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的“互联网+图书馆”建设研究
2020-04-07王小娟
王小娟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系列信息数据的涌现推动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给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文章首先简述 “互联网+”的概念以及内涵,其次介绍了延安大学图书馆的历史与现状以及传统图书馆的瓶颈,再次讨论了在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图书馆”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影响,将大数据技术融入图书馆信息服务中,最后总结出图书馆创新发展策略,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图书馆建设;互联网+;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250.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05-0073-04
一、“互联网+”概念以及“互联网+图书馆”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革,新兴产业和服务的诞生,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多媒體、大数据、物联网与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互联网时代已经悄悄走进千家万户,信息传播越来越碎片化和去中心化,使我们的生活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 “互联网+”正是在此基础上顺势而来,它深度结合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创造新的发展力,使传统产业在线化、数据化,尤其是2016年以来,互联网已无处不在,处处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各行各业都出现互联网的身影。与其他行业一样“互联网+”思维与技术给传统图书馆带来的冲击非常大,在此背景下“互联网+图书馆”应运而生,高校图书馆通过互联网与各个行业共享合作,扩大基础服务影响力和使用率,进一步拉近与全校师生以及社会的关系。[2]
二、延安大学图书馆的历史与现状
1.图书馆的历史发展
延安大学图书馆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图书馆,前身是由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图书馆合并而成,创建于1941年。其前身可上溯到1937年组建的陕北公学图书馆。1943年至1944年,先后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和行政学院等校图书馆合并。1949年随学校迁往西安,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图书馆。1953年初因学校撤销而中断,1958年与学校同时恢复原名重建。1963年绥德师范学院撤销,原绥德师范学校图书馆所有藏书划拨到本校图书馆。1998年延安大学与延安医学院合并,两校图书馆实现业务与服务工作的一体化管理,原延安医学院图书馆更名为延安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设立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对图书馆的工作进行管理。2009年8月31日图书馆新馆建设完成,2009年10月10日正式开馆。新馆建筑面积34021平方米,占地面积3380平方米,框架10层结构,建筑高度43.5米。
2.图书馆的现状
校本部图书馆位于杨家岭校区中心位置,内设中央空调、电梯、自动开水供应点。设有门禁系统、图书防盗检测系统、安防监控系统、消防喷淋系统、广播音响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电子资源存储系统、文献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有线无线全覆盖。目前校本部图书馆设有五个部门分别是办公室、编目部、技术部、读者服务部、流通阅览部;医学院图书馆下设开架借书处、报刊阅览室、过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四个部门。
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图书馆,延安大学图书馆始终把挖掘和收藏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的历史文献、延安精神研究、陕北地区的经济建设、陕北地方文化遗产以及县情县志等相关资料作为特色藏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1986年起,图书馆专门设立了“历史文献特藏室”,集中收藏《解放日报》、《红色中华》、《新中华报》、《新华日报》等一批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献和陕北地方史志。近几年开展《红色数据库》建设,主要将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制成电子文献数据库,已创建全国第一个《路遥研究数据库》,为教学科研人员查阅相关史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虽然我校图书馆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不断探索创新,但我校图书馆模式大多还只是传统图书馆的简单延伸,各个业务系统的发展也主要依靠本地资源,纸质图书依然是我校图书馆主要业务,也是全国高校传统图书馆的一个缩影。但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读者对服务要求以及服务内容不断深化,传统图书馆已经处于创新转型的十字路口,“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的图书馆服务理念正在慢慢注入每一个图书馆工作人员脑海中,相比互联网发展而言图书馆发展比较缓慢,具有局限性,很多珍贵资源不能很好地实现共享,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僵尸数据”, 因此,提高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社会影响力、嵌入用户、提供面向相关领域的专业定制服务,已成为当代图书馆建设发展的新亮点。
