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课程改革助推学校品质提升

2020-04-07沈来凤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2期
关键词:多元化发展课程改革

沈来凤

摘要:历经岁月的洗礼,不断在改革中进取,合肥市元一名城小学这所积淀了50多年深厚文化底蕴的老校,再次迸发出蓬勃的活力。以课程改革助推学校品质提升的办学思路深入人心,办学成效屡结硕果。课程改革给合肥市元一名城小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发展机遇,随之而来的是全新的挑战。学校将课程改革作为进一步提升办学品质的重要载体,深入开展以三类课程改革为主体的专项课程实验,着力于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建设和校本教材的研发。

关键词:课程改革  多元化发展  品质提升

在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新站区、庐阳区三区交汇处,坐落着这样一所学校:它既古朴又时尚,既典雅又充满生机。这所1965年成立的老校,历经风雨,几经变革,于2008年迁入现址,更名为合肥市元一名城小学。像许多改制合并后迁入新校址的学校一样,它曾面临着优质生源流失、优秀人才难留的困境。2013年前后,学校一班致力于教育改革的领导、老师,不甘平庸,锐意进取。其间,几度沉浮,历经坎坷,学校开启了“以课程改革助推学校品质提升”的破冰之旅,从最初的名不见经传到成为合肥市瑶海区初具影响力的学校,从“求生入学”到成为合肥市黄金三角区的一块磁铁,从师资力量薄弱到形成自己的教研品牌。

是什么力量使这所沉淀了50多年的老校又重新焕发出喜人的活力?是课程建设的有效实施。它为学校开创了一条改革变新之路。

一、巧借“他山之石”,形成课程建设顶层设计

2013年以前,学校的办学状况可以用两个案例来说明。教师兢兢业业,却没有一位教师获得过区级以上荣誉;学生踏踏实实,却从没有感受过符合自己需要的校本课程。这样的学校,必须要变,否则,老百姓肯定不满意。

为累积有效经验,学校一方面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由其他先进校专家团队所召开的专题报告会,聆听先发地区兄弟学校的宝贵经验,同时到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宁波滨海国际学校等优质学校考察参观,让老师们点燃革新的信心与激情。

另一方面,学校多渠道、多方位发放“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征求意见书”,发动社会力量汇思集智,设定幸福校园、幸福教师、幸福课程的文化创建内容,确定以“七彩阳光校本课程改革的实验”为特色课程改革的引领项目,带动“幸福教育”校园文化的形成,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

在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意见征集过程中,二年级学生夏冬冉的妈妈说:“当我们和学校一起选定‘幸福教育这个办学理念时,家长以建设者的身份参与到学校的工作中,从而产生更强的归属感。”

与此同时,学校围绕“幸福教育”这一核心,在校内外广泛征集学校的“三风一训”和校旗、校徽,借此凝聚人心、扩大影响和宣传。

二、巧挖品牌,深耕传统

特色是学校起航之帆。从2010年开始,学校就将“诵读国学经典 培育道德人才”作为特色,在校内进行普及和推广。

2013年,学校以中华传统诗词文化为突破口,打造特色创建“1471”工程。“1”为一个项目,指“中华经典古诗词”的传承;“4”为四个全方位结合,指做到文化、内容、科目、考核相结合;“7”为七项内容全覆盖,开展 “红领巾社团”、生本教材研发、国学课堂、国学操、文化、游戏、德育文化艺术节创新活动;“1”为形成学校发展的一个模式,为广大师生搭建一个多元化发展的崭新平台。

同时,随着特色课程校本教材研发的进一步完善,学校成立研发小组,由各年级组选派优秀语文教师,结合我校學生实际,分三个学段编印校本教材《蒙学稚唱》《广学浅吟》《博学雅诵》。将“经典诵读”纳入课表,让“经典诵读”特色老树发新芽。

