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运动进校园路径选择的SWOT分析
2020-04-07宁雷高英博郭梦鑫
宁雷 高英博 郭梦鑫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SWOT分析法等,对冰雪运动进校园的路径进行分析。认为现阶段我国校园冰雪运动发展思路不清晰,上下衔接不通透。提出冰雪运动进校园要上下同心、内外兼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在路径选择上不仅要走进课堂,更要走进大课间、走进文化节、走进校外体育活动,并根据学校自身特点与路径选择把学校分为4个阶级。在其基础上利用SWOT决策模型提出冰雪运动进校园的SO、WO、ST、WT的4种路径模式。
关键词:冰雪运动 学校体育 SWOT分析 路径选择 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1(b)-0001-06
Abstract: The path of snow-sports into the campus is analyzed by using the literature method, survey method, SOWT analysis method and etc.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now-sports in China's campus is not clear and the communication is not convenient at this stage. It is proposed that all people involved in snow sports should be of one mind, take care of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make full use of social resour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There are four paths for ice and snow activities to enter the campus: entering the classroom, entering the large recess activity, entering the cultural festival, entering the off-campus sports activities. Snow sports into the campu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modes of SO, WO, ST, WT by using SWOT analysis.
Key Words: Snow-sports; School sports; SWOT analysis; Path Selection; Strategy
世界运动会的成功举办,是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是经济发展的使然,我国GDP总量现居世界第二,政治、军事、文化均在世界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但我国冰雪运动起步较晚,发展严重滞后,这不符合我国在国际中的大国形象。
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无疑为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揭开了崭新的一页,我国青少年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为冰雪运动潜在人群提供人口基数保障。因此,为加强后备人才培养,保障我国冰雪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完成“百万青年上冰雪”与“三亿人上冰雪”计划,必须着眼于冰雪运动进学校[1]。如何实现校园冰雪运动有序、有效的展开,冰雪运动进校园的路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描述、对比冰雪运动进校园的不同路径,运用SWOT决策模型,为冰雪运动进校园的路径选择提供建议。
1 冰雪运动进校园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最早应用于企业的管理研究,它将企业各相关因素分为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并整合分析得出一系列相关决策结论。随着该理论的不断成熟,SWOT分析法应用领域也在不断延伸。近年来,我国体育界的学者引用该理论进行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2]。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旨在为冰雪运动进校园的路径提供参考,为竞技冰雪运动项目与传统冰雪文化融合扩展思路。
1.1 冰雪运动进校园的优势
1.1.1 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我国冰雪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2万年前,新疆阿泰了地区的岩画上就描绘出人类滑雪的姿态,冰雪运动在隋唐的诗词当中也多有记载,宋明之后冰雪运动发展更为昌盛,而清朝则造就了我国冰雪文化的根基[3]。据《满洲志档秘录》记载,努尔哈赤在盛京举办了我国最原始的冰雪运动盛会。在史料《金黎退食笔记》与乾隆的《冰禧赋》中,将冰禧提高到政治高度,认为冰禧“为国制所重”为“国俗”。这使冰雪运动从军事演绎逐渐深入民间,例如,踢行头、打毗溜滑、跑冰鞋、滑冰车等运动流传至今。在这种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冰雪运动得到了东北三省广大人群的喜爱与积极参与,为冰雪运动进校园提供了历史文化根基。
