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2020-04-07季林波
季林波
对高中数学而言,解题能力是学生的重要素养,因此教师要把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重点环节。一般来说,数学的解题往往分为分析题目文字、明确多个条件、确认有用条件、理清各条件之间的关系、书写解题过程等步骤。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教师就得让学生在每一步骤上的思维能力都得到生长。
贯彻数学思想
就解题能力而言,它是一个综合能力,涵盖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运用能力等。能力的提升总得有一个媒介,数学思想就是能力提升的关键因子,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提升能力,就要让他们从题目中推断本题所要涉及的数学思想是什么。有了数学思想再去甄别文字,筛选条件。一般来说,高中学生用到的数学思想有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与整合等思想。以下题为例,若圆锥的表面积是15л,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是60°,则圆锥的体积是多少。不少学生拿到这样的题目就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去求解。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图形,让学生从图形中找到突破口。这其实就是数形结合的思想,当这种思想在学生思维处生根之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会自然地借助图形去思考。在学生画图之后,他们会将题目中的条件整合到具体的图形上,即将数与形结合起来。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表面积、圆心角等都涉及到一个共同的元素半径。如果从半径入手能不能将有用的条件整合到一个式子中来。其实这就用到了另外一个重要的思想,即方程的思想。从一种思想过渡到另外一种思想,学生的思维也在深入。当学生将圆锥的底面半径设为r 时,他们发现还缺少了什么,因为等量关系很难建立。对思想的深度思考之后,学生找到了一个过渡的数量关系,他们将母线设为 ,则,从而求得 。从整个过程看,学生抓住数学思想的基点,解题能力就随之迸发出来。学生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他们可能没去想这是什么数学思想,而是习惯地按照一定的套路将题目解答出来。套路就是隐性的数学思想。
设置开放题型
一般的数学题目,都是给好结论,让学生去证明。但开放性题目,只是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猜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或者多了一个条件又能出现什么新的情况。一言以蔽之,开放性题型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出新的高度,反过来开放性题型也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一方面它要求学生将条件做多方面的假设,需要考虑的因素增多,并且每个因素都有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它要求学生具有思辨能力,即判断能力,让学生自己猜测结论,再自己证明结论。思辨能力的提升,能让学生重新审视题目给出的条件,即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多余的,哪些需要找寻的。将条件构建到一个解决问题的生态体系中,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提升。以下题为例:两圆x2+y2=9和x2+y2-8x+6y+9=0的位置关系如何。这题相对的开放,它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是相交还是相切,然后让学生去求解。学生先要想到圆与圆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接着再将这两个圆分别做一个草图,看看大致的位置,最后再根据具体的数据作精确的计算。可以肯定的是,开放性题型学生思考的内容多了一些,在思维上表征为考虑问题要更严密一些,同时也让学生自主的空间多了一些。对于教师而言,平常可以将一些常见的题目改为开放性的题目,一方面能跟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特点相配,心理上他们不喜欢束缚,思维上他们比之前变得深刻;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打开,思维开阔了,解题的视域就宽了,能力就拓展了。
重视错题分析
数学学习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学生不断提升解题能力的过程。在学习中学生会遇到会解的题,也会遇到不会解的题,这其中也包括解错的题。解答对了,学生就获得了一次成功的体验,随之也获得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方式,這种方式使学生在遇到同一类型题目时就变得轻车熟路。但对于做错的题目,学生往往重视不够,甚至从心理上不愿提及。其实错题对培养解题能力而言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资源,它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疏忽。这个疏忽是来自思维的短板,还是认知上的不足,亦或是态度使然。学生分析了自己的疏忽之后,就对之前的解题有一个给反馈,进而使自己改变学习方式。以题为例: ,大多学生多能考虑到当n=2k,k∈Z时,原式= 。但学生的思维就好像在此卡住,一方面教师要将与三角函数相关的认知重新纳入教学计划中来,以让他们在这此类题目上的能力得到提升;另外,教师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思维没有往前拓展。当然学生在反思无果的时候,教师可作适当的提醒,以让他们从错误的焦虑中走出来。就这题,教师提醒当n=2k+1,k∈Z时会有怎样的解题思路。学生会豁然开朗,原来离正确只是一步之遥。
当前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还有一些误区,认为解题能力就是通过大量的做题提升出来的。不可否认,解题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通过做题来体验。但不是麻木地做题,而是巧妙地做题。对于“巧”而言,要让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精准地提升,要让学生的体验得到及时的反馈。数学思想、开放题型、错题整理只是笔者教学中的一家之言,也许还有更好的方式能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生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