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个性化写作指导方法探究
2020-04-07徐建华
摘 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拥有优秀的写作能力可以让学生的叙述更加有条理,抒情更加自然,论点更加充足,而个性化写作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在作文创新方面更上一层楼。本文旨在通过界定相关核心概念,指出现有问题,阐释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个性化写作指导的意义来提出方法,帮助一线语文教师更有效地开展个性化写作指导工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写作指导;概念;问题;意义;方法
一、 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一)个性化
个性化,顾名思义,其与大众化相对,有独特化、定制化之义。在教学中,个性化教学理念倡导重视学生、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是一种与素质教育相辅相成的科学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性格更是具有鲜明特征,所以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倡导个性化教学理念是符合小学生心理年龄、思维发展、性格差异的重要手段。
(二)个性化写作指导
个性化写作指导是指小学语文教师针对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进行指导,扬长避短,发挥出每个人不同的优势,让小学生作文不千篇一律,体现自己的思考与特色。个性化写作的核心在于创新,而个性化写作指导的核心在于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写作兴趣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师要想在个性化写作指导方面取得成绩就必须做好长期工作,从细枝末节之处锻炼学生。
二、 现阶段小学语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一)作文素材空泛,内容千篇一律
对于小学生来讲,由于他们阅读量和人生经历的局限,他们的写作素材大多来自教材课本和经典范文,所以,在作文呈现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名言撞车”“事例撞车”“标题撞车”等情况。例如,当出现以“善良”和“热心”为话题的作文题目时,就有许多学生用“扶老奶奶过马路”的事例来体现中心主题,然而,现实是这根本不是学生的真实经历又或者说不是最典型的事例。因此,要想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避免他们空话套话,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引导他们进行适当的个性化课外阅读,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二)过度追求成绩,难以体现特色
应试教育中,学生尤其看重分数,而作文板块在语文成绩中占较大的板块,所以学生的关注点大多在于“得分点在哪里”“如何得高分”“如何避免失分”,却忽视了写作最根本的要求:真情实感、真实经历。小学阶段是学生最具童真、童趣的时期,也是好奇心旺盛的时期,如果他们只关注成绩,过度追求分数,那么会难以找到写作的乐趣。久而久之,作文便会成为学生抢夺分数的工具,而不是语文素质教育中所要求的“帮助孩子发现世界、认识世界的放大镜”。
(三)行文缺乏逻辑,叙事平淡枯燥
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小学生作文的逻辑便是由“首先”“其次”“然后”“最后”这样的词语连接而成的,但实际上,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开头结尾与正文并没有内在联系。诚然,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在逻辑思维、辩证思维、逆向思维上发展还很不全面,但是,在写作个性化指导上,语文教师十分有必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思维模式,从基础做起,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并且,叙事过程平淡枯燥,缺乏吸引力,所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也大多是借鉴课文或阅读题,缺少巧思、新思、奇思。
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个性化写作指导的意义
(一)是提高作文质量,迸发更多佳作的必要方法
提高作文质量,涌现更多佳作就要鼓励自主写作,而这也是个性化写作指导的意义体现之一。自主写作要求小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并且符合作文要求的表达方式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说真话,诉真情。
个性化的思维、个性化的拟题、个性化的文体、个性化的选材、个性化的构思、个性化的开头、个性化的结尾等等这些构成了一篇个性化的作文,而这些都是可以在个性化写作指导下实现的,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譬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教材中经典文章的结构、内容来帮助学生解析其中的独特之处,从而让他们形成自己的个性化写作思维。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中的《祖父的园子》一文为例,开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引人入胜:“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又用“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一句作为结尾,留下想象空间。文章写景、融情、忆人,十分典型,以此类文章为例向学生讲解有利于提高作文质量,迸发出更多佳作。
(二)是鼓励学生创新,展现个人风貌的重要手段
小學生学习语文过程中创新性格的重要体现之处就是作文的个性化,能够很好地展现他们独特的个人风貌。同时,作文的创新来自思维层面上的提高与升华,而思维层面上的改变对于他们将来适应中学生活乃至社会生活都大有裨益。