1.1.2 冰雪运动项目的自身优势
冰雪运动项目具有明显的优勢:其一,参与人群广,老少皆宜,冰雪运动项目众多,从少年到老人,从平民到富人,从“新人”到健将,都能选择符合自己爱好与运动水平的冰雪运动项目,从而达到全民参与、全民健身的目的;其二,强健体魄,丰富生活,在竞技对抗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团队合作精神与抗挫折能力,同时也能起到娱乐身心、排解压力、营造冰雪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作用;其三,推动国家体育发展,通过打造冰雪文化,达到促进民俗情感和群众体育参与,推动现代竞技体育与传统体育融合,为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起到感染和引导作用;其四,通过冰雪运动,可以展现国家的经济实力、弘扬民族自尊自信,为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做出贡献。
1.2 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劣势
1.2.1 组织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其一,尽管我国组织和管理机构在客观上对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起着积极作用,但仍然出现“令出多门”的混乱局面,管理机构之间缺乏统一领导,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都试图在冰雪运动进校园中“出谋划策”。这就使管理机构之间管理权限不明确,使各组织部门过多关注权力与利益的博弈而忽视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发展。而有些上层管理者又缺乏冰雪实践,没有任何滑冰、滑雪经历,对冰雪运动缺乏切身体验,使得管理严重脱离实际,徒增下层管理者的烦恼。
其二,上下支持力度不均衡,基层组织机构缺失。我国冰雪运动进校园起步较晚,相关组织机构与管理体系尚未建立,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与严谨的政策保障。现如今,上层管理机构高度重视校园冰雪运动发展,但下层非政府管理的社團、俱乐部、冰雪场馆并没有积极响应政府推行的校园冰雪相关政策方案,上下层管理机构缺乏有效的沟通,这就造成上层“投资难”下层“响应难”的不良局面。即上层管理机构缺乏冰雪实际参与,对众多冰雪运动项目的投资难以抉择,将大量时间与资金投放在调研当中,而基础冰雪运动教育者、草根冰雪场地建设者,缺乏与上层管理机构的有效沟通,难以将政策及时运用到冰雪事业当中。这导致学生参与冰雪运动的路径缺失,丧失体会冰雪运动魅力的机会。
其三,虽然我国对冰雪运动进校园颁布了多条政策,但因政策表述模糊,缺乏明确的政策标准,在内容上多有“有条件”“鼓励”“支持”等模糊、抽象、表述弹性过大的词汇,使下层管理者在应用中产生不必要的困惑。
1.2.2 硬件设施的不足与退化
20世纪50~80年代,在东北三省,冰雪运动已经走进学校,例如,黑龙江省的中小学基本都有自己冰场。如今,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体育活动场地日渐紧张,冰场在中小学中逐渐减少。据不完全统计,在黑龙江调查的80所中小学中,9所学校有标准冰场,20所小学有小冰场,4所小学有小冰道,47所小学没有冰场[4]。
冰雪场馆的建立与利用是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必要物质保障,其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开展、推广和发展。新场馆的建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时间建设,只有少数学校能够建立属于自己的冰雪场馆。而简易浇筑冰场与天然冰场的利用上,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事故责任的不明确、社会与意外保险不健全,学校一般禁止学生使用天然冰场。例如,学生在放寒假之前,要签署禁止去天然冰场的保证书,这使冰雪资源遭到极大的浪费。
1.2.3 缺乏专业人才
冰雪运动的专业人才包括教练员、裁判员、冰雪项目的赛事组织者、管理者与相关服务人员,其数量和质量是反映冰雪运动进校园发展质量与程度的重要标志[5]。虽然近年我国培养冰雪人才计划如火如荼,但因我国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冰雪运动,致使冰雪运动供给侧开始失衡,现有的冰雪运动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缺乏专业的冰雪知识与专业技能。以东北三省为例,虽然大多数学校都有着自己的冰雪运动教师,但由于课时等条件限制,对冰雪技能的运用只能达到初步掌握的程度。多数冰雪项目课程都是由非冰雪运动专业教师兼职,而国家在短时间内,在数量上无法培养出满足学校需求的专业教师。这直接影响着冰雪运动进校园教学质量,更不能满足校园冰雪竞赛与课外活动的需要。
1.3 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机遇
1.3.1 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政策支持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为冰雪运动发展带了历史性机遇,借此机会,我国相继颁布了5项冰雪运动进校园相关的政策法律(见表1)。
