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之浅尝与浅见

2020-04-07赵业平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赵业平

摘要:本文中的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现象观察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并创设出集合作性、操作性以及趣味性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推动化学教学的良性和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浅尝与浅见;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0-0071

在现阶段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部分化学教师受到高考以及教学进度的双重压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的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方面,忽视培养他们的化学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致使整体的化学教学效果大大折扣。针对以上现象,教师应从化学学习的规律出发,从学生认知的规律着力,充分发挥学生主观学习与化学趣味教学之间的合力,促进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增强。

一、优化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失

教学目标是备课和上课前必须要明确的一个问题,因为它不仅决定着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而且决定着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总之,明确教学目标是实现课堂有效性的前提。要做到优化教学目标,首先教师本身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把大纲的要求研究透彻,再以此为依据,准确把握知识系统和每节课教学内容并以此确定教学目标。同时,制定的教学目标要明确、恰当,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要具体切合实际,千万不能空洞。往具体里说,我们在课前应该做到以下两点。1.每一节课都必须根据已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对教学内容精心进行组织安排。在实施教学中,课本上的内容要精心选择、增减和补充,使内容系统性强,逻辑层次清晰,梯度适宜和富有新鲜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预料不到的实验现象。这时,教师要注重引导,不要让讨论的方向出现大的偏差,小插曲不能影响了主旋律。2.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关于教学顺序一般教材中都有了安排,但是教材中设计的教学顺序是笼统的而不是具体的。因此,教学中还要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更细致的安排。

二、以小组合作为切入点,提升化学教学效率

由于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他们看待同一种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而学生看法的多样性往往孕育着更多的可能性。高中化学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法,创设具有层次性的合作问题,提升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讲授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展示化学现象。教师可以将钠的化学现象以多媒体的方式展示,并提出以下两个问题。问题一:你如何利用钠的性质解释“浮、熔、游、响、红”五个实验现象?问题二:如何证明实验的产物中有氢氧化钠?2.划分小组。教师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化学学习水平,以及他们的主观意愿进行分组,提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的协作效率。3.展示成果。给教师印象最深的是小张小组的回答。小张说:“浮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熔说明反应过程放热且钠的熔点低;游、响说明钠与水发生反应,并生成了氢气。我们看到视频中的藥剂变红。大家通过交流,并结合网络知识,得出将酚酞溶液加入到反应后的药剂中,假如液体变红,说明氢氧化钠的存在。”

三、以实验教学为着力点,提升学生现象分析力

实验教学的优势在于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制造过程中,真正让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亲手接触实验仪器组装实验装置,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属于学生所独有的判断。

例如,在讲授《金属的化学性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和学生一起走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因为本节内容相对简单,教师给予学生更为广阔的探究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比如铝的化学性质,教师问学生:“在空气中加热铝箔纸,你们可以结合我们现有的化学知识,再联系生活实际,猜想可能会看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大部分学生认为铝会在空气中燃烧,但也有少量学生表示怀疑,其中小东的回答比较有代表性:“通过铝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位置,可以知道铝比镁金属性弱,比锌强,所以铝应该能够燃烧,但是联系生活实际,铝合金制品好像又不易燃烧。”在大部分的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进行提问。小刘积极地举手说:“在生活中,假如可燃物多,则火会越烧越旺,而书中观点与现实明显不符。因而在铝箔纸熄灭后,我反复点燃铝箔纸,结果观察到了铝熔化但不滴落的实验现象。”教师总结:“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猜想是我们知识的开始,实验是我们探索知识的过程和手段,最后分析实验现象证实猜想。”教师以实验为着眼点,让学生通过开展实验,并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增强学生的化学分析能力。

四、以情境导入为突破口,提升学生自主探究力

与其他学科相比,笔者认为化学的实验现象不仅神奇,而且极具魅力。因而教师常常运用有趣的化学现象作为课堂导入,并引导学生思考化学现象背后蕴含的知识,从而充分发挥实验现象与学生思维之间的合力,提升学生的化学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确保课堂秩序以及学生的安全情况下,并适当地构建相对黑暗的教学环境,展示水下发光实验。在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后,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提问:“为什么会在液体的药剂中出现发光现象呢?你们可以从参与反应的药剂以及氧化还原的角度进行分析。”与此同时,教师会走入学生的讨论中,适时地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引导。在大部分学生思考结束后,教师进行提问。小冉积极地举手说:“高锰酸钾和浓硫酸发生剧烈的反应,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七氧化二锰,而七氧化二锰与液体中的乙醇发生强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并发生轻微的爆炸,从而产生出微弱的火光。”

总而言之,在提升化学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教师应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并由站在学生的身前主动引领,到站到学生的身后适时引导,从而给予学生更为宽广的化学学习空间,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开展思考,构建化学现象与化学知识之间的连接,提升整体的化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春燕.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新课程学习(中),2016(12).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西县第一中学748100)

猜你喜欢

教学有效性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基于“336”模式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