文章有新意,需要小学生大胆质疑,突破条条框框与陈规陋习;需要小学生独立思考,发表个人见解;灵活运用表达方式与表现方式,形成自身独有的风格。这些都在无形之中帮助孩子塑造个人性格,树立起自己独特的行事风格。常言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地,世界上也没有同自己毫无区别的另一个人,学生本身闪光之处有利于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独辟蹊径,实现人生价值。
(三)是促进师生进步,携手向前发展的有效桥梁
在写作个性化指导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和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了解他们对作文题目的看法和解读,询问他们的大致行文思路和所要运用的事例,这些都能够促进师生和谐相处,让老师帮助学生,让学生走近老师。
写作个性化指导效果的优劣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息息相关,具备娴熟教学技巧的教师往往更游刃有余。与此同时,教师也会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提高自己,使得自己在指导过程中扮演好引导者、领路者的角色。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和教师的有效指导,写作也会更上一层楼。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写作指导是促进师生和谐共处,一同发展进步的关键桥梁。
四、 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个性化写作指导的主要方法
(一)创设专门作文课堂,讲解个性写作技巧
专门的作文指导课堂对于小学生写作技巧的提高十分重要,语文教师有必要安排教学写作能力的课堂。在课堂上,语文教师教授人物描写、景色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较为基本的描写手法和方法,有利于学生改变以往平铺直叙的习惯,创造出引人入胜的佳作。
一篇个性化的作文必然有创造性的拟题,同时符合贴切、简明、新颖这三项要求。以拟标题的技巧为例,可以运用修辞法、借用法、故作玄虚法、逆向拟题法、并列组合法等,譬如,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中的《梅花魂》一文的标题就是运用了修辞法,将祖父的拳拳思乡之情比喻为梅花之魂,也将梅花拟人化了。相信这样的标题,小学生阅读时肯定也是耳目一新,如果他们能将这种方法深入学习并且应用,对于拟题一定大有帮助。值得一提的是,在作文课堂当中仍然需要小学生做好笔记,时时温习,将课堂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素养。
(二)定期展示优秀作品,教师巧写文章评语
小学生的作文篇幅较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对收上来的每篇作文进行批改,重视作文的批改环节,写出评语鼓励学生进步,指出学生的不足。
展示优秀作文需要做好筛选和点评两个方面的工作。筛选佳作时可以选择进步很大的学生,对比一段时间以来他们笔下作文的变化;可以选择具有较强典型性的作文,词句优美、条理清晰、结构创新等都是典型优秀作文的体现;还可以选择在某方面表现突出的作文,例如字迹工整、首尾呼应、标题新奇等。总之,筛选出来的作文需要起到预期的示范作用。教师的评语也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比如,对于作文虎头蛇尾的学生,“行百里者半九十”便可以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切不能因为怕麻烦而忽视写评语的工作,良好的评语能够起到正向的示范作用。
(三)定制推荐课外读物,拓展学生素材积累
对于小学生而言,仅仅依靠课本教材和阅读题来扩展知识面是远远不够的,写出佳作有赖于日积月累的阅读。因此,教师需要定期向学生推荐书籍,最好能够“量身定制”书单。一方面。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如名言警句、典型事例、好词佳句等;另一方面,课外阅读可以锻炼学生的专注力和耐力,开拓他们的视野,让他们跳出固有的舒适圈。
定制推荐课外读物并不是说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推荐,而是可以先依据学生写作能力将它们划分为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彼此之间的能力、风格甚至于不足之处都比较类似,而小组之间则差异较大,以小组为单位列出书单,既有利于教师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督促,一起进步。
(四)引导宣泄正面情绪,提高学生感性理解
欲实现写作个性化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写作予以重视,帮助他们正视自己的情感,引导他们正面情绪的宣泄,因为写作往往是一件感性的事情,带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往往更容易获得改卷老师的青睐,也更容易获得高分。
例如,以“感恩”为主题的作文就可以在课堂上举行讨论会,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想要感恩的对象是谁。感恩父母,可以播放《感恩》歌曲,播放关于父母亲情的纪录片;感恩教师,可以选择相关电影书籍,让学生切身体会其中情感;感恩革命先烈,则可以亲临红色革命纪念地,悼念英烈。简而言之,教师需要运用一些方法和手段调动出学生的积极情绪,提高他们的感性理解,并引导他们将真实见闻、真实感受宣于纸上,呈现出一篇佳作。
参考文献:
[1]朱长凤.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1):42.
[2]何敬凤.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作文指导方法创新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2):46.
[3]祁建华.激发写作兴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创作[J].学周刊,2019(30):133.
[4]周灵超.运用个性化习作任务单,提升小学中高年级写作能力[J].教育觀察,2019,8(29):60-61+71.
[5]李子云.试析小学语文作文写作个性化培养方案[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8):49-50.
作者简介:
徐建华,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和溪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