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彩气韵寄山水

2020-04-07马达

当代人 2020年1期
关键词:气韵用笔笔墨

马达

最初见到于延龙的画作,我的眼前不由得一亮,继而得出画家一定是位沧桑老者的结论,难得作品如此超凡脱俗、巍巍壮观,古风时韵、形神兼具。后一了解,于延龙刚至不惑,尚属于年轻画家行列,深感后生可畏,为我国山水国画艺术后继有人而感欣慰和高兴。再看画家的经历,多有在军队艺术院校学习深造的修炼,作为有着40多年军龄的一位老兵,又多了几分亲近和自豪感。

画家是靠自己的作品说话的。可以说,他的学识涵养、喜怒哀乐都毫无遮掩地体现在尺牍笔墨之间了。读于延龙画作,能够感受到其中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的思想根脉。存神养志。在画家的笔下,山水已不再是简单的风景概念,其中包含了中国文化的诸多涵义和象征。他所描绘的树石、草木、云水、丘壑、建筑,以及阴晴风雨、四季更替,都准确地表达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思想境界,无声地阐明了人对自然的态度,人与自然、与社会,宇宙天体间永恒和谐的关系。秀美的山水背后,有着极其鲜明的政治寓意。读者能够从一幅幅山水画作中,认知不同的生命个体以及万物变化的规律,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养育我们的山水土地。这是诸多门类中国艺术关注的终极目的,而实事求是地讲,山水画在这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些。我以为,于延龙的山水画担当起了这样的重任。观《满谷云山起》,我有与观《清明上河图》一样的感觉,山峦叠嶂,山路弯弯,云绕绿树,石倚松柏,行人悠然自得地走在山路上,山的逶迤,树的苍劲,人的自在,就这样和谐地跃然纸上。画家的心灵借助书写的笔墨在宣纸上得到自由挥洒和抒发,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美妙具象的起伏的群山、茂密的树木、浩渺的江水、时隐时现的人物,典型的自然和社会横截面,充分表现出祖国大好河山的锦绣绵长,江山如画,分外妖娆,“风景这边独好”。

清代学者范玑在《过云庐画论》中说:“用墨之法即在用笔,笔无凝滞,墨彩自生,气韵亦随之。”静观于延龙的山水画作,能够感受到在他的墨彩气韵中渗透着浓烈的古风气息,古代名家用笔用墨的传统画风十分巧妙地融化在他的作品里,在传承古风的基础上,他能够跳出原有的框框,师古不泥古,善于运用书法的笔墨修养,不单单“移其形似”,而更为注重“尚其骨气”,使书画同源的古训有了很好的践行,在皴、擦、点、划之中,将书法绘画的技巧融会贯通,交替运用,使得笔下的山川、树石、烟云流润,柔中有刚,气韵灵动,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显示出画家技法用笔苍莽老道,墨色层次微妙丰富,着色自然洒脱、温润淡雅。正是具备了中国古代艺术强调的灵感的自发性力量和师古人、师造化,于有限中延伸出无限人文精神的高度自觉,画家才达到了笔笔从手腕脱出,笔笔更是从心坎流出的艺术境界。

于延龙的画作既注重墨色墨法的运用,又注重更多地注入人文气韵,使作品具有严谨细腻、生拙秀润的特色。山水画创作,贵在开掘作品表现对象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在反映山水自然特性的基础上,师法造化,心源发力,赋予山水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包容性。于延龙笔下的深山万壑,古朴苍劲,山石多作斧皴,积墨深厚,山石、人物线条勾勒细腻清晰,将独具的匠心付诸于冈峦郁盘、峭壁悬崖、苍松叠翠中,显示出笔墨交融、墨法丰富、以淡为宗、润中求韵的独特意味与手法。《渔歌入浦深》是一幅虚实结合、远近相融的山水画作,近景刻画细腻,棱角分明,详略取舍得当,表现手法生动可感;远景虚化飘渺,若即若离,给人以浩瀚无边的遐想。画作总体看上去沧然古朴,深邃多变,耐人寻味。《崖高白云屯》《岩山访碑》《奇峰出奇云》《拟米元章》《扁舟拍沙岸》《观瀑》等一幅幅画作,构思大胆,用笔洒脱,墨彩气韵非凡,把山的巍峨、蜿蜒和水的蕩漾、流畅,以及树的葱翠、苍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巍巍壮观,磅礴大气,浑然一体,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不失为同类画作中的珍品。于延龙的山水画,用笔沉着自如,情感激烈真挚;用墨浓淡相宜、豪放潇洒,使观者如临其境,深陷其中,心旷神怡,淋漓尽致地享受着山水画艺术的盛宴。

山水画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载体,是今天值得我们倍加珍惜的“国粹”之一。创作者欲得真传,需有严肃认真、刻苦求进的精神。国人在自己的这片山山水水的土地上生长生活,每个人的血脉里都应具有欣赏中国山水的基因和细胞,都应该具有热爱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那么,就让我们来认识这位年轻的、在山水画艺术领域孜孜以求、富有发展后劲儿的实力派画家于延龙吧!

衷心希望于延龙在中国山水画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稳,走得更好。

编辑:刘亚荣

猜你喜欢

气韵用笔笔墨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包饺子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
气韵生动的传承与发展
论中国书法之气韵
笔墨厨神
智力大闯关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