三、巧设项目,搭建框架

2013年,“国家少先队活动课程”在全国进行试点,学校成功申报并以此为契机,开始构建以七彩课程建设为主体的多元化课程体系。项目经过专家论证等环节,确定围绕学校“幸福教育”的主旨,以“体验幸福 服务成长”为该项目设计理念。在课程的设置上,以“普及+专项”为原则,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依据“七彩阳光沐葵花”的寓意,在校内分7个色彩板块,并结合每个年级的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纳入相应科目,保证每名学生在不同的学段至少能接受2门校本课程的教育,同步形成行之有效的多元化校本教材。

七彩阳光校本课程项目包含内容:

(1)以“少先队活动课程”和“经典诵读”为主的必修类特色课程。

(2)以学科领域为主,进行延伸,以社团为突破口的拓展型课程。

(3)以实践体验为重点,以 “十二月节”为载体的探究型课程。

学校按照七色、六级、二科的标准,搭建起“七彩阳光校本课程”框架。

张艳老师既是学校的语文教研组长又是学校特色课程编审委员会的成员。在编审过程中,她最看重的是教材的可行性:“一本好的校本教材,构思与教学实际是不能相冲突的,要不就只能是流于形式。”在编排少先队活动课程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学习时代先锋》一文时,她首先召集五年级学生代表座谈,让孩子们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是最美的人”。这样的方式迅速拉近了孩子们与学习内容的距离,让教材的编写不再是老师的个体行为,而是建立在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索的基础上的。

李玉玲老师是四年级二班的中队辅导员,当学校找到她,想让她担任果蔬种养课老师时,她觉得难度太大,犹豫不决。校领导知道后,找她谈心,鼓励她放下包袱,大胆尝试,拓展多元化的发展空间。虽然李老师心中毫无底气,但还是接受了任命。她在丰收季里设计的“采摘蔬菜送‘亲人”的教学实践环节,受到了多家媒体的关注,并被《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宣传报道。

学校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和主题实践活动内容的不同开设“十二月节”,开启探究型课程研究。在实施中,学校结合5月份“劳动最光荣”主题教育课程实践,推出了“我当一天家”活动,组织所有少先队员在家中进行家务劳动。同时,依托学校的“向阳花爱心小队”,筹办果蔬售卖大会,将自己亲手种植的菜品送给社区的环卫工。2014年3月,小队事迹被安徽卫视作为独家新闻进行了为时6分钟的播报。

按照《学校品质提升三年规划》的要求,截至目前,特色课程已经在全校范围内普及,“少先队活动课”“经典诵读课”和“国际象棋课”已正式纳入课表,普及率达100%。拓展型课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列入年级部,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学科,同时确保每名学生的学习时间在80分钟,目前参与率接近50%。探究型课程体系雏形搭建完成,学生每月课程实践内容按每月主题汇编成册。

四、巧用“微”源,实现“翻转”

如何巧妙地将当代自媒体融入传统课堂,解决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困惑,而无法反复聆听教师对重难点解析的问题呢? 2014年初,学校集结部分学科的带头人开始尝试一种全新的授课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学生掌握薄弱的重难点问题,开始尝试录制微课资源,并上传到学校资源网上与学生共享。2014年7月,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元一名城小学微课堂”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

教与研的有效结合,让学校微课课题的研究领域取得长足进步。2014年底,学校申报中央电化教育馆“2013年优质‘微课资源建设”课题成功后,以数学学科作为全校微课资源建设的孵化站,在三年级开始进行全方位的微课资源建设。该建设在全校产生一定影响力,学生和家长的反馈良好,并形成首个校级微课资源库。在数学学科的带动下,语文、英语等学生关注度较高的学科,也开始微课资源的建设工作。从开始创建至今,学校共完成微课资源建设526个,学生收益率达到100%,有效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题。良好的成绩,也让学校作为合肥市优秀代表在2015年“全国中小学教学信息化应用展览活动”上进行微课资源成果展示。

“幸福教育”是每一个教育人的梦想。它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积累,更需要教育人的不懈探索、实践、努力。在追求 “幸福教育”的道路上,我们一路前行。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多元化发展课程改革
西安市物流企业多元化发展路径选择
中通赴美上市探究
试论当今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试析网络时代成人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舞蹈的社会价值及多元化发展趋势研究
浅析旅游企业的多元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