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片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模式探索
2020-04-07曾倩
曾倩
摘 要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理念下的一种扶贫方式,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非连片贫困地区数量不断增加,面临着更高的标准与要求,产业发展难度也不断增加。基于此,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探索非连片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新模式,为今后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思路。
关键词 非连片;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模式;重庆市北碚区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1.056
重庆市北碚区地处缙云山麓、嘉陵江畔,幅员面积755 km2,辖9个街道、8个镇、10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3万人,是重庆市15个非重点贫困区县之一。全区有市级贫困村3个,分布于3个不同镇,有1 0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分散在70个行政村,是典型的非连片贫困地区。近年来,北碚区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推动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1 发展模式
1.1 党建引领模式
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以产业链为纽带,推广建立产业党支部50余个,坚持党带群、强带弱、富带贫,推动“支部+合作社(公司、协会)+农户(贫困户)”,组织发动群众有效参与,引导建立利益链接机制,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机衔接。例如,柳荫镇明通村党总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按照镇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的思路,班子成员自筹资金20万元,成立了重庆柳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盘活村办公室旁边的旧校舍,改造成公司的生产、包装、展示、销售配套房,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负责全村农副产品销售,销售利润的30%用于村民分红、扶贫济困和村集体收入,70%用于公司滚动发展。
1.2 校地合作模式
借智借力西南大学专家学者,编制《北碚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实施方案(2019—2022)》《北碚区扶贫主导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指导文件,为脱贫攻坚重点街镇编制《产业扶贫发展规划》,指导街镇科学选择和实施投资项目,以规划引领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同时,组建校园专家指导团队,划片包干为各街镇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市场营销指导,定期深入基层现场授课、实地指导等,切实提高贫困群众生产技能。目前,已助推全区发展樱桃、山药、花椒、蔬菜等特色产业267 hm2,带动800余户贫困户增收。
1.3 抱团发展模式
积极探索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和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实现多方共赢。以“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为主要抓手,在38个行政村先行先试,探索形成产业带动型、资源开发型、劳务创收型、租赁经营型和项目拉动型5种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模式,多途径、多形式、多渠道促进村集体增收。例如,金刀峡镇小华蓥村种植红樱桃已有30多年历史,近年来组建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种植的樱桃形成20 hm2种植基地。基地收益按比例进行分配,30%用于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30%作为村集体收入、30%用于贫困户的帮扶慰问,剩余10%用于专业合作社成员及有贡献人员的奖励等。同时,每年举办樱桃采摘节,将价格由20元/kg增长到70元/kg,种植农户实现户均增收1 000元以上。
1.4 龙头带动模式
实行“龙头+市场”带贫困户。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引进龙头企业,利用企业的市场和技术优势发展产业,带领贫困户增收脱贫。例如,三圣鎮春柳村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重庆敖欣农业有限公司,发展大棚蔬菜7.2 hm2,每年为当地村民创造土地租赁收入约17万元;常年用工30人,季节性用工60人,务工人员年均增加收入1.5万元以上。同时,春柳村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资金50万元入股到蔬菜基地大棚建设,公司每年分红3万元给村集体。
1.5 入股分红模式
推动以房联营合作,引进农旅公司以货币出资入股,农户以宅基地或房屋入股,民宿公司统一经营,经营收入由农户与公司按6∶4的比例分红。推动土地和劳动力入股合作,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劳动力等作价入股,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以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物资以及技术指导、产品初加工、产品销售等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生产过程协调服务、争取政策支持等入股。例如,澄江镇五一村设置土地股、集体资产股和现金股,通过合股联营,将村集体、农民的利益联结起来。以土地入股的农户按照“保底600元+收益分红”的方式进行分红。