三、建设策略
大英图书馆在《2020年愿景》中提出,2020年的环境,用户需要情境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康内尔大学图书馆针对数据的管理、整合、共享以及再利用,强调指出要加强个性化的按需服务,充分支持教学资源建设和相关学术交流活动,包括数字化、元数据制作、可视化的资源管理。“互联网+图书馆”突破了传统图书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是现代图书馆建设、服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以小微型图书馆的占地运营传统大型图书馆的基本功能。[3]为了满足高校图书馆读者的阅读需求,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1.移动APP技术
“互联网+”时代是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可以通过先进的职能感知系统,实现移动图书馆功能,如推出移动APP,系统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挖掘,通过读者的阅读历史以及方向,分析读者的阅读爱好,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推送。[4]读者也可以通过微信、手机图书馆等APP,方便用户远程使用图书馆资源,实现图书预借、实时了解图书馆馆藏图书状态以及预定图书、座位等等。同时相关人员可以根据读者喜好,进行阅读推介,为感兴趣的读者提供图书馆年度月度报告,支撑其科研以及教学,也可以让各个地区所有读者参与进来,实现书籍与读者零距离,节约读者的时间和精力,树立读者至上的理念,为读者量身定制,激发潜在读者群体,提高其满意度。
2.“众包”模式
“众包”字面意思即“群众”与“外包”的结合,跨语言、跨地域的各类人士自愿组成团体,为共同解决某一问题出谋划策,是基于互联网自发的志愿者活动,目的是为了解决相关问题、充分发挥大众的能动性与参与度。[5]
“互联网+图书馆”环境下的“众包”模式,可以完成海量文献的电子化,有助于发展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国外利用“众包”模式成功建立了各类特色数字资源。2015年,英国不列颠图书馆正式启动“群众图书馆(LibCrowds)”计划,将10万种中文图书、2500种中文期刊通过“众包”方式进行数字化,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电子转化项目中,与各个兄弟院校联合起来共享各个优秀资源,实现全馆一张网。
3.VR技术和AR技术
VR技术和AR技术使实体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实现一体化,在提高实体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提升了读者服务体验。[6]
第一,图书馆利用VR技术将各个不同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源转换为标准的数据格式,进行删选,去除重复数据,按照学科类别进行归类,形成统一的目录,并与数字资源原文进行对接利用,实现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高利用率。[7]
第二,通过AR进行特藏展览,读者可以用手机摄像头取场景,就会到相应的数据库,获取有关照片信息,在图书馆图书定位、书架整理、古籍研究、信息推送等方面有重大贡献。显著提升了读者阅读体验,更充分地实现了图书馆实体资源的利用价值。例如利用定位系统ShevlvAR工作人员扫取书脊上的标签,通过自动识别和批码识别方式对书架上的书进行快速核对,定位系统可以快速显示乱放书籍以及提示正确指向,AR技术的标签成本低,且不需要专门设备,使用起来很方便。
4.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RFID)技术[8]主要是通过电磁耦合方式来识别信息,可超越空间、时间以及人工,快速跟踪识别物体,是一种非接触、无视觉、高可靠的方式。目前已经应用在物流、身份识别、食品等各个领域。射频识别(RFID)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信息识别、系统架构以及子系统识别三个方面,在信息识别方面主要包括安全码、条形码号、分类号、作者号、识别应用码以及借阅号等相关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写入电子标签中,然后利用传感器将标签中的信息传到系统服务器中,完成相关操作。系统架构方面主要包括系统服务器、自助借还设备、盘点工作站、柜台工作站以及门禁等。射频识别(RFID)与图书馆业务系统有机结合,为图书馆的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使馆员从日常的工作中完美解放,使图书馆工作智能化、系统化、规范化,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5.“O2O”模式
“O2O”模式[9]是利用“互联网+”的概念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种模式,综合利用RFID、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以及物流配送等技术手段,实现图书馆共享,例如馆方在系统中提供可供读者借阅的书目,读者可以通过Web、APP或自助设备方式查询自己想要阅读的书籍,若书籍在智慧图书馆内,则读者可直接取书借阅;若书籍在运营商自有书库,读者可以通过“O2O”模式借阅到自己想借的书。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子手段访问我校图书馆资源,对自己感兴趣的书提出借阅要求,通过线下物流模式送达读者指定的投递服务店,读者凭借短信或者验证码或者取书密码等得到书籍,还书时也可以根据图书馆的位置就近实现投递服务,这样大大节约了读者的借还书成本,方便快捷的同时增加了用户体验。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O2O”模式对于读者来说突破了线上线下的界限,实现线上线下、实体与虚拟深度结合的模式,作为图书馆读者来说,可以通过线上报名参与活动,然后通过线下现场体验,最后可以线上进行体验分享。例如新生入馆教育可以通过“O2O”模式,先由管理员在后台上传培训资源,介绍图书馆各个资源情况,学生可以线上登录后直接观看视频、图片等,对于迷惑或者不清楚的可以进行实体体验,然后通过在线考试考察学生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对测试合格的读者开通特殊借阅权限功能。
