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环日记——推开习作教学的另一扇窗

2020-04-07杜园花

考试周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反馈借鉴写作能力

摘 要:循环日记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丰富日记的内容与形式,构建良好的写作平台,让学生在不断的写、改的过程中提升写作水平。本文从激发创作灵感、融入生活化教学、搭建学习平台、反馈交流这几方面探究了循环日记对于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性,为作文训练提供了创新的方法。

关键词:循环日记;兴趣;借鉴;反馈;写作能力

循环日记打开了作文训练的新大门。以前的作文训练主要以教师命题为主,学生被动写作,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因此要提升学生写作能力需要找到另一种创新的方法,而循环日记就是很好的选择。

一、 激发创作灵感

(一)开辟新渠道

循环日记可以让学生不再受到“命题”的约束,而是自由发挥。在日记的写作中加以想象、真实描写、内心独白等,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二)有读者的作文

学生所创伤的日记,每一天都要接受教师、其他同伴的点评,而这些点评又可很快反馈给学生。可以说他们所写的日记是不缺少读者的。循环日记可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并调动起了写作的兴趣。

(三)引进竞争机制

1. 巧用“激将法”

在习作过程中,女学生的态度会比较认真,而男同学对此常常觉得不屑。为了充分调动起男同学的写作积极性,教师可在一段时间总表扬女同学,激发起男同学的竞争心理。比如以某一男同学为小组长的一组,几位同学互相鼓励,互相启发,互相帮助,真正做到了“兄弟一条心”。教师运用“激将法”,原来写作能力差一点的某男同学也慢慢赶了上来。

2. 布局“龙凤斗”

男生的优异表现,同样也激发起“不愿服输”女生。“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不让须眉”,通过布局“龙凤斗”,由四位女生组成的“巧克力吧”,人人不甘落后,写出一篇篇精彩的练笔,多次在班里被作为范文朗读。其他组的女生也受她们的影响,也積极行动起来,和优秀的男生组较劲,有的女生为构思一篇好的练笔,花了两个多小时来构思,布局谋篇,但得到期望的高分,内心十分快乐。更重要的是,让男生更加羡慕。布局“龙凤斗”,让“比、学、赶、帮、超”的学风更加浓郁。

(四)时时享受成功

循环日记每天在组内交流,每周在班里交流,每月请家长来交流。以往的日记都是教师批改的,只是师生之间两个人的交流。而小学生对同龄人则有一种认同感,渴望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在循环日记中加入小组评改,学生既能交流同学日记中出色的地方,也能对日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肯的意见。最让孩子们期待的是每月一交流。每到一个月后,在得到了班里学生的同意后,请家长看一看组内的日记,和孩子交换意见后,写一写感受。每月一次的日记交流中,一位平常并不太出众的男同学写了吃鸡翅的日记,因急着想吃鸡翅而不小心掉了的过程,写得十分传神:

“我迫不及待,立马来了一个顺手牵羊,不料反被烫到。鸡翅马上化身“飞”翅,我急忙拿了个碗去接我心爱的鸡翅。“啪”的一声,还好,还好,鸡翅圆满地完成了它的飞行任务,平安地落在我的碗里。我也不顾形象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这只想“越狱”的鸡翅被我啃得干干净净,差点儿连骨头也没有剩下。”

循环日记就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并且把“要我写”变成主动的“我要写”。

二、 融入生活化教学

传统的日记形式在带给学生观察、积累与练笔的同时,也带给学生较大的痛苦:“日记日记天天要记”。教师由于批改量大也不能细致地改。日记对学生与教师来说已趋向于一种形式。学生写作难以触动的喜、怒、哀、乐之弦,出现了造假、写流水账等应付了事的现象。在此心境之下,又如何能写出声情并茂的作文来呢?而小组循环日记创设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日记的内容与形式。

在指导学生写循环日记时,我只要求孩子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写出来,真情流露,不要过多地考虑文章的章法。小学生作文不同于成人的写作,它必然是初级的,幼稚的,是训练,是练笔,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作为教师要明确目标,不揠苗助长。规矩少了,而融入了生活自然可以表达出真感情。

打开循环日记本,我们会发现循环日记的内容丰富多彩:写人、叙事、状物、绘景、书信……在公交车上,看到别人捡起另一位乘客的钱包自己却惧于对方凶狠的目光不敢声张,而心灵受到煎熬,就有了《公交车上的无奈》;周末,在外婆家打了枣子,一篇妙趣横生的日记《打枣子》就诞生了;自己坐的板凳散了架,下课时忘记而导致摔了一跤,也成了学生笔下的素材——《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肥胖的妹妹因为闹减肥而惹出一连串笑话,学生笔下就有了读后让人忍俊不禁的佳作《减肥风波》;一些寓言故事也成为学生想象的蓝天:《闲话刻舟求剑》;学生在梦的世界里遨游,也迸发出创作的火花——《奇怪的梦》;有的小组干脆写上了连载小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对象与主题。