1.3.2 我国冬奥会的成功申办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为冰雪运动进校园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冰雪场馆已经在全国各省开展建设,并将冰雪场馆的建设投入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为营造冰雪文化氛围、输出冰雪教育人才、发展可持续冰雪运动。2020年计划在全国建立冰雪特色学校2000所,2025年达到5000所,并鼓励开设冰雪运动相关的职业学校或高等院校参与培养中小学冰雪运动教师,目前我国已经有29个省份开展了冰雪运动,为迎接冬奥会的展开,南方各省份开始着力建设室内冰雪运场馆,投资开展冰雪娱乐项目,深化冰雪文化氛围并开始承办国内外顶级冰雪运动项目,这极大地促进了冰雪运动在南方的普及与展开,为冰雪文化的传播创造有利条件。
1.4 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威胁
1.4.1 气候与环境的影响
我国国土辽阔,南北跨维度近50°,这就造成了气候的明显差异。北方冬季雪资源丰富,但部分地区冬季最低气温长时间在零下30℃,不利于室外冰雪运动的展开。而青海西藏地域虽有积雪山脉,但因属于高原缺氧环境下,运动困难,并不利于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发展。而南方多雨且气候潮湿,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以上,天然雪资源较少。虽然南方正在大力建设室内冰雪场馆,但还是无法满足学校对冰雪场馆的需求。目前只有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新疆等北方省的气候与环境适合校园冰雪运动的展开。
1.4.2 传统体育观念的阻碍
冰雪运动进校园离不开学校与家长的支持,学校不仅要对学生的身体健康负责,更要为学校的前途发展负责,在此情况下“分数”与升学率就尤为重要,这其实就是应试教育对智育的过分推崇,实质上是对体育的倾轧与束缚[6]。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升学率是评价各所学校的主要标准,即使在政策支持下,部分学校也会缩短或挤占学生参与冰雪运动的时间与机会,来换得文化知识传授的时间。
在家长眼里,既希望孩子能够拥有健康的体魄,又担心参加冰雪运动使孩子受伤,或占用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影响学习,为此很多学校取消课外活动,体育课尽量避免危险项目与高强度运动项目,体育课内容在不断“软化”,这种狭隘短浅的功利思想阻碍了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发展[7]。其次,中国体育运动大多处于“后意识”形态,即以病理为先导,以回复健康为目标的“被动运动”意识。大多数群众参与体育活动时,身体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只有小部分人群在身体健康的同时主动参与体育运动,这就导致了群众体育大环境的发展滞后,进而影响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1.4.3 其他运动项目的竞争
在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运动项目相竞争,除冰雪运动进校园外,近年来我国还提出足球进校园、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等,与足球和传统体育项目相比,冰雪运动对场馆要求更高、见效更慢、更具有危险性,而校园足球与传统体育项目则比冰雪项目更容易举办校内比赛,文化氛围更深,群众基础坚实。它们无疑会在学校人口上与资金投入上与冰雪运动进行激烈争夺。
2 冰雪运动进校园的途径选择
2.1 路径选择之一:进课堂
教育公平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但不同地区经济实力与教育投入存在着显著差距。冰雪运动进学校不但要因地制宜,更要正视学校所拥有的物质基础。将学校分为2个层次。
第一,有能力使用冰雪运动场馆的或有能力开展类冰雪运动课程的学校,一般为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学、重点大学与体育专业院校。以北京为例,目前为止北京共建设52所冰雪特色学校,中关村二小将全面普及冰雪运动,在非冰期时,仿真冰、仿真雪、旱地冰球、仿真冰壶、滑雪机等冰雪运动教学课程在北京多所学校通过测试并逐步得到完善,已经成为校园冰雪运动普及课程和社团、校队建设的重要形式。类冰雪运动进课堂,避开了冰雪运动依靠冰雪的特点,并对冰雪运动本身进行改造,简化技术、增强课堂趣味、满足课堂安全要求,例如轮滑课程,用相对安全的轮滑鞋替代危险系数较高的冰鞋,虽然从冰到路,但在教学当中从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力量、动作频率等都与滑冰相似,为冰雪项目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二、没有能力建设冰雪场馆也没有类冰雪运动器材的“草根学校”,一般指偏远县、乡农村的中小学。冰雪运动进“草根学校”课堂,重点在于合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而土场浇冰无疑是解决冰雪运动器材不足的一种有效方式,现如今华北平原农村中小学依然以黄土操场为主,这种操场就是在天然的场地上用推土机推平,有条件的再用轧道机碾扎而形成的,其特点就是成本低、维护费用低。几乎所有学校都能承担。与塑胶操场不同的是,土质场地能“变土为冰”,这为冰雪运动进校园提供给了必要的设施条件。
在课程选择上,由于教学资源差异,“草根学校”缺少专业的冰雪教学人才,甚至“一师多用的”情况较为普遍,在教学内容上,应选择以传统冰雪项目为主体的溜冰车、滑冰、抽冰猴等,以锻炼身心、培养兴趣、追求内在回报为目的的冰上传统项目。因地域不同,课堂内容也存在差异,南方学校虽然经济实力雄厚,但也不应违背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盲目发展冰雪运动,在培养兴趣的同时应注重冰雪运动相关科技的发展与攻关,而东三省的课堂内容应该以传授运动技能、培养运动人才与教学人才、引导冰雪文化发展为重点,为做大做强的冰雪事业储备人力资源。
