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大计,人才为先

2020-04-07周琪

人力资源 2020年2期
关键词:稷下学宫选人

周琪

做企业的人都懂得,人才是关键,但真正做起来,企业往往并没有像言语中的那样如此重用人才。原因很多,相信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人才选择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领导者都十分注重招贤纳士、延揽人才。选人思想主要体现在选人的标准、吸引人的条件与培养人的方法等方面。中国古代在人才的选拔、任用、培养、考核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积累了深厚的历史底蕴。虽然所有的制度都是建立在封建专制的基础上,但是智慧的先人早已先知先觉,在理论层面上,已经认识到人才的选育用留的方法论,有很多先进的经验,让当代人受用不尽。

德才兼备,德在才先

选人标准历来是人事管理中的根本问题。古代许多学者非常强调德才兼备的选人标准。其中最有代表性之一的是司马光的思想。德与才之间并非并列的关系。司马光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这句话阐述了德与才之间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司马光分析了不同人的德才与素质,认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任人唯贤,首要问题就要解决什么是“贤”。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用人方略各有特色,但中国传统社会对于“贤”的标准逐步趋于一致。孔子推崇“仁、义、礼”,孟子倡导“仁、义、礼、智”,董仲舒又丰富为“仁、义、礼、智、信”,成为儒家五常,概括起来就是德和才两大方面。唐朝魏征曾论,“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其实,“贤”字背后,还有一层更重要的含义,那就是德。大德为忠、大德为民,不管是战乱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德才兼备、德在才先一直是领导者们追求的理想人选。唐太宗认为用人“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明太祖对于察举贤才要求“以德行为本、文艺次之”,康熙皇帝更是直言“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所以才有这样一种说法: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毒品。

历史告诉我们,不只是和平时期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战争年代同样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在历代开国功臣和抵御外侮的英雄中,功劳最大的还是那些德才兼备的杰出人才。开国功臣如汉代的萧何、张良,三国时蜀汉的诸葛亮,唐代的房玄龄,明代的徐达等;反抗侵略、抵御外侮的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他们不但才能出众,而且品德高尚,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忠心耿耿、正气凛然、廉洁奉公等优秀品质流芳千古,成为后世楷模。

而那些才余德失者却无法让领导者放心重用。陈平投奔刘邦后,有人说陈平先投魏王,再投项王,后投汉王,是“反复乱臣”。刘邦对此非常警惕,特意找陈平谈话核实,直到陈平作出合理解释后才继续留用。提出“唯才是举”的曹操对这类品德问题同样看得很重。吕布是三国时期一员武艺超群的战将,曹操抓住他后,他急切表示愿为曹操效力,帮助曹操平定天下。曹操如能得到吕布帮助,无异于如虎添翼,但曹操没有按照“唯才是举”的原则行事,而是杀了他。因为吕布的品德太差。吕布是在丁原、董卓信任并重用自己的情况下,为一己私利而杀掉恩主,是典型的不忠不义的反复乱臣。关羽也是一员能征善战的勇将,曹操素闻关羽是忠义之士,因而抓住他后如获至宝,马上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当关羽知道刘备下落后,执意要走,诸将要追杀关羽,曹操说:“他这是各为其主,不要追他了。”杀吕布、放关羽这两件事,说明曹操对人才的品德问题很在意,很重视。单以才举无异于饮鸩止渴,因此以德为先经过历史印证,成为中国传统社会选人用人的金科玉律。

何人得用,何才为重,是领导选人用人的风向标,无论是江湖之远,还是庙堂之高,选人用人之风气皆来自于领导的导向。汉文帝有张释之,唐太宗有魏征,宋太宗有寇准,这些骨鲠之臣,皆如明镜,秉公直谏,君臣相得,造就了当时政治清明、国家发展的大好局势。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明确提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战国时期,诸雄并立,谁拥有将相良才,谁就能先发制人、开疆扩土。秦本西僻小国,但其志甚大,秦孝公颁布《求贤令》,“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不拘一王之尊,求贤才于天下,短短数语豪气冲天。正是有如此胸怀,秦恢复了穆公时代的大国之象,此后《谏逐客书》又进一步巩固了秦国的人才开放格局,天下客卿云集咸阳,聚才有道,治国有方,崛起自在情理之中。反观战国时代最先崛起的魏国,在人才的使用上一误再误,在魏武侯、魏惠王时代,商鞅不被重用,吴起受重用而不被信任,人才大量流失,魏国的衰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自惠文王时代起,秦国有超过半数的相国来自秦国之外,魏国的商鞅、张仪、范雎,齐国的蒙骜,楚国的李斯,文武之才都为秦所用。同为大国的楚国,其将相之位多被昭、景、屈等公族把持,吴起之后几无他国之才再立朝堂,自怀王起国家战略一错再错,最终走向衰落。随着秦汉大一统格局的形成,中国传统社会的人才选拔不断制度化,粗线条逐渐变成了“工笔画”。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制开始推行,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的科举制,选拔人才越来越规范化、制度化,越来越精细精准。为了确保不同地區的英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被囊括进来,到了明朝初年,科举取士开始划分南北榜,继而又演变为南、北、中三部,明清两代基本维持较为稳定的比例,“按地取士”从国家整体层面保证最大限度地吸收各地区的优秀人才。