从这里可以看出,循环日记在循环传阅中也有效地促使学生仔细阅读其他同学的作文,从中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在模仿和借鉴的过程中扣开了生活的大门,找到作文的活水源泉。有一位学生在循环日记中描写了自己一次捉蜻蜓的经过,日记被评为佳作。我在班上请小作者朗读了他的作品,学生听后,全都为文中有趣的情节所感染,笑声不断,激起了生活的涟漪:捉蚂蚱、捉蝴蝶、捉螃蟹、钓龙虾、钓鱼……一幅幅乡村儿童有趣生活的画卷又重新浮现在孩子们的大脑中,写作的材料犹如源源不断的清泉汩汩流淌。

可以想象,当学生长大成人后,他们再次相聚时,拿出这本日记打开一看,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品味每一篇文章都可以感受到当年的美好。回忆自己成长的过程。而这些记忆公开后,当年学生以及教师的身影会跃然纸上:操场上的玩耍,同学间的争吵和帮助,老师的关爱和训导……每一个场景都好像在眼前重现一样,每一个学生都会留下这宝贵的记忆,并且知道这就是属于他们共同的回忆。

三、 搭建学习平台

循环日记在作文的形式、作文的内容上,都帮学生打开了生活之门,而在写作方法方面,也对学生有了更深的影响,能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写作的快乐。有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指出,学生在学习时,这不单只是简单地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发现、分解、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因为循环日记和自己的个人日记不同,这日记是公开的,是面对每一个学生和老师的,甚至还会展现给家长看,所以到写的那位同学开始写的时候,他一定会努力去写,努力想做好。

再者,每一个小组的同学,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水平并不相同,可以相互学习并促进共同的进步,发挥每个人的优点而改进自己的缺点。每一个学生不单要学会写日记,还要学会去批改他人的日记,评价别人的优势来找到自己的不足,如果发现其他学生写的有不足之处,还可以提出意见由小组内的学生一起修改。不可否认,孩子们写日记,有时候就是为了完成写作的任务,比如我班陆泽圣同学就写一篇题为《母爱》的日记,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那一次我发烧了,妈妈非常着急,背着我就往医院跑,路上把高跟鞋也跑掉了,可是她也顾不上捡回来,一口气把我背到了医院。”

这是一个传统题材,我们小时候就是这么写的。我们来看看同组同学的评语:

“陆同学,你家有车,如果你生病了,你妈妈一定会开车送你去医院的,如果需要走路,她不会穿高跟鞋。鞋跑丢了,得先穿上,没有鞋到不了医院,即使到了医院,你妈妈的脚也受伤了。如果是我病得很重,又没车的话,我妈会打车,会打120。所以我希望你写日记要真实,期待你的日记能越来越好。加油!”

陆同学也欣然接受了意见,开心地改了起来。

在这样的写作氛围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每一次写循环日记,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写作流程的再现,包括:想-写-修改-评价-二次修改。这样就可以让原有教师的口头有关作文技巧的说教被改变,而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伴随着一次次修改,一次次反复加工,可以更好提升学生写作的能力。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起写起命题的作文效果要好得多。这恐怕是“循环日记”能循环下去,长盛不衰的主要因素。

四、 反馈交流

在平时的作文批改中,一般是教师一人批改全班四五十篇作文;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而且精力极为有限,每次认真对日记进行批改,常常要耗费几天的时间。时间一长,如果教师无法及时反馈,其评语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潜意识里从老师的角度出发,这种权威式的评语不容易唤起学生对作文的积极情感。上述的这些原因,均造成普通日记或日常习作无法到预期效果。但循环日记则不一样,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这些存在的问题。

(一)反馈及时

由及时性方面分析,因为班内的学生被分成了若干个小组,教师在批改日记时,就可以分解到一个星期内。每天只需要批阅几篇文章即可,有充足的时间对每一篇日记做好详细的点评。点评可以是符号式的,可以是文字式的,也可以把学生请来进行当面批改点评,也保证点评过的习作可以及时发给学生。此外,小组成员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也有了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反馈。

(二)反馈形式

从反馈的形式看,循环日记与原有教师的批改是不一样的,将评价批改拓展到小级间,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甚至是家长与可以参与到评价批改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就是作者,更是评论家。在研究时教师需要多多鼓励养成自我批改的良好习惯。例如,对自己满意的词或句,可以打上一个星号的标记,让学生感受写作本身就是带有创造性的,可以体会到一种成就的喜悦之情。同时,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运用小组的点评方式,让学生用心去读日记,找到亮点之处以及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尝试着自己写一段评语,采用放大镜式评价、针尖式评价、悄悄话式评价、哈哈镜式的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有效提高写作能力、鉴赏水平。对于批改者来说,其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可以吸引、利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丁有宽.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杜园花,浙江省东阳市,浙江省东阳市南市街道大联小学。

猜你喜欢

反馈借鉴写作能力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论思考
妙用“表扬”和“忽视”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