论钢琴演奏中触键对音色表现的影响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
平湖“三制三线”防范处置企业欠薪
钢琴曲《百鸟朝凤》结构分析
平湖秋月
浅谈钢琴演奏中歌唱性触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