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方法论的《道德与法治》解题能力培养探讨

2020-04-07陈娟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方法论解题能力思路

陈娟

【摘 要】本文分析《道德与法治》解题能力的培养思路,论述基于方法论的《道德与法治》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从题目分析能力、材料把握能力、思维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提出做法,旨在有效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解题能力 方法论 思路 要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4-0120-02

解题能力是学生政治学习中的基本能力,也是考查《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强化学生知识点吸收与记忆的重要方法,而且是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有效手段,在复习阶段的教学中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道德与法治》考试主要有两大题型:选择题和主观题。从考试命题的趋势来看,材料题是主要的方向,而单纯考查知识点记忆的题目越来越少。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多以一定的材料为背景。材料题可分为总结归纳类、原因分析类、对比建议类等类型。基于解题方法是解题能力培养的要点,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策略。

一、基于方法论的《道德与法治》解题能力培养思路

(一)夯实知识基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理论知识学习是学生政治课程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政治课程包含着大量的理论知识,且不少概念较为抽象、难懂,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对此,需要从两点出发,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首先,以案例教学深化学生的理解。案例教学是一种结构化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中融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开放性的案例,使理论知识形象化、具象化;在案例中融入理论知识与生活背景,使理论教学变得具体化,同时融入相应的解题思路、技巧,有效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其次,以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系统学习能力。思维导图是一种基于发散性思维的记忆工具,借助图形、指示箭头、颜色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复杂的知识体系。教师将思维导图应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中,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以思维导图强化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事半功倍。牢固的理论知识基础能够让学生在解题中胸有成竹。

(二)活跃解题思维。活跃的思维是学生求解《道德与法治》题目的有利因素。因为从考试真题来看,单纯考查知识点记忆的题目越来越少,需要学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解题的题目不断增加,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比如,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与正向思维相反的一种思维方式,也称求异思维,属于创造性思维的范畴。美籍匈牙利教育家波利亚从解题的角度对逆向思维的特征做了总结,包括倒着干、特殊化和寻找等。逆向思维对《道德与法治》解题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强化知识学习效果。逆向思维能够让学生从正、反两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有助于巩固、深化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二,提高解题能力。逆向思维能够让学生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从相反的角度思考题目的解决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第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政治课程的教育目标也在变化,逐渐从知识、能力的传授与培养转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逆向思维对学生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三)实施专项训练。专项训练是指借助解题活动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在复习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常见题型的专项讲解,即将相关题型整合,以专题教学的形式强化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例如,以 3 至 4 个课时来讲解相关问题的特点、类型以及主要的解题方法,一些问题既可以从正向思维的角度来解决,也可以从逆向思维的角度來解决,教师在练习中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锻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让学生在考试中能够临场应变。

二、基于方法论的《道德与法治》解题能力培养策略

(一)题目分析能力。对材料题的解题而言,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深入细致的材料阅读都是最为基本的工作。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题目分析能力。在题目阅读中,学生要走出阅读的时间越长越好的误区。实际上,材料阅读以找准关键、掌握方法为重点,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有的题目是图表题,学生需要在图表阅读的基础上思考选项中的表述并作出正确的解答。针对图表的阅读要做到“三读”“三比”。首先,“三读”,即读内容,比如文字介绍、图表标记、图表数据、折线图走向等;读注释,指图表下面的注释性内容,它们很有可能隐藏着重要的信息;读设问,指题目的问题是什么。其次,“三比”,即横向之间的比较,不同类别数据的比较;纵向比较,同一类别不同年份的数据比较;图表之间的对比。如图 1,这是关于消费支出与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图表,从折线走势图及上标数据可以清楚地总结出经济结构在逐步转型升级、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两点内容。在题目阅读中,有一点学生经常忽略,那便是题目的分值。主观题的分值通常较大,动辄十余分,不均匀地分布在下设的各个小题中,比如 4 分、6 分。当一个主观题第一小题为 4 分、第二小题为 6 分时,除了表明它们的难度系数有别外,还可能表明知识点考查数量的差异,很有可能第一小题考查两个知识点、第二小题考查三个知识点。

