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2020-04-07刘闻佳

今日财富 2020年7期
关键词:弘扬中华价值观

刘闻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它不仅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利于化解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传统文化所依存的经济基础早已不复存在,传统意识形态与当代社会价值观的冲突日益凸显。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要继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步入新时代,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要继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因而还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明确提出要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首先,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受到文化传统的深刻影響。国家治理体系包括政治经济制度、法律法规等上层建筑领域的内容,其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影响着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

其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治国理政提供丰富的历史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其中包含着丰厚的治国思想和理政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能为我们今天的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根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美德一脉相承,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升华。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而积淀下来的文化基因,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因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化解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自二战以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现代化、全球化的浪潮,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然而,随着这一进程的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例如生态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扩大、局部战争频发等。这些世界范围内危机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在这一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和合”、“仁爱”、“天人合一”等思想中蕴含着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现代性危机的智慧,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当代困境

(一)传统意识形态与当代社会价值观的冲突

我国传统文化建立在古代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其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政权的统治。再加之科学技术水平不发达、价值观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封建主义在19世纪末期已经逐渐走向衰落和灭亡。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传统文化所依存的经济基础早已不复存在,传统意识形态与当代社会价值观的冲突日益凸显。

例如,我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重义轻利”,否定个体对于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对于商人群体也持贬低态度。然而,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的发展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传统文化压抑了人们追求自身合理利益的积极性,这种观念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全球化、都市化冲淡了传统文化认同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再加之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西方的影视文学作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在社会上传播,西方文化对于民众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视,人们开始更多地追求自由、平等、人权等西方“普世价值观”。尤其是在信息化、全球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上更加追求西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比较淡漠,甚至出现了一些背离、抛弃传统文化的倾向。

另一方面,现代化、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削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古代农耕经济的基础上,这一经济基础在当代社会已经被瓦解,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使得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动摇。

(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不足

在教育层面上,我国学校教育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遭到忽视;即便是在素质教育当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涉及较少。课程体系中缺乏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讲解的课程,导致青少年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

社会文化层面上,政府对于文化消费品市场的引导不够,使得市面上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品比较匮乏,而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眼球文化则充斥着大众文化消费品市场。这些流行文化的内容良莠不齐,不仅淡化了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部分不良文化产品甚至对受众的世界观、价值观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与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继承和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

学校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然而,当前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十分匮乏。因此,我们应加大传统文化课程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比重,形成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培育青少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成为主动传承、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离不开媒体的宣传和引导。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对广大民众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宣传,加强民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二)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不可否认,传统文化中的许多表现形式、语言风格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两方面出发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改造。

在语言表现风格方面,应用通俗易懂的现代化语言对传统文化中的文言文进行重新阐释,使其更有利于社会大众的理解和接受。在传播手段方面,我们必须将传统文化与网络时代的各种新媒体、自媒体相结合,用广大民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是顺应时代特征、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目前的文化消费品市场中,以娱乐性为主的流行文化、外来文化产品数量较多,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较少。因此,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基本规律,把握文化消费原则,打造优秀传统文化品牌,不断创新传统文化的产品形式和表现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易于接受并喜闻乐见,提高传统文化消费在居民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需要健全的文化体制机制保障。要以建立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为目标,推动文化市场多元化发展,强化人才支撑,吸引国内外资金,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覆盖面。同时,还必须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能,不断改善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为利于传播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品和项目“搭桥开路”,形成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机制和体系。(作者单位:中共武汉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弘扬国学文化 畅游艺术天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