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指数监测联合肌松监测在儿童全麻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2020-04-07曹强
曹强
【摘要】 目的 研究熵指数监测联合肌松监测在儿童全身麻醉(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82例儿童行气管插管全麻患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检测, 实验组采用熵指数监测联合肌松监测。比较两组患儿手术麻醉前(T0)、切皮时(T1)、手术15 min(T2)、手术
30 min(T3)和手术结束(T4)的血压、心率水平及术中体动反应、知晓发生情况和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结果 对照组患儿收缩压T1时(123±10)mm Hg(1 mm Hg=0.133 kPa)明显高于T0时的(97±9)mm Hg, T4时(113±9)mm Hg明显高于T3时的(87±13)mmHg,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0、T1、T2、T3、T4时, 实验组患儿相邻时间点的收缩压和心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T0、T1、T2、T3、T4时的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心率T1时(124±10)次/min显著高于T0时的(97±6)次/min, T4时(132±10)次/min显著高于T3时的(91±8)次/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为7.3%,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中知晓率均为0。实验组患儿的睁眼时间(6.3±2.4)、拔管时间(12±4)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7±1.6)、(18±5)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熵指数监测联合肌松监测有利于稳定患儿在手术中不同时段的血压和心率, 减少全麻患儿在手术中的体动反应, 缩短了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 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值得推广。
【关键词】 熵指数监测;肌松监测;全身麻醉;麻醉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7.048
熵指数(Entropy)可分为反映熵(response cntropy, RE)和状态熵(state entropy, SE)[1], 主要是通过前额电极采集原始脑电图和肌电图的信号, 并通过频熵运算程序计算来得出结果, 反应患儿的身体状态。熵指数不仅可以指导麻醉药用量, 量化麻醉深度, 同时抗干扰能力和预测能力也很强, 手术中抗电刀能力较强, 还可预测患儿的麻醉恢复程度。相对于脑电双频指数,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熵指数的可预测性和抗干扰能力更适合儿童、老年人这些肌体较为脆弱的患儿群体[2]。有研究报道[3], 熵指数监测联合肌松监测在儿童全麻手术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本科室为验证这一结论, 进行了对比试验, 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4月本院手术治疗的82例儿童行气管插管全麻患儿,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41例。对照组年龄5.5~
12.0岁, 平均年龄(8.5±3.5)岁;体重18~33 kg, 平均体重(27.5±7.0)kg;身高95~140 cm, 平均身高(117±10.5)cm;手术时间95~105 min, 平均手术时间(101±6)min。实验组年龄6~12岁, 平均年龄(7±2)岁;体重17~34 kg, 平均体重(27±7)kg;身高98~141 cm, 平均身高(116±11)cm;手术时间95~105 min, 平均手术时间(98±9)min。两组患儿均无其他类型的疾病。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患儿术前禁食8 h, 禁饮4 h, 无麻醉前用药。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BP、HR、ECG、SpO2和PETCO2。
开放右上肢静脉液路, 输入乳酸钠林格氏液。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2 μg/kg、丙泊酚2.5 mg/kg, 维库溴铵0.1 mg/kg快速诱导, 气管插管后机控呼吸, 潮气量10 ml/kg, 调整呼吸频率维持PETCO2在35~40 mm Hg。
術中丙泊酚50~150 μg/(kg·min)持续静脉微量泵入, 间断静脉给予芬太尼1 μg/kg和维库溴铵0.025 mg/kg维持麻醉。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监测, 主要是通过瞳孔和泪腺分泌等体征和主观经验进行监测。实验组采用熵指数监测联合肌松监测, 采用华翔肌松监测仪检测, 仪器使用方法:必须在患儿意识消失后且未用肌松药时操作开机后按菜单, 进入菜单界页面再按向上键, 定标刺激即变为开状态, 按确认键返回主界面即进行定标刺激[2, 3], 待出现4~5个比较一致的肌张力反应竖条, 按一下定标键, 系统将把最近一次刺激的反应程度值T1赋给TC作为后来比较的标准。定标成功后按确认键返回主界面。除TOF不受影响, 其他指标值均须定标。按TOF键开始4次成串刺激, 为循环连续功能, 再按为结束。按STC键开始单次刺激, 为循环连续功能, 再按为结束。按PTC键发出强直后刺激, 为单次功能。在刺激状态下, TOF、SCT、PTC三种刺激模式可直接装换。患儿在全麻过程中处于无意识状态, 且其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已降至最低。