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数学问题意识交流的空间

2020-04-07范冬梅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体验问题意识思考

范冬梅

摘要:数学问题意识是打开学生思维,积极探讨的一种意识。给学生创设数学问题意识的重要渠道以及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重点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氛围,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思维,教给方法,使学生敢问、思考、交流。

关键词:问题意识  思考  培养  交流  体验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2011年教育部新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我国开始了新课程教材的改革,问题意识和问題解决能力成为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迫切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用问题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主动求知,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让学生能够在思考中不断地提高和进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使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对于问题的分析,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师生间的交流,更多的应是给学生一个数学问题意识交流的空间,让学生踊跃参与,勇于探索,让他们在思考问题、动手操作、体验成功间获取知识。

一、给学生一个“思考问题”的空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新数学教材注重在教学中诱发学生大胆的提问、猜想、探索、发现,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我注重为学生创设问题思考的空间,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并不急于给出问题,而是让学生认真观察领会图中两个人物的不同表情,不同动作,找出数学信息,然后小组讨论 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很快就提出问题:生1:一辆四驱车要多少钱?生2:我只有8元钱,够吗?还要多少钱?师;你是怎么算的?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又给学生留出了更为宽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新知。又如教学“两位数加法”时。主题图上出示小胖和他妈妈去买东西,两样东西36元加17元。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用什么方法去计算,学生很快就想到用“双色片”摆一摆,学生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有的学生想到17加3凑成20,再加上36,最后再减去3;也有学生想到把36凑成40;还有学生考虑到10元先加30元,7元加6元,再把两个和相加等等。学生们的想法越多,思路就越开阔。由此看出,新教材给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让他们借助学具,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教学理念,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乃至今后的数学学习十分有利。

二、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交流问题”的空间

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我听了,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新教材强调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取材,注重儿童主体性探索与发现问题的经历,使儿童在动手做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懂得交流,获得情感体验。如:在教学物体分类时,准备好各种图形的物体,让学生亲手摸一摸、量一量、摆一摆、找一找等具体的动手过程,具体形象地感受几何物体的运动方向,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并提出问题:正方体为什么不会滚动?圆柱体的滚动方向为什么是一条直线?而球体为什么会任意滚动?等。学生通过认真深入的去思考上面的问题,然后动手实践,就很容易去辩别这几种图形的形状了。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让学生亲手用长方形纸做一个风车,深入体验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看到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到了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得到了亲身体验,发展了空间观察,培养了问题意识。

可见,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动手交流问题”的空间,不仅让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从而感受数学的美,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给学生一个“问题体验”的空间

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也不再是等待“填充”的空无一物的容器,他们是“有备而来”的,在多彩多姿的生活中耳濡目染。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内容由生活中的情景引入问题,让数学生活化。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对教材这样处理:先不出示4个班级的人数情况,而是提出问题“两个班合乘一辆车,能有几种乘车方案?”让学生展开讨论,共得出6种方案,方案表现形式可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在这6种乘车方案中,再给出4个班级人数情况,请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个方案,进行计算得出最后结论。在教学“时间”一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体验一天中万物的变化,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有什么变化?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了几小格?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去观察,小组讨论来解决问题。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一个“问题体验”的空间。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时间”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像这样,通过给学生一个具体的“问题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数学问题意识不是通过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从而使生活成为学习数学,建立数学问题意识的突破口。数学问题就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来思考问题,并具有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的数学敏感性,是其具有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福建教育(小学教育)》

3、《山东师大学报(小学数学版)》

4、《南方教师教育》广东新闻出版社

5、《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

猜你喜欢

体验问题意识思考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