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2020-04-07吴平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来看存在一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以期进一步强化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路径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同时“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对国内政策、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等知识的讲解,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问题是来自内外两部分的因素,一方面是缺乏外部推动力,另外一方面是缺乏内部驱动力。
(一)缺乏外部推动力:教师队伍存在问题
1、队伍不稳定
虽然2018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体系,由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统一组织开课、统一管理任课教师,但有些高校并未真正实行此《意见》,甚少有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和相对稳定的专任教师,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任务主要由一些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比辅导员、党建工作者等承担,这制约着形势与政策课专职教师的队伍稳定。
2、师资力量薄弱
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力量薄弱,影响此课程的建设与发展。首先,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范围涵盖广泛,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现今,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大多数是青年教师,教学经验较少,对课程的把握及认识有限。其次,教授形势与政策课程需要的是国际视野,知识量要丰富,但担任此课程的部分辅导员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知识储备较少,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未达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这也是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之一。
3、素质参差不齐
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第一,由于形勢与政策课程教师大多数由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比辅导员、党建工作者等承担,他们在教学经历的投入以及教学责任心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第二,虽有少量专职教师教授形势与政策课程,但教授此课程的其他教师,由于授课教师的毕业院校均有不同,甚至有些教师并不具备教授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专业背景,临时学习这门课程,对课程的理解不够深入,增加了学科教学的难度,也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二)缺乏内部驱动力:教师教学存在问题
1、教学内容变化快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每学期都必须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发展而作相应调整,教学内容变化又多又快,众多时事热点和问题尚处在变化发展进程中,教师自身尚不能完全把握,讲明、讲深、讲透无疑是有难度的。这就促使此门授课教师的教学要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强烈的时代性和明显的针对性,授课讲解内容要不断更新,需要及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和国家最新战略方针政策等,这提高了授课教师的工作难度。
2、教学模式落后
多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依旧使用传统模式的面授,教师照本宣科一讲到底,课程教授方式陈旧,缺乏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很难吸引学生全力关注讲课内容,强制性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不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内涵,只知道死记硬背,却无法将其有效应用于实践。课堂的纪律和授课效果都无法保证,比较常见的情况有缺课率高、课堂问答互动不配合。因此调整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活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十分必要。
3、课程认识不足
部分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首先,有些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识程度不足,认为这门课程是非主要课程,与其他主修课程比,经常被忽略。其次,缺少核心的课程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从而导致课程管理随意性强,在课程教学的安排上也相对比较松散,课程时间被占用或取消情况频发,教学时间无法得到保证。 最后,对课程考核的重视程度不足,形式上完成了授课的环节,用论文方式进行考核,学生成绩流于形式,授课内容的应用效果作用不明显。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存在的挑战,我们主要从教师队伍的打造、教学模式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建立三个方面来解决形势与政策课程面临的困境。
(一)提升师资力量,稳定教师队伍
首先,重视并加大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由学校牵头,安排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为授课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定期开展培训,并指导授课教师实行一周一次集体备课,一周一次授课总结分享,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其次,整合高校和社会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聘请名家、名师到高校进行讲座,解读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他们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中。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
我国已迈入新时代,教学手段也需多种多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才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首先,时代性与需求性相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革新与创新提上了日程,各大高校应优化形势与政策课程理论教学体系,将时代的发展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其次,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开拓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教学课堂,是增强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趣味性和喜欢度,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能够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深化,使之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产生深刻认识,同时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建立体制机制,构建课程体系
一方面,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推动领导干部上讲台,体现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了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导性。另一方面,集中优势资源构建课程框架。发挥学校组织机构的领导作用,定期组织教研活动、教学交流等,配齐建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推动形势与政策教学制度化、规范化。
作者简介:
吴平(1988年-),女,汉族,籍贯:重庆,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学历职称: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思政部教师,法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