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发展: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本土化”方略
2020-04-07程远龙李龙飞李煦郭娜娜
程远龙 李龙飞 李煦 郭娜娜
摘 要:近现代以来,在西方体育、全球化、国际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武术开始出现“本土化”缺失的现象。南充市松溪内家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在本土地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武术拳种之一。作为地方拳种,在西方体育和竞技武术的影响下,其生存空间逐渐萎缩,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本土化”视角下研究南充松溪内家拳有助于地域拳种的传承与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从传入到本土化发展过程进行系统总结。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是武术传承和发展的生命力;中国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更能凸显地域和民族特色,培养地域民族认同感;中国传统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更符合传统武术发展的特点。
关键词:本土化 传统武术 地域武术 松溪内家拳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1(b)-0202-04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植根于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文化沃土。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信息化、科技化使西方强势体育文化占据优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空间逐渐萎缩,“本土化”与“西方化”、“民族化”与“全球化”的碰撞和融合中本土化缺失的现象在所难免。中国武术为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民国以来开始借鉴西方现代体育理念,从模仿中向竞技化方向发展,出现了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发展趋势。中国武术的典型特点是其地域性特征,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地理特点、人文环境发展出了内容不同、形式各异武术运动形式,如“少林武术” “峨嵋武术”“武当武术”“闽南武术”“沧州武术”等。从以上不同地域武术文化的发展来看,“本土化”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基本规律,任何拳种的发展都是基于一定的本土化特征进行的传播,本土化的实质是突出拳种自身的特点。南充市松溪内家拳是清朝晚期传入南充市,经过陈晓东先生以及再传弟子的不断研习逐渐发展成具有南充本土化特点的拳种,如陈晓东先生结合松溪内家拳独创了多个拳种,如六步拳、咫尺拳、光明拳、问津拳、七星拳、探马拳、七肘拳、指谜拳、两仪拳等拳路。然而,随着西方体育的影响以及竞技武术在全国的普及与推广,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本土化”理念的指导下对南充市松溪内家拳进行传承与发展的研究,有利于突出拳种自身特点,从而为本地区的各领域服务,实现其价值。
1 南充市松溪内家拳本土化发展的内涵
“本土化”内涵的相关问题辨析如下。
1.1 本土化的内涵
不同的学者对于“本土化”有不同的理解。熊斗寅在《“体育”概念的整体性与本土化思考——兼与韩丹等同志商榷》一文中提出:“体育”概念的本土化是指我们应该建立中国自己的“体育”概念,使体育概念中国化,具有中国特色[1]。并进一步解释说体育概念已经成为全球化的文化现象,但是并不能否认有我们国家自己关于体育概念的认识,不能照搬照抄外国的体育概念。欧阳柳青等学者在《21世纪初中国体育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辩证统一》中对中国体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定义进行了解析,认为中国体育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应该树立整体观和互补观,先向本土化发展再向国际化迈进。宋享国在《奥林匹克全球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本土化相互关系辨析》一文中认为:在奥林匹克运动普遍化的过程中,“人文危机和过度物化”越来越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过多地纳入了“利益冲突”导致的[2]。而中国传统体育的本土化是在中国母体文化的认知体系中发展起来的,在奥林匹克全球化的趋势下重新得到了尊重,所以“真正的危险不是传统体育是否能在文化结构和运行机制上与奥林匹克文化保持普遍的一致性,而是传统体育发展立场与建设的基本权利、价值选择和取向问题[2]。”并从“借鉴奥林匹克文化的休闲价值纳入群众健身”“营造传统体育文化社会效应”和“多元保护与开发”3个角度对中国传统体育本土化发展路径进行探讨。郑杭生、王万俊将本土化的概念表述为:“本土化就是使某事物发生转变,适应本国、本地、本民族的情况,在本国、本地生长,具有本国、本地、本民族的特色或特征[3]。”雷军蓉、王世友通过对郑杭生、王万俊关于社会学本土化的内涵及其目的的分析认为,“本土化是外来抑或是本土不同事物之间,以契合实际情景为导向,主动对自身体系进行调试和转变,实现协调、共生的过程[4]。”并认为民俗体育文化出现一系列的生存危机,导致生存危机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照搬奥林匹克竞赛模式、过度开发、城镇化和少数民族居住地迁徙、过度商业化等方面。