2.2 路径选择之二:进大课间
冰雪运动进大课间,是学生利用冰雪运动或类冰雪运动调节学习压力、娱乐身心的过程。现如今大课间主要是由学校统一组织,内容多为健身操或中长跑,在体考前则加入考试内容,既不能起娱乐身心的作用,也不能有效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即便有“阳光体育活动”“校园民族体育活动”等多样化的大课间,也只是昙花一现,并不能持久。冰雪运动进大课间,不只要进得来,更要留得住。大课间内容应尝试由学生自主选择参与何种运动项目,无论是雪期的溜冰、抽陀螺、滑冰车,还是非雪期的轮滑、滑板、旱地冰球都能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磨练意志、锻炼身体、增加交际能力。从而使学生自发地参与到冰雪运动当中,为“3亿人上冰雪”打好基础。
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等23部门联合发布了《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计划(2016-2020年)》以青少年“未来之星”冬季阳光体育为活动龙头,开展青少年普及活动。在政策的推动下,各地不断出现发展冰雪运动的浪潮,借此机会冰雪运动走进大课间,充分利用好雪期每天一小时的“阳光”时间。冰雪运动进大课间,是参与而非场地与人员上的独占,这不客观也不现实,应尊重学生的主体选择,各体育项目之间要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阻碍。冰雪运动进大课间离不开内容的选择、场地的建设、学校的支持。大课间学生能积极参与冰雪运动,除正常的课堂教学外,校内冰雪运动竞赛也十分重要,学生在追求比赛胜利的过程当中强化冰雪技能、体验冰雪乐趣,使学生不只是上冰雪,更爱上冰雪。
2.3 路径选择之三:进体育艺术文化节
冰雪运动进体育艺术文化节,就是在规定时间内满足学生体育艺术等文化需要的综合性校园活动。体育艺术文化节是对传统的体育竞赛、文化活动的改革与创新,将原来各学校各自开展的体育文化活动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多所学校联合承办的体育文化活动。
学校相关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应指导学校组建冰雪项目运动队或冰雪文化社团,鼓励学校之间相互交流。例如,2009年,哈尔滨工程学院承办了首届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20支队伍,3成专业水准;2011年第三届,43支队伍,5成专业水准;2013年第五届,60支队伍,7成专业水准;2014年,61支队伍,8成专业水准。至今艺术冰雕已经成为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特色景观,在制作冰雕的过程中学生被赋予晶莹剔透、坚韧不拔的冰雪气质,培养学生追求幸福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2.4 路径选择之四:进课余体育训练
冰雪运动进课余体育训练就是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对有一定冰雪运动特长的学生进行培训,使他们的运动技能得到发展和提高的一种运动训练过程。冰雪运动技能的传授,受课时与场地的限制,单靠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对冰雪运动的更高追求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目前冰雪运动进课余体育活动主要有3种形式:其一是由学校组织为完成比赛任务获得比赛胜利的校队,根据竞技水平,训练强度与训练频率也有差异,一般采用“一周多练”的训练方式;其二是参加由老师在周末或寒暑假组织的有偿培训,冰期组织冰雪项目培训,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冰雪技術水平,非冰期组织类冰雪运动培训,如轮滑、滑板,发展冰雪项目所需的相关技能,如下肢力量与协调性,养成运动习惯,为冰雪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其三是由学生自发组织的或学校社团组织的课外冰雪活动,其内容简单有趣,符合大众学生技术水平,如雪地足球、打雪仗等,在娱乐身心的同时深化学校冰雪文化氛围。
3 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场地选择
冰雪运动进校园,是地域选择、场地建设、社会交流的结合。冰雪运动进校园,不仅是指在校园内进行冰雪运动,对于没有自己场馆或场馆尚未完工的学校而言,发展校园冰雪运动主要有利用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2种方式。
3.1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健康意识的深入人心,大众对冰雪运动的认识逐年加深,室外冰雪场馆的规模与数量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场馆收益并不乐观。2013年辽宁各类滑雪场30家,全部为自主营业,没有政府投入和社会赞助,调查其中13家滑雪场,7家属亏损状态,6家滑冰场收入与支出持平;吉林23家滑雪场,21家亏损;北京16家滑雪场,9家属亏损状态[8]。冰雪场馆的经济亏损阻碍了投资热情,不利于冰雪运动的发展与新场馆的建设。
目前我国拥有自己冰雪场馆的学校凤毛麟角,学校应与周边冰雪场馆展开沟通合作,达成联合教学共识。一来弥补了学校场馆的缺失,二来为社会冰雪场馆创造收益,是一种双赢的发展模式。例如,燕山大学体育学院与紫金山滑雪场展开合作,在人流量较少的非工作日进行冰雪课程的教授,既解决了场地问题又为场馆提供收入,为冰雪运动进校园提供可参考的模式。
