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创投试探万亿市场
2020-04-07棕和
棕和
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政策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2019年7月1日起施行。条例显尿,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千垃圾四类,违反条文的垃圾处置单位,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针对个人违反该条例相关条文的情况,可处以人民币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除上海以外,杭州、成都等地也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并推广试点垃圾分类。据住建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已经确定的垃圾分类工作目标是,到2020年底,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奥北环保创始人汪建超说,垃圾分类政策实施后,来和他接触的投资机构更多了。峰瑞资本孙旭透露,有更多的创业公司找到他们希望投资。实际上,早在2014年,伴随020的兴起,资本的追捧,互联网也趁势进入回收废品行业。这些“互联网+回收”企业提供上门回收废弃物品服务,居民通过手机APP或微信下单预约时间,回收员上门取走废弃物品并支付一定费用,其中再生活等企业就是其中的代表。
据媒体报道,再生活从自建回收人员体系+上门服务模式切入。不同于整合线下收废品的散户的做法,再生活则是自建了一支全职的回收队伍。
再生活想在废品回收行业里重建一个电商体系,将回收业务与电商结合,用户卖废品后累积的钱可以在再生活的小商城里换取日用品。再生活曾在资本的助推下不断扩张,而在2017年时暂停了服务。
实际上,除了上门服务外,还曾兴起一些在社区投放智能设备进行废品回收的企业。但是这一模式并不被看好。一位机构投资者直言,这一模式类似于做一些高科技的柜子去进行垃圾回收,核心业务可能是柜子,不是真的去收垃圾。
已有模式的弊端以及困境,加上前端分类的教育普及不够,投资机构也在寻找一些能够更好的提升现有产业效率的新模式。
环卫行业从业者张晓文认为,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更大的空间在于環卫服务的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创新,以及环卫服务中的清运环节。他指出,焚烧一吨垃圾大概产生的收入为250至300元,清运一吨垃圾大概需要700至1000元。直观来看,清运的市场远大于处置的市场规模。
但也有,人持不同的观点,闲豆回收CEO方浩指出,在国内包括光大金控、北京环卫等这些公司做的都是再生资源领域,包括冶炼厂、造纸厂等也都是处理废铁、废塑料等后端处理的公司,但是在前端找不到任何一家做得很好的公司。比如某公司有很多废品要回收,很难找到正规的渠道。他认为垃圾分类产业链前端比较分散,没有规模化。汪建超认为,虽然市场上一些环保概念股涨了,资本开始进入类似AI识别、智能垃圾桶这些垃圾分类赛道,但这些机会还只是表面、非常前期的最容易被大家看到和理解的东西,远远不是垃圾分类所带来的产业升级“金矿”。因为垃圾分类政策影响的应该是垃圾处理最前端,比如居民家里的垃圾桶、小区楼下的垃圾回收装置、配套设施,环卫工人、保洁工人使用的工具,以及管理方式,车辆收集中转,还有后续处理处置技术的升级。“这些其实都是一个百亿甚至千亿元级别的市场,总共加起来的话,粗略估算是几万亿元级别的一个产业升级的机会。”汪建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