以上学者对本土化概念的分析主要从国家层面进行理解。关于体育的本土化概念的认识应该包括2层含义来理解:一是指本土化的体育活动在一定区域乃至、全国范围的普及与推广;二是在全球化、国际化趋势下,外来体育文化在中国的同化。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在国家层面的本土化,忽略了更小范围来理解本土化。事实上,本土化只是一个相对意义上的概念,既可以参照国家范围本土化,也可以相对于地域范围的本土化。其实质就是按照本国、本地域或更小范围的实际情况对外来体育活动进行改造,使其有利于在该范围内的发展。本土化的结果要么真正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融入到特定区域,逐漸发展;要么与特定区域的文化不能兼容,即未完成本土化而逐渐消失。
1.2 本土化与西化、全球化、国际化的关系辨析
(1)中国近代武术的“西化”与“本土化”。
中国武术成熟于明清时期,其显著的标志是各色拳种大量涌现,拳派门立,武术与气功发生文化交叉,以及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在明清武术成熟以前,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滋养下形成一种封闭的文化形态,在这之前属于武术的自然状态。中国武术的西化与本土化问题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之后,2种异质文化在碰撞与交织中快速地凸显出来的。这一时期2种异质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出现了以“马良的中华新武术”“土洋体育之争”等为代表的在提倡外来文化和本土体育文化之间的争论。事实上,就2种文化而言,没有绝对的西化,也没有绝对的本土化,其最后结果是在2种文化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是外来文化逐渐适应本土文化的过程,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是一种塑造的过程,如果2种文化不能融合,最终结果是外来文化将会慢慢消失,如唐代古印度修炼术与汉地佛教教旨不和,最终对汉地佛教未产生多少实质性的影响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西化与本土化是相互影响和融合的过程。
(2)中国现代武术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相互关系。
周伟良认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包括功法练习为活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5]。”而现代武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现代武术是指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创编的武术内容,如各类新编长拳、器械等;广义的现代武术是指现代社会中流传的武术的总称,也包括现代流传的传统武术。随着武术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普及,武术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而这一趋势是以牺牲武术的原有特征的一种体育改造过程,失去了武术原有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武术全球化的趋势下,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矛盾关系,就会形成一种文化隔离现象,武术将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中,从而困难重重。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由官方推广的竞技武术在有些国家开展情况不及传统武术,因为传统武术在推广起来更具灵活性,是在当地的地域特点基础上的一种本土化改造。
1.3 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本土化演进
(1)松溪内家拳传入南充市。
松溪内家拳源于武当拳法。据《松溪内家武术志》的记载,在明代时期,武当拳法曾在我国的浙江省宁波一带流传,这时期比较著名的武学大师有张松溪、叶近泉、单思南、王征南等几位武学大师。由于武当拳法密不外传,在择徒方面也非常严格,武当拳法流传并不广泛,之后大约在明代中期,武当拳法就被分成了2支,一支留在本山继续发展,令一支由张松溪云游四海的时候带离武当山,这一支被称为“松溪内家拳”。松溪内家拳传入南充具有偶然性。松溪内家拳第九代传人张午亭是清代末年北京兴顺镖局天津分局的1名镖师,他在护送府官戚年远赴广东任职的时候,途径四川顺庆府(今南充市顺庆区),听说陈晓东是当地有一名习练北派武功和峨眉武术的武林高手,就登门拜访,切磋武艺。结果,交手后,陈晓东连跌数跤,非常佩服张午亭的实战功夫,就想向张午亭学习这种拳法,由于态度非常诚恳,最后张午亭答应官差结束之后再教。3个月之后,张午亭返回四川顺庆府,将囮拳(又名瑶子拳)、六乘枪、白虹剑传给陈晓东之后便离开四川。至此,松溪内家拳便在四川南充扎根、传衍。
(2)松溪内家拳在南充市的发展、沿袭。
松溪内家拳在南充市的不断发展和沿袭得益于传承人陈晓东先生锲而不舍的研习和传播。陈晓东祖籍天津,清末移居四川南充,自幼师从周湘廷学习少林、峨眉武术,武艺精湛。在学习松溪内家拳后,由于武术功底深厚,很快就悟出了松溪内家拳的奥秘,并从此潜心钻研松溪内家拳,独创了六步、咫尺、光明、问津、七星、探马、七肘、指谜、两仪等拳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自己的武学心得,著有《拳略》一书,书中包含了“学拳须知”“俚语二百句”“柔道指归”“步伐六式”“手法长练九种”“双演手法二十八种”“双演跌法二十八种”等拳理拳法理论,理法并茂,精简实用,形成了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松溪内家拳体系,至此,松溪内家拳在南充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土化武术,为进一步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3)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快速传承。