3.2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冰雪运动进“草根学校”就要充分利用“四个一资源”即“一江、一河、一湖、一公园”。与室内冰雪场馆相比,自然冰场具有维护费用低、光线好、冰雪氛围浓厚等优势。我国冰期以淮河流域为界,淮河以北有冰期,淮河以南则无冰期,冰雪运动进校园就要充分利用淮河以北的3个流域(见表2)。
现如今,河面冰场主要由冰雪爱好者自发组织开发,有些对自带冰刀者免费,有些则以收取场地费用、租售冰雪器材、开设冰雪项目培训来盈利,在管理上多用“习惯”“常识”来代替规章制度,例如,在冰场内越是里道的滑冰者技术越高、速度越快,但并非所有参与者都熟知规律,这为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这种形式的冰雪场地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缺少统一安全标准与规章制度,缺乏政府管理,不利于冰雪运动的展开。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就要充分发挥民间基层骨干作用,这些草根骨干有着几十年的冰雪经验,熟知当地河流冰雪状况,学校与其合作,既要保障学生安全,又能为当地冰雪运动的发展添砖加瓦。
4 SWOT模型的构建与路径选择
根据上述对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内外部影响进行定性分析,构建我国冰雪运动进校园的SWOT策略分析(见表3)。
SO选择:第一阶级冰雪学校,当冰雪运动内部优势与外部机遇相组合时,建议采用无差异路径选择策略,例如发展冰雪运动已较为成熟的北方体育院校,在环境与师资的保障下、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校园冰雪的发展必然事半功倍,既要发展自身优势,又要争取资金政策支持,在提高运动成绩的同时注重冰雪运动项目的理论技术的研发,为4年后的冬奥会比赛选手提供场地与技术支持。
ST选择:第二阶级冰雪学校,当学校具备自身优势,但外部发展阻力大、威胁多时,建议采用差异化路径选择策略,从阻力小的路径入手,由易到难。例如环境条件允许,但教学条件与场地不足的北方综合大学或北方中小学校,可根据学校特点有区别地投入冰雪教育资源,如与社会冰场展开合作,优先在体育院系开展冰雪专项课程,在发展校园冰雪运动,建立校园冰雪社团,先后发展校园冰雪运动。以为国家培养冰雪后备人才,营造校园冰雪文化氛围为教育目标。
WO选择:第三阶级冰雪学校,当学校自身条件差,既没有物质保障也缺乏师资力量,而外部条件好的时候,例如,在北方經济落后,条件艰苦的中小学,建议采取路径集中策略,选择1条或2条符合学校自身条件的路径,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展传统冰雪运动项目,例如,开设雪上足球、滑冰、溜冰车等专业技术要求低,娱乐性强的冰雪课程,以普及基层冰雪文化、培养冰雪运动兴趣为主要教育目标。
WT选择:第四阶级冰雪学校,当学校自身条件极差,同时外部阻力大又缺乏社会支持时,例如,特殊教育学校或南方偏远山区的学校,不能盲目发展冰雪运动,建议采用适度参与策略,根据学生选择与学校自身条件,以讲述冰雪文化历史知识,建立冰雪运动的感官认识为教育目标,尝试为学生提供接触冰雪运动的机会。
5 结语
冰雪运动进校园是大势所趋且势在必行,清楚认识校园冰雪的优势劣势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冰雪运动进校园路径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得出,发展校园冰雪运动,就要根据学校自身特点与周边生态环境,选择适宜的教学路径与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四个一资源”与基层冰雪骨干作用,建立与管理层有效透明的沟通渠道,为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瑞林.基于北京冬奥会视域下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6(1):1-4.
[2] 申彧.SWOT分析法的应用进展及其展望[J].知识经济,2009(9):81.
[3] 姜广义.我国古代冰雪运动发展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2(5):138-141.
[4] 马瑞,焦磊,刘春华,等.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与阳光体育有效融合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4):1-4.
[5] 李万来.体育公共关系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5.
[6] 黄珊.我国青少年体育政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7] 朱立斌,刘丽辉.东北地区高校冰雪运动推广的理性思考[J].冰雪运动,2015(13):42-45.
[8] 程文广,刘兴.需求导向的我国大众冰雪健身供给侧治理路径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4):13-21.
[9] 张朋,郑小凤,万宇,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的路径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7(4):64-68.
[10]朱志强,朱宝峰,刘石,等.我国滑雪运动现状分析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