1.6 电商扶贫模式
1)建立网上村庄,利用北碚邮政自身助农电商平台渠道和配送优势,以“居民线上下单+基地直采+邮政免费送达”的模式开展公益服务,打通贫困村特色农产品入城入户的新路子,已协助各大超市采购本地农产品70万吨。疫情期间,通过“内部接龙+朋友圈推销”模式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发动机关、村(社区)干部积极宣传,通过介绍、转发等方式,销售土特产品5万吨。2)探索直播带货,区领导跨行客串主播,为扶贫产品代言,帮助贫困户销售产品,实现增收。3)成立消费扶贫联盟,组织辖区100余家社会单位、企业与贫困村、贫困户对接帮扶,优先购买贫困户农副产品。
1.7 培训造血模式
扎实开展扶贫实用技术培训,提升贫困群众产业造血功能。针对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的资金、技术和管理能力等实际问题,紧扣贫困户需求和意愿,对症下药、因户精准施策开展品牌培训、电商培训、创业培训、特色种养殖技术培训等。目前,全区组织各类培训200余期,培训5 000余人次。如柳荫镇永兴村抓住区科委结对帮扶的机遇,多次邀请科技人员对本村发展的核桃、腊梅、李子等扶贫产业开展种植技能培训,32户贫困户积极参与,通过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1.8 村企共建模式
将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深入实施“百企结百村·携手共发展”活动。区领导多次深入基层一线调研,为村企合作谋划思路、牵线搭桥,组织各相关部门帮助解决问题、提供支持保障,引导各方自主参与,找准共建结合点,发挥村企各自优势,以企兴村、以村促企实现共建共赢。目前,已有64家企业与36个村结对共建,每个贫困村都有1家以上企业参与合作,签订项目38个,计划投入1.3亿元,带动新建村办企业等各类经济组织27个,支持党员群众、本土人才创办领办创新创业项目18个,培养致富能手270名,“以企兴村、以村促企”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营经济共同发展。
2 存在问题
2.1 产业布局不合理
产业发展规划、政策设计尚思路不够清晰,计划落实措施不够到位,普遍存在缺乏扶持资金、增收项目零敲碎打的现象,未形成规模优势。可支撑持续增收的发展项目不确定,当前脱贫与长远发展问题不清楚。市场引领作用未得到足够重视,见子打子、有一哄而上的趋势,只重视种养不重视后续加工、营销和市场开拓。
2.2 科技应用能力差
农业社会化发展速度较慢,很少有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组织参与到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代耕代種代管和市场信息服务中。基层农技体系不完善,农技队伍力量薄弱。同时,留守在农村的贫困劳动力整体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难以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
2.3 产业体系不完善
扶贫产业结构较混乱,主导产业不突出,各个环节紧密联系不够到位,缺乏较长的特色产业链条和品牌效应,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产业发展滞后。同时,龙头企业带动不足,宣传、营销等手段跟不上,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2.4 保障机制不健全
政府对非连片贫困地区重视程度不够,地方财政对扶贫产业投入不足,且贫困户的自身投入能力差,扶贫产业发展要素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在农村还普遍存在贷款难、融资难问题,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再加上北碚区是主城区,主要鼓励贫困群众通过务工增加收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产业发展。
3 建议
3.1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结合北碚区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技术为引领、农业企业为带动发展特色产业。产业选择要慎重,需要综合分析,有一定比较优势才能获得市场占有率。要合理调整产业种植结构,无论是调减低效粮食作物的种植,还是增加高效经济作物的覆盖率,都要在符合区情基础上进行,避免出现市场同质化。
3.2 多措并举培育农业经营主体
实施奖补政策,积极打造一批龙头企业,持续深入开展龙头企业扶贫项目对接和“百企结百村”活动。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示范合作社建设,大力培育致富带头人,优先安排贫困户占比较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农业产业项目。推广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有效做法,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3.3 完善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
积极推行财政产业直补资金股权化改革,村集体经济组织持有股份分红按一定比例用于精准扶贫。进一步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贫责任,以此作为享受扶贫政策的前置条件。享受扶贫政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吸纳本地区有意愿的贫困户就业。财政扶贫资金、对口帮扶资金、捐赠资金等扶持的专业合作社,成员应包含一定比例贫困户。
3.4 提高贫困户持续增收能力
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为其提供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和技术保障,支持自主发展,脱贫致富后的贫困户即为其他贫困户树立榜样,也可培育为致富带头人,对于无劳动能力的,则将其资源变资本,参与到集体产业或市场主体经营中,使其获得稳定的收益。充分发挥产业指导员作用,定期上门开展技术服务,点对点指导,提高群众内生动力和生产能力。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