陈晓东传拳于其长子陈伯庸,三子陈季康。陈伯庸传其子陈瑞峰,徒弟林济群、李良鹄、陈伯约、苏有为、吴新贵、吴世泽等。三子陈季康传其徒李含光、赵通强、黄廷忠、陈开泰、张汝源、谢泽民、任长庚、张礼顺、陈井亮、黄定良、李国忠、江远琴、严永龙、严永召、林安奎、易思伯、罗雷、何怀俊、张成瑞、蒲光佩、戈云清等。除了师徒传承之外,陈晓东及传人在当地还开设武术学校来传播松溪内家拳。至此,松溪内家拳在南充市开始了“本土化”的快速演进和发展阶段。
2 南充市松溪内家拳本土化发展的意义
2.1 有利于凸显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
清朝晚期,松溪内家拳传入南充,在南充市市民的研习中形成了具有南充地方特色的地方拳种,由于当时交通闭塞,城区辖区范围有限,与外界的交流较少,南充市松溪內家拳成为当地人茶余饭后消遣娱乐的主要形式,被当地人所熟知。而后,南充市逐渐传入其他拳种,如峨嵋石门拳、武当拳、陈氏太极拳等其他拳种,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与其他拳种共同构成了南充市武术市场,同时,松溪内家拳也不再是当地的唯一拳种,人们也就有了更多的习武选择。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南充市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人口流动越来越大,南充市传入了更多的武术拳种,松溪内家拳的市场份额被其他拳种进一步挤占,所占比重越来越小,以至于现在,各色各样的拳种更是不计其数,再加上竞技武术的影响,南充市松溪内家拳所体现的地方特色逐渐淡化。因此,通过对南充市本土化发展的研究,突出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有利于有利于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传承与发展。
2.2 有利于提高本地区民族认同感
近现代以来,整个中国社会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日新月异,各类观念充斥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也开始接受外来观念,在接受外来观念的同时民族观念逐渐淡漠,民族认同感逐渐缺失。南充是松溪内家拳作为南充市的地方性拳种,是本地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之一,成为凝聚人们情感的纽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生存空间逐渐扩大,随之引以为豪的“本土化”武术淡出人们的视野,凝聚情感的纽带也随之断裂。通过对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本土化研究,能够整合本民族、本地区的民族心理、个性特点,体现本民族、本地区的思想观念,具有提高民族认同感的作用。
3 南充市松溪内家拳本土化发展的路径
3.1 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传承现状
3.1.1 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传承方式及其传承人
松溪内家拳传承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师徒传承。从张午亭传给第十世陈晓东开始,目前已经传至第十五代。这种传承方式能很好的将松溪内家拳的技术与理论得以继承和传承,但是,这种传承方式对传承人的依赖性较大,传播面窄,尤其在传承人的选择上面临诸多挑战,并且在今后的传承中对传承人的责任心具有很高的要求。传承人中责任意识强的传承者能将拳种更好地发扬光大,相反,则会出现传承的断代现象。比如,同一代中不同的传承人会出现下一代传承人多少的问题,甚至断代。第二,研究会或组织传承。这种传承方式相对于师徒传承,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会员的构成比较复杂,技术不均衡,主要是以组织成员的兴趣、爱好凝聚在一起,这类传承以小团体的方式存在,也是现代社会制度下的一种传承方式,如果这类传承方式能够很好的得以利用,对松溪内家拳的传承与发展有很多的益处。第三,学校或培训机构传承。学校传承是未来传承松溪内家拳的主要趋势。松溪内家拳已在南充市一些小学、幼儿园等学校进行教学。南充市相关培训学校也在教授松溪内家拳的相关内容。这类传播途径对师资、技术规范具有很多的要求,接下来应不断加大对师资的培训,统一技术要求,提高师资水平。
3.1.2 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技术和理论研究现状
传统武术素有内家与外家之分,外家以发力刚猛,直来直去为特点,而内家拳以柔克刚、随屈就伸为特点,松溪内家拳属于内家拳,源于武当,武当武术以道教哲学为理论基础,属于武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崇静尚柔,主张“以静制动”“借力打力”的技法特点。根据黄廷忠等人在《松溪内家拳》一书中的研究,将松溪内家拳的技术风格概括为“深厚古朴、简切实用”8个字,具体体现在手、眼、身、步、法、精、气、巧、妙、神10个方面。松溪内家拳从第十代陈晓东开始,其拳术技术与理论有了很大的变化,变化的特点是依据习练者个人领会不断揣摩而总结出来的习练经验,习练者的个人武术素养(基本功)对这种变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南充市松溪内家拳始终保持着实战技击性强的特点,以实战为基本价值取向,在其他方面的研究有待拓展。
3.2 南充市松溪内家拳本土化传承与发展的方略
3.2.1 以“建设成渝第二城”为契机,加快南充市松溪内家拳本土化发展的步伐
