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片段写作的小学文言文教学
2020-04-07张丽华
张丽华
写作是小学语文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学生需要着重培养的能力。片段写作是写作的一种形式,它简短灵活,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有利于学生写作的及时训练,也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自然流淌。文言文涉及的内容广泛,在许多方面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利用文言文进行片段写作,一方面能让文言文灵动起来,另一方面也能让写作丰盈起来,最主要的是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提供素材,抒发情感
一般来说,传统的作文教学只是在作文课上教师才布置题目,让学生去写作。当学生开始写作的时候,他们却发现情感表达不出来,素材提炼不出来,结果生硬拼凑出一篇文章。基于此,让学生进行片段写作就显得十分重要,片段在两三百字左右,学生就着具体的情境,有情有料,能一挥而就。文言文作为传统的文化,在情感的表达上、事理的叙述上、生活的理解上,都能让学生找到那个共同的关注点。教师在课堂上让他们挖掘文言文就可以充分利用写作资源,能让学生的写作及时得到锻炼。以六年级上册的《伯牙鼓琴》为例,这是一篇歌颂至高无上的友情的著名小短文。教师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对伯牙鼓琴的高超技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通过画面,展示钟子期对伯牙的赏识,以及子期离世之后,伯牙破琴绝弦的态度,让学生理解这一旷世的友情。文中凸显的真知己的最高境界,作为小学生,可能一时间也难以真正理解,他们理解不了伯牙最后的那种悲怆,但能理解他们之间的那份情谊。教师配上梁祝的音乐,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真正地进入了文本,有的眼睛竟然湿润了。这样的情感状态,为片段写作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师让学生用一百字表述在子期去世之后,伯牙的心理描写。学生写道,对着林间山谷的那缕阳光,伯牙拿起心爱的琴,再次弹起他熟悉的音乐,手指不停地颤抖,泪水不住地流,琴声只是在呜咽。随着最后一根弦的断去,空谷留下一把破琴,还有伯牙落寞的背影。可见,学生融入了文本,融入了那份情,于是文字自然地流淌。片段写作,在瞬间记录了永恒。
在模仿中创新
为后世继绝学,也许是大多文言文留给学生的那份写作技巧与情怀。单从写作的技巧出发,文言文就有许多方面值得学生去模仿,去咀嚼。无论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妙笔生花,还是“僧敲月下门”的那份苦吟与执着。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能将这份技巧进行内化,进而转化为能力。以唐代诗人王建的那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为例,里面就有许多写法可以供学生去参照。首先学生可以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诗中作者以简约的笔法,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前两句写中秋淡淡雅雅的月色,后两句写悠悠扬扬的情谊。情景交融,一幅静美、优雅、恬静的中秋夜图画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这样写景抒情,教室门前的那个树,佝偻着,确实不美,但每每经过,它却向我微笑,就像我的祖母,见我总是笑呵呵的,一脸的慈祥。原诗中诗人从中秋之月写道了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学生的文本中从一株小树联想到祖母的慈祥,文言文的精髓被学生在不经意间汲取。其次学生还可以借鉴文言文的写作内容尝试仿写。学生这样写道:掀开那层薄薄雾,满月掠过桂树垭。亮似河前一明镜,普照四方大华夏。栏前学子也思乡,仰望苍穹如归家。片段的写作,总是任由学生天马行空,他们借用了桂花,思乡这些原诗的意象,有模仿也有创新。写作的技巧,不在于教师的讲解而在于学生的模仿。
在理解中迸发火花
学生怕写作好像是普遍的现象,但不是好现象,作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爱好写作,要让他们能从写作中获得快乐。对于一篇近500字的文章,学生有时候获得的是教师一如既往的差评,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写的勇气。作文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的能力很广,一下子就能提高,有时很难。以文言文为引子的片段写作,能让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因为它的视域广阔。以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为例,词人描绘了那个明月夜,那些烦心事之后的赶夜之景。有明月、清风、蝉鸣,还有稻花香、蛙声、茅店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改写,写出词人那份喜悦,以及对农村生活的向往。还可以让学生就其中的某一个景物进行具体的描写,以烘托作者的心情。当然为了让思维进一步拓展,教师让学生将《宿建德江》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进行比较阅读,让孟浩然与辛弃疾进行一次对话,将他们的情感交错地表达出来。同样写月亮,同样写渴望报国却又报国无门被迫回归山野的那份情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想象力寄于片段写作中。学生写道,孟浩然问辛弃疾为何如何乐观,辛弃疾回答,我是一个军人。可见,在写作中他们对文言文有了新的理解,新的理解又促进写作思维火花的迸发。
结束语
文言文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它是一个富矿,需要教師不断地去挖掘、去发现。当文言文与片段写作携手进入学生的视野,它就复活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与古人进行一次时空的跨越,一次情感的对话。对话可以随时进行,情感可以异地发生,片段写作能将学生的写作天赋及时的打捞,将学生的多元智能充分激发。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南国际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