(二)材料把握能力。在材料题的解答中,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材料既是问题提出的背景,又是答案的源头。大多数材料题的答案都或明或暗地藏在材料中,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材料把握能力。通常出卷人不可能将答案直接写在材料中,很多时候是借助材料中的一两句话来点明答题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答题的线索。如有些题目具有很强的经济性并与当下的环保热点问题有一定的关联:一道有关海洋的材料题,其中问道“有人担忧,有开发就会有破坏。对此,请从经济角度就如何合理开发海洋提出建议。”从表面上看,这道题目有很强的独立性,甚至可以脱离材料而设问,但既然设置在材料下面,说明它和材料内容有着紧密的关系。通过材料梳理,可以发现材料里有这样的内容:“以及因不合理开发而导致的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洋资源枯竭等问题。”学生在答题中就要针对“不合理开发”来提建议,最为典型的便是梳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思考“不合理开发”的原因,常见的有技术不达标、法律政策不完善等,以此为出发点给出相关的建议,如加强技术研发、优化产业结构、健全法律法规等。

(三)思维逻辑能力。内容杂糅、混乱不清是学生在主观材料题解答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也是学生主观题主要的失分项。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时,需要将理清答题思路作为重点、要点,而这也是学生解题的核心方法。理清材料题答题思路主要从两点着手。一是回顾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调动脑海中的相关知识储备,做到心中有数;二是紧扣文本材料,总结文本中涉及的内容,分析哪些内容和教材内容相关,而此类相关的内容就是答题的要点所在,然后据此写出题目解答的要点,再进行铺开性的阐述。比如,有道题介绍德国一个“中国小镇”持续了近百年的“中国狂欢节”,第一小题明确要求学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遥远的异国小镇一直对中华文化情有獨钟。这就需要学生一方面对《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有准确的记忆,另一方面能够将相关联的知识套用到本题的解答中。借助知识调动与文本分析,学生可以迅速整理出答题思路:首先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出发,总结其吸引力;然后再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指出商业交流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最后从文化习惯的持久性出发,解释节日能流行百年之久的原因。

(四)语言表达能力。从当前学生的考试表现来看,学生在回答材料题的时候容易出现重点不明确、主旨不突出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未能准确地理解材料所指,也没有真正把握问题的实质,在答题中处于思想混乱的状况,反映到答案的内容上便是东拉西扯、重点不明;二是学生理解了材料与问题所指,但缺乏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导致脑海中知道的正确答案难以用准确凝练的语言呈现出来,由此带来的结果便是轻则扣分、重则无分。因此,学生在材料题的答题中一定要具备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突出核心观点,先将核心观点开门见山地呈现出来,后面再附带相应的阐释。比如,在一道题中,题目侧重于考查经济方面的内容,但是在题目中呈现了两段侧重点截然相反的话。第一段中有“让资本自我寻找最有利可图的渠道,让商品自我发现其公平价值,让努力和智慧得到它们应得的回报,让懒惰和愚蠢受到上天的惩罚”,第二段话中有“市场经济的各种弊端将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而逐渐消除,市场经济的优点将持续保存。”可见一个强调的是市场的作用,一个强调的是政府的作用。针对问题“第一小题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观点?”学生首先要写的便是自由放任的观点、国家干预的观点,然后再做相应的阐述。

总而言之,解题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点,而解题方法的传授则是解题能力培养的重点。教师需要以解题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梳理分析各类题型并归纳对应的解题方法,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怡明.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意识[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2]李 松.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20(07).

[3]王 芳.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基础教育研究,2019(03).

【作者简介】陈 娟(1983— ),女,汉族,籍贯广西柳州,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现就职于广西工艺美术学校,研究方向为中职院校德育。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方法论解题能力思路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构建
浅谈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解题能力的培养
我的思路我做主
论西方哲学方法论之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