2016年南充市提出“建设成渝第二城”的宏伟目标。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南充市在城市建设、交通枢纽、科教文卫、旅游三产、产业园区5个方面快速发展。根据南充市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主要统计数据显示:与全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比,南充市分别比全国增长4%、10.2%、10%。南充市松溪内家拳属于第三产业,在南充市科教文卫、旅游三产方面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南充市松溪内家拳应结合南充市建设成渝第二城的有利契机,积极融入南充市的发展中,提高在本地区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加快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3.2.2 结合当地教育资源,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推广
南充市是四川省第二大教育城市,全市有中小学校1990所,在校学生89万,教职工6.3万人;入驻高校5所,南充市第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9年南充市大学城正式开建”,将招引更多的高校入驻南充,南充的教育资源将更加丰富。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要渠道,南充市松溪内家拳应该依据南充市的教育资源,有重点、分批次地进行传授。目前,尽管南充市松溪内家拳已经在个别中小学开展了教学活动,但是整体规划、系统传授的力度不够。
3.2.3 促进南充市松溪内家拳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快传播的速度和广度
南充市旅游资源丰富,自然人文景观300多处,全市共有1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4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座,国家A级旅游景区28个,其中5A级2个、4A级6个、3A级13个、2A级7个。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南充市旅游市场活跃,春节期间共接待游客937.7萬人次,全国60名城市中总排名22名。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与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巨大,对松溪内家拳传播具有深远的意义。
3.2.4 与其他武术机构进行合作教学,提高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影响力
南充市在当地有名的武术学校有4所,如伏虎少林武校、黑豹功夫院、四强武校、凌云武院,与武术相关的其他专业机构除各类武术培训班之外还有南充市武术运动协会、南充市业余体校、内家拳研究会、松溪内家拳研究会、南充八卦掌研究会、毛家拳法研究会、南充六合门等多个武术组织。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与这些武术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松溪内家拳的快速传播。
3.2.5 结合全民健身计划,助力全市健身
随着市民对健身需求的增加,武术的健身价值应该得到很好的发挥。2016年南充市政府第15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南充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南府发〔2016〕18号),到2020年,南充市民每周参加1次锻炼的人数达到235万,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达到190万。南充市松溪内家拳属于南充市本土化的武术项目,在南充市有一定的认知度,能很好地融入到全民健身计划中。所以,南充市松溪内家拳应该把握历史机遇,加快对健身功能的开发,使其符合全市市民健身需求。
4 结语
松溪内家拳从清朝末期传入南充市以来,经历了南充本土化改造、逐渐扎根南充形成了具有南充地方特色的拳种。南充市松溪内家拳融入了南充市独特的人文环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在南充市松溪内家拳的传承与发展中应结合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地方特色,以实现自身价值为出发点,不断创新和拓宽传承与发展的渠道,通过多方合作,助力全民健身,从而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 熊斗寅.“体育”概念的整体性与本土化思考——兼与韩丹等同志商榷[J].体育与科学,2004(2):11-12.
[2] 宋享国.奥林匹克全球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本土化相互关系辨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4):350-353.
[3] 郑杭生,王万俊.论社会学本土化的内涵及其目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40.
[4] 雷军蓉,王世友.本土异域间:我国民俗体育文化“本土化”研究的审视与论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134.
[5] 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7.
[6] 欧阳柳青,周贤江,杨梅,等.21世纪初中国体育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辩证统一[J].体育学刊,2004.1,11(1):18-20.
[7] 黄廷忠.松溪内家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5.
[8] 刘飞舟.武术健身新视:野梅山武术的传承与发展[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
[9] 龚茂富.中国民间武术与社会变迁:基于四川地区民间武术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