在中国传统社会,恰到好处的激励才能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六国之士入秦,不仅看到了旭日初升的势头,也看到了赏罚分明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对于有功之人,秦国不惜功爵,出征作战、种田纳粮都能获得实利,凭借着制度性激励刺激,秦国“野蛮生长”,迸发出六国所没有的潜力。物质刺激也不是万能的,在中国传统社会,荣誉称号是一种有效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一柔一刚,共同发挥引领作用。汉光武帝有云台二十八将,唐太宗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身列其中,不仅是对个人的肯定,甚至是对于家族的褒奖。此外,赐姓、诰命等形式丰富的荣誉表彰也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多少才俊不为金玉所动,但为名载史册,终身勤于公事、鞠躬尽瘁。

翻阅中国历史,越是兴盛奋进的时代,越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这是端正用人风气进而端正社会风气的实际需要。治国之方万端,最要紧的有两条:一是法治;二是教化。就是说,要做到依法和以德相结合。教化除了靠理论宣传以外,还要靠榜样的带动和引导。古人十分重视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的表率示范作用。历史上看重礼义廉耻,以清廉自持的官员也不乏例证。顾炎武在《日知录》第十三卷“俭约”条目中列举了几个廉洁节俭的典型,其中讲道:魏武帝时,毛玠担任东曹掾,负责官员选拔工作,他以节俭做表率,于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洁自励,连那些富贵宠幸之臣也不敢在车马服装上过度奢华。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不仅关乎教化,而且关乎端正用人风气。唐太宗曾对大臣讲用人不得不慎的重要性,他说:“用得正人,好人都会受到鼓舞;误用恶人,坏人就会争相钻营以求得到重用。”

修齐治平,选育并举

真正用好人才,选才和育才是密不可分的。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在战国时期已经成为政治家的共识。尊重人才是齐国的优良传统。田氏代齐之后,齐威王的父亲齐桓公田午为政时期在都城临淄创设稷下学宫这一独特的培养人才的方式“招致贤人”。齐威王发扬光大了他父亲创立的稷下学宫,并且把稷下学宫作为智囊机构,对学宫先生们给以大夫的尊号和待遇,让他们研究政治和学术,发表不同的议论和见解,供自己选用。齐国给学者们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政治地位,但并不强求他们一定要为国家做事,这就是所谓“不治而议论”,也就是不担任具体的行政工作,专以议政治学为务。

著名学者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荀卿等都曾游学稷下,齐皆“赐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齐威王的这种做法特别值得我们推崇。因为与魏文侯、秦孝公等君主的重用人才不同,齐国的稷下学宫没有那么强的功利心。魏文侯对段干木能够做到不为自己所用而把他养起来,但这只是个案。而齐国的稷下学宫为一大批学者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政治地位,不是几十人、几百人,而是几千人、上万人。况且又不强求他们一定要为齐国效力,这就非常难能可贵。更难能可贵的是齐国不是一代国君这么做,而是整整六代国君持续了一百三十多年。

稷下学宫是孕育诸子百家争鸣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温床,是促进百家思想交流、碰撞、融合、自我完善和创生新学派的文化沃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且规模最大的政、教、学集于一体的思想文化中心;是中国古代学术大师的摇篮,高等教育的先声。兼容并包、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是稷下学宫最为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梁启超先生对战国百家争鸣的情状大加赞赏,他说:“孔北老南,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轨并作。如春雷一声,万绿齐茁于广野,如火山炸裂,热石竞飞于天外。壮哉盛哉!非特我中华学界之大观,抑亦世界学史之伟迹也。”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稷下学宫,我们引以为傲的百家争鸣要打一半的折扣。

为什么是齐国而不是别的诸侯国能够成就稷下学宫这样的文化盛事?首先是因为齐国的地理环境比较优越。齐国东有黄海,西临黄河,北有渤海,南有泰山,四面都有天然屏障,堪称“四塞之国”,不容易受到其他诸侯国的侵略。其次,齐国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农业发达;濒临海洋,享有鱼盐之利。齐国历来以富裕著称于世,一直是列国中的首富。雄厚的經济实力为稷下学宫的创办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再加上田氏代齐经过三百多年的苦心经营、收买人心,才最终完全取代了姜姓吕氏在齐国的统治。所以,他们深知“得士则昌,失士则亡”的道理。经济基础加上政治见识,这才奏响了百家争鸣的最强音。

企业治理,以人为本,以才为重。中国传统社会制度拥有超长的时间纵深,经历了百折千回的锤炼,体现出管理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思索。实事求是,尊重历史,辩证继承,举一反三,管理者应从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得到更多启发,获得更多动力。

猜你喜欢

稷下学宫选人
稷下学宫的性质和价值刍议
习近平选人用人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中国最早的“大学”稷下学宫遗址确认
阳江学宫与高要学宫出土的“敬一箴”石碑比较浅析
讲台
精准科学选人用人
《节孝祠部文碑》考释
稷下学宫的地位与贡献
从羊祜将军选人用人说开去
论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