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T0、T1、T2、T3、T4时的血压和心率水平及术中体动反应、知晓发生情况和睁眼时间、拔管时间。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点血压和心率水平比较 对照组患儿收缩压T1时(123±10)mm Hg明显高于T0时的(97±9)mm Hg, T4时(113±9)mm Hg明显高于T3时的(87±13)mm Hg,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0、T1、T2、T3、T4时, 实验组患儿相邻时间点的收缩压和心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T0、T1、T2、T3、T4时的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心率T1时(124±10)次/min显著高于T0时的(97±6)次/min, T4时(132±10)次/min显著高于T3时的(91±8)次/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儿术中体动反应、知晓发生情况及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比较 实验组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为7.3%,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中知晓率均为0。实验组患儿的睁眼时间(6.3±2.4)、拔管时间(12±4)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7±1.6)、(18±5)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常规检测的方法, 主要依赖于临床体征的观察, 包括血压和心率、瞳孔对光的反应、眼球运动及流泪、呼吸量、体动反应、吞咽、唾液分泌等[4, 5]。由于这些指标特异性不强, 易受较多因素影响, 由于患儿的个体差异大, 很难准确客观地反应出麻醉深度。肌松监测可以用来维持适当肌松, 决定气管最佳插管和拔管的时间点, 满足手术要求[6]。此外还可以指导使用肌松药物的方法和追加肌松药物的时间, 避免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用量过多引起阻滞[7]。可鉴别术后呼吸抑制的原因, 指导拮抗剂的应用, 节约肌松用药用量, 預防肌松药的残余作用所引起的术后呼吸功能不全[8, 9]。由于儿童机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 熵指数监测联合肌松监测更加适合儿童全麻手术。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 对照组患儿收缩压T1时(123±10)mm Hg明显高于T0时的(97±9)mm Hg, T4时(113±9)mm Hg明显高于T3时的(87±13)mm Hg,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心率T1时(124±10)次/min显著高于T0时的(97±6)次/min, T4时(132±10)次/min显著高于T3时的(91±8)次/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为7.3%,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中知晓率均为0。实验组患儿的睁眼时间(6.3±2.4)、拔管时间(12±4)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7±1.6)、(18±5)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熵指数监测联合肌松监测有利于稳定患儿在手术中不同时段的血压和心率, 缩短了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 减少全麻患儿在手术中的体动反应, 从而提高了儿童全麻质量。
综上所述, 熵指数监测联合肌松监测有利于稳定患儿在手术中不同时段的血压和心率, 减少全麻患儿在手术中的体动反应, 缩短了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 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树忠, 张山, 王立新, 等. 熵指数监测联合肌松监测在儿童全麻手术中的临床观察. 河北医药, 2015, (1):31-33.
[2] 杨树忠, 王立新, 陈福华, 等. 熵指数监测联合肌松监测在儿童全麻诱导期的临床观察. 临床军医杂志, 2014, 42(12):1276-1279.
[3] 杨树忠, 王立新, 陈福华, 等. 熵指数联合肌肉松弛监测对儿童全身麻醉苏醒质量的影响.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4(11):
1334-1337.
[4] 陈琴. 熵指数联合肌松监测在老年全麻患者中的临床观察. 蚌埠医学院, 2018.
[5] 何欢, 潘美华, 任小军, 等. 不同麻醉方式下儿童睑板腺囊肿切除术的综合疗效分析. 国际眼科杂志, 2018, 18(9):1723-1726.
[6] 罗林, 张越茗, 李美胜, 等. 右美托咪定对儿童牙科日间全麻手术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7, 35(6):613-617.
[7] 徐晓叶, 叶宏伟. 基于熵指数法监测管理对重症机械通气患者镇静药物用量的影响. 医药导报, 2018, 37(9):1078-1081.
[8] 王丰, 史静, 陈觅, 等. 肌松监测对静吸复合麻醉患者麻醉恢复期不良呼吸事件的影响. 广东医学, 2017, 38(13):2035-2036, 2040.
[9] 卢纯玲, 蔚会清. 全麻苏醒期肌肉松弛监测的临床观察.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8(10):1222-1225.
[收稿日期:2019-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