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准扶贫的“校企协作”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2020-04-07梁小玲
梁小玲
摘 要:职业教育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途径,“扶贫先扶智”,这是推动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脱贫转变的基础性工程。本文以服务于桂西的精准扶贫为切入点,以笔者学校的服装专业教育为例,总结分享了笔者学校通过实现校企协作,围绕精准扶贫促招生,重点打造订单培养的校企精准扶贫模式,积极推进“校中厂、厂中校”校企精准扶贫模式的经验。
关键词:精准扶贫 中职服装专业 校企协作
课 题:本文系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桂西服装职业教育精准扶‘校企协作模式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GXZZJG2018B06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提升贫困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目标,是贫困人群摆脱贫困的根本路径,同时也是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育培训是提升贫困人群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性工程。针对贫困人群实施职业教育培训,使其掌握脱贫致富的技能是教育扶贫中极为重要的有机一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作。职业教育侧重工学结合,通过校企协作,受教育者能较快掌握脱贫致富的技能,走上脱贫致富的良性发展道路。笔者学校服装专业近年来转变观念,通过实现校企协作,围绕精准扶贫促招生,重点打造订单式培养的校企扶贫模式,积极推进“校中厂、厂中校”校企精准扶贫模式,在推动学校服装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基础上,提供了满足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助推本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围绕精准扶贫促招生
学校在招生时和企业通力协作,配合宣传扶贫相关政策,向贫困户家庭阐明国家扶贫政策,校企合作帮扶基金会帮助学生解决就读笔者学校学杂费、生活费和就业渠道等问题。
笔者学校的生源分为全日制学生和农村劳动力短期职业培训学员。
1.全日制学生
大部分来自隆林、西林、那坡、田林、德保和靖西等偏僻市属县,这些县大都处于特困区。由于这些学生家庭大多是建档立卡的扶贫户,经济条件极差,子女教育所需的学杂费和生活费等相关费用对他们来说是一项较重的负担,是贫困户家庭考虑子女义务教育后是否继续升学就读的后顾之忧。因此,招生时需要有的放失地做好以下宣传工作。
(1)重点宣传就读中职免学费和连片特困地区中职学生获得国家助学金等国家专项政策。
(2)针对建档立卡户要特别讲清“雨露计划”申请程序和有关注意事项。
此外,由企业代表和笔者学校联合宣传校企协作资助事项,向家长说明学校和服装企业之间的资助专项和获取范围;通过班费形式对就读笔者学校服装专业所有学生给予一定的补助;对在校期间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专项奖学金”等。
2.参加农村劳动职业短期培训的学员
对这类学员需要针对性地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宣传说明,以增强其参加笔者学校服装短期职业培训的兴趣。
(1)讲清楚参加笔者学校服装职业短期技能培训如何享受“农村劳动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涉农培训国家政策,从而消除其参加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学杂费和生活费等所需费用的顾虑。
(2)阐明笔者学校短期服装职业技能培训的专业技能培训优势和灵活方便等特色。
(3)应特别强调,笔者学校与众多服装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能为培训合格的学员方便快捷地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
二、重点打造订单式培养的校企扶贫模式
基于笔者学校地处国家连片贫困区桂西,服装企业尤其是大型服装企业较少的现实,笔者学校和广东一些大型服装企业通力合作,探索出企业冠名式的订单精准培养校企扶贫模式。采用这种模式培养人才,不仅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就业之间的无缝对接,而且较为成功地解决了家庭困难户尤其是建档立卡户学生读书难的问题,找到了一条深度贫困地区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培训顺利就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径。
1.“企业宣传+企业参观+企业人员到校讲座”的“三位一体”立体专业认识课
专业认识是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近年来,笔者学校与相关服装企业积极协作,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良好专业认识机制。
(1)将新生入学专业介绍和合作企业宣传有机融合。
(2)确定相应时机,由合作企业资助,安排学生3~4天赴合作企业参观和体验。
(3)邀请合作企业培训部人员到校做专业知识入门讲座,对学生进行初步技能培训,引导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岗位技能要求有一定的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班企对接关系,实行企业冠名式的对接援助式的互利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2.“1+0.5+1+0.5”校企协作技能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是一种突出技能培养的教育,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创新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多年的校企合作实践中,笔者学校服装职业教育探索出了“1+0.5+1+0.5”校企协作技能培养模式。其中,第一个“1”是指在中职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和契合企業发展实际需要的基础上,首先安排学生在校进行一年理论和技能的基础学习。主要由校内教师按照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方式进行,采取教师示范操作和企业培训人员微课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定期邀请合作服装企业培训部人员到校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技能操作培训。第二个“0.5”是指学生在校经过一年理论和技能学习后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其优势是使学生较早融入企业生产一线,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在通过师傅带徒途径有效提高专业操作技能的同时,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第三个“1”是指学生半年顶岗实习后回校再进行一年的系统学习,有针对性地夯实专业理论基础,提升操作和创新能力。最后一个“0.5”,是指顶岗和就业阶段,学生经过一年系统学习后,走向自己熟悉的岗位。这种培养安排机制,既考虑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又统筹解决了学生现实困难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是一种精准扶贫背景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三、积极推进“校中厂、厂中校”校企精准扶贫模式
近几年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让贫困户能够在家门口就业,陆续引进了一批劳动密集型中小型企业,其中就有不少服装企业。这些服装企业主要以服饰加工为主,属于厂房式来料加工带动就业模式的“就业扶贫车间”。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笔者学校和这些服装企业积极合作,探索出“校中厂、厂中校”的精准扶贫合作培养模式。
1.“校中厂”模式
是指职业教育和扶贫产业紧密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合作企业提供加工服装的材料或特种设备,利用笔者学校场地和服装专业的设备,由笔者学校组织学生按企业生产流程加工,产品完成由企业验收,合格后企业按企业薪酬标准给予一定报酬。通过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学生经济困难的问题,而且由于教师和学生能以“员工的身份”参与“企业管理和经营”,为学生积累了实战演练经验,增强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毕业后能优先被合作企业录用,从而就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实现职业教育和扶贫产业之间的紧密结合。
2.“厂中校”模式
是指理论教学完成后,組织学生到本地相关服装企业进行实践并协作企业完成订单,必要时可以把课堂搬到企业,由企业专业技师为学生上课,笔者学校的专业教师也可到企业实践并对企业员工尤其是新就业的扶贫户员工进行培训。这种模式使得学生在免费接受企业专业培训和参加专业实践的同时,可以获得一定报酬,用于自己就学期间的部分费用。
笔者学校在与地方服装企业进行扶贫车间式“校中厂、厂中校”协作配合中,和企业共享了设备、人才、管理和文化资源,实现了优势互补,从而共同助力当地扶贫事业的顺利推进。
总之,笔者学校服装职业教育在多年的实践基础上开拓创新,初步探索出一条通过校企协作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培养机制,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教育扶贫征程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敏,许锋华.连片特困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利益机制分析及其重构[J].教育与职业,2013(23).
[2]杨彩卿,刘力蕊,黄国雄.基于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五个对接”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8).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农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