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运用的教学策略

2020-04-07胡亚光

神州·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思维定势数学学科小学阶段

摘要:公式较为单一、题目种类较为统一是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形成思维定势的主要原因,而其作为思维局限化的表现,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科学、巧妙的运用思维定势,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思维定势;教学策略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形成思维定势,教师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以保证其发散思维的正确性,进而以合理的方式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思考,确保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而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保證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使其在学习中积极思考,避免形成固化思维,实现学生数学学习上的进步。

1.联系旧知识,连接新知识

如在进行“分数的性质”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除法、比值的教学知识,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串联理解,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举例说明:以3/5为例,在分数的概念中,分子为3,分母为5,而分数则为3/5;如果运用除法的概念表示,则就是被除数为3,除数为5,商则为0.6,用分数则表示为3/5;如果运用比值的概念进行表示,则就是3:5;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以此更加清楚地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

2采用正确引导方式,保证思维活跃性

逻辑性与联系性是数学学科的主要特点,每个知识点内部都有较强的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新知识一般是旧知识的延伸或演变,并以此为基础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思维定势帮助学生回忆、复习以往学习过的知识点,使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深度挖掘新、旧知识间的关系与联系,进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例如,以“对比法”为数学教学为例,在“除法与分数的关系”这一节课中,利用思维定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猜想,使学生得出:“比”的基本概念能够应用在除法与分数中,通过学生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融入将要学习的概念,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速度。小学数学作为理科教学的启蒙课程,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使命,以创新性教学手段开展教学,符合现代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与正确、高效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与研究。逻辑思维与发展思维培养与拓展的初期需要思维定势的帮助,如,教师在较为简单的知识点教学中,学生大部分时间会遇到“大与小”、“多或少”等问题,而这时多数学生首先会想到加减,而思维的基础刚好需要这样简单的思维定势。在“乘法”的学习中往往会出现“A比B多x倍”的问题,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加减进行计算,而正是因为已经存在的思维定势,才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习惯,进而通过规律的寻找与梳理,解决相似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正确引导方式,以思维定势引入相关知识,保证学生思维活的跃性。

3多元化教学手段,打破思维局限

局限性、片面性等特点是造成思维定势知识经验产生负面偏移的重要原因,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是否根据任何问题都以思维定势为基础进行套用。盲目采用固化经验扩大应用范围,只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远化教学手段,打破学生在思维上的局限,通过变式等方法充分发挥思维定势的正向优势。例如,在教学中,教师以知识点为主,强调其应用范围,通过弱刺激的强化,使学生在面对不同问题时开始思考,进而发掘事物本质及隐含条件,使学生通过差异化判别发挥自主能力,以细致的观察与思考进行学习,这样才能打破思维的局限,使其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得到培养与锻炼。

4 比较分析,避免定势

例如,乘数计算中,乘数最后一位数为0的乘法计算题目训练,就像130×50;709×43;90×760;103×50;790×43;90 ×706;通过这些题目的计算训练之后,将这些计算题目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乘数中间一个数为0和最后一个数为0之间的计算区别,以此帮助学生了解乘数的运算法则,从而进一步的了解乘数最后一个数为0的计算特点,以此避免定势的思维出现。

5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保证思维正确性

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搭建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以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基础进行对比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发展、作用的群体,如果在数学学习中仅对单一知识点进行应用则无法发挥其内在价值。因此,只有将所学知识进行串联,才能保证学生对其进行掌握与应用。新知识的学习与旧知识的掌握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总结、归纳的作用,通过梳理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对比新、旧知识点,并在思维定势中融入新知识。例如,在学习“图形的面积”时,通过切补、拼凑的方式求得相应面积,以现有思维定势为基础,通过对比学习掌握圆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使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总结掌握不同图形面积计算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合理设计教学内容,避免进入思维定势的误区,避免许生在形成思维定势后采用“套用”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没有规律与技巧的套用反而使学生陷入迷茫。面对相似的知识往往会以相同的方式进行解决,但这样的混淆则会造成学生思维混乱。因此,教师在运用思维定势时,需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其原理、内涵的深入了解,正确运用思维定势。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对新知识进行讨论,而不是“套用”,在学习中保证学生思维的正确性,进而实现学生数学学习上的进步。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着重考虑思维定势,其优势在于能够加快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而劣势则限制思维的发散与拓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科学、合理的利用思维定势,使学生在学习中有计划、有目标的利用思维定势进行学习,从而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秀莹,靳涌韬.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 (12):116-117.

[2]何继华.“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突破[J].课程教育研究,2013 (29):142.

作者简介:胡亚光,本科学历;任教于抚顺市顺城区新华第二小学;从教25年;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思维定势数学学科小学阶段
如何提升小学生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试论小学阶段开展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克服思维定势的问题情境创设举例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探讨
留住历史,留住记忆
打破思维定势,创新单元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