6.大数据分析系统
为了综合分析读者信息、馆藏数据、数字资源以及获取各个高校水平、质量更高的科研资源,需要建立大数据智慧后臺,大数据分析系统流程如图2所示,系统可以删选读者的基本信息、借阅情况以及检索历史等等;[10]可以分析读者在图书馆所产生的各项行为记录,抽取每个读者的普遍性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同时可以利用智能推送技术将上述建设策略中需要的数据推送给读者,也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后台策略分析资源库,[11]帮助图书馆将大数据转换为可以管理的资产以便使用,[12]有利于图书馆利用决策分析进行深度研究,例如2019年2月中国青年阅读指数发布,[13]就是基于大数据对青年阅读行为挖掘而产生的,为读者和管理者提供了决策。利用此平台提高学术科研效率、促进学术科研产出以及重点学科影响力的横向对比,帮助学校在人才引进上合理控制成本。
7.智能管理平台
所有读者信息都必须有一个大舞台来支撑,必须建立一个开放性、综合性、共享式的平台,把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管理系统和纸质图书馆管理系统进行整合,不再以纸质馆藏为中心进行图书馆的管理,有效地集成了图书馆的各类服务,例如新生入馆教育、座位预约、论文提交等集成于一个管理系统中,如图3所示。
智能管理平台采用B/S、C/S架构,通过网络实时探针功能,同步抓取信息,实现信息无缝实时交互,实现学术资源的统一管理,[14]为所有人提供统一的检索平台,通过单点登录享受一站式服务的信息平台,使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享受资源,获得海量图书文献数据资源,实现信息与时空的完美结合,为领导决策提供基础,可以说未来图书馆[15]实质上是平台与平台之间的较量。
四、结束语
在 “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传统图书馆这种保守、封闭的运行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未来图书馆发展的瓶颈,且仅凭一己之力所能处理的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在海量数据面前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图书馆应紧紧抓住这次机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实现实体资源与虚拟文献相结合,[16]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全校一个号、全馆一张网,创建一个无边界、全开放的智慧型图书馆,相信不久的将来“互联网+图书馆”数据的开发、传递、处理、存储以及共享将成为未来图书馆[17]的主要业务,满足我们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都能获取图书馆资源,不断拉近图书馆与用户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初景利.网络用户与网络信息服务[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8.1.
[2]李永钢,张海静,王力.图书馆管理与阅读服务创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7.11.
[3]任福兵.信息管理模式的演化与发展——从数据管理到智慧管理[J].图书情报工作,2017(2):41-49.
[4]魏群义,李艺亭,姚媛.移动图书馆用户体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重庆大学微信图书馆平台为例[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8(5):21-31.
[5]李欣,于亚秀,程静.基于众包的数据优化——以数字方志特藏资源建设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9(2):73-79,118.
[6]向春宇.VR、AR与MR项目开发实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7]张岩.VR技术在中学数字图书馆的应用研究[J].蘭台内外,2019(17):44-45.
[8]Piotr Jankowski-Mihu?owicz and Mariusz W?誰glarski; Definition.Characteristics and Determining Parameters of Antennas in Terms of Synthesizing the Interrogation Zone in RFID Systems[J].IntechOpen,2017.
[9]朱妮.大数据时代下O2O营销模式创新研究[J].电子商务,2019(3):42-43.
[10]周梦娇.大数据时代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J].智库时代,2019(33):244-245.
[11]周东华.大数据时代下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探索[J].智库时代,2019(27).
[12]王学杰,刘树峰.大数据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应用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7(11):52-54,57.
[13]闫松.2月中国青年阅读指数发布[DB/OL].https://www.chinaxwcb.com/info/550242.
[14]王军光,马芳,冯宏宇.大数据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10.
[15]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1-5.
[16]张丽茹.基于Web数据挖掘的专业数字图书馆系统[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
[17]黄艺铭.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模式[J].图书馆学刊,2019(4):122-126.
(编辑: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