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思政+互联网”到“互联网+思政”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思考

2020-04-07吴宝善

科技资讯 2020年3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能高职院校

吴宝善

摘  要:随着网络原住民——95后、00后步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越来越受到了高校的重视。该文简单回顾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历程和网络思政教育的现状,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从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以及思政教育内容创新等方面教育对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互联网+”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效能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1(c)-0248-02

1  互联网蓬勃发展

1995年深秋,在北京中关村白颐路南端的街角处,突然竖起一块巨大的招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m。”这是中国的第一家网站。此后20多年,伴随着中国经济井喷式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国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2000年过后,很多人都有了QQ或者E-mail,以学生为主体的网民熟练地在网上“冲浪”。由于高额的费用,他们不得不在上网的时间上精打细算,以发邮件、聊QQ以及看一些网站新闻为主。此时的互联网有时像一本字典,供网民查阅相关信息;有时又像一本杂志免费供网民阅读;还扮演着游戏机、vcd角色。此后,随着天涯、猫扑等论坛、博客的崛起互联网进入用户生产内容时期。各种消息、低俗内容混杂在网络海洋里,网民们通过由兴趣而划分的各种“社区”进行灌水,抑或通过电驴、bt进行下载相关视频资源。

互联网规模的发展也是由各类信息开始的。互联网规模凸显前,珠三角、福建沿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区周边充斥着各种低俗刊物,而到智能手机时代,这类刊物不用政府打击,自然而然地消散为云烟。

伴随经济迅猛发展而出现的农民工问题、教育资源问题、行业垄断问题、钉子户问题等在新的相关制度和社会价值观(伦理道德)未重构的时刻集中在网络上爆发出来。2010年后,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得到蓬勃的发展。一部智能手机能够满足大多数网民的学习、工作、生活,互联网成了人民日常必不可缺的一个事物。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激荡十年》里写到:今日中国变得更加壮观,却也更加扑朔迷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也付出了一些环境代价,产生一些新的社会命题,人们必须在个人自由与公共秩序之间做出选择。价值观的重构当中,互联网要发挥其作用,网络思政教育是特别重要和必不可缺的一个环境。

2  网络思政教育的现状

2.1 思政+互联网模式的状况

青少年是互联网上活跃的主体,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逐步被关注起来。一开始做的是思政教育+互联网。就是把课堂思政通过网络渠道分发出去。让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有机会接触相关内容信息,达到教育的目的。但是与其他琳琅满目的信息相比,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互联网并不具备优势。一是内容本身逻辑性强,需要学生理性、深入地研究才会领会。这与学生上网消遣放松的心理需求不同。二是形式过于单一,大多都是高校教师以及政府主导的内容,内容过于枯燥。吸引力不强。三是内容过于“冰冷”“生硬”,说教意味过强。

2.2 互联网+思政模式的状况

网络思政探索者和研究者们也注意到,思政+互联网模式目前只能是网络思政信息的内容补充,起到网络思政环境塑造和针对专业人士服务的特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络思政对于年少年的正确影响和价值观引领。也就是说,网络思政形式大于效能。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网络思政推动。一线工作者们结合自身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理解开始打造互联网+思政模式,并且逐渐影响到决策者并且得到广泛的推广。大概归纳起来无非是:做有温度的内容、有有意思的内容、做能潜移默化的内容……

互联网+思政模式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些网络思政内容获得了青少年的关注和认可。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产生了网络上的争论。

一是有温度的内容,可以是心灵鸡汤。比如,陈果老师的视频大量发到网上去之后,遭到的却是鸡汤的质疑。

二是有意思的内容,可能本身其内容是错误的。比如短视频抖音网站一些看似正能量、正确的视频,其实是断章取义,并无科学根据。

三是由于学生一天网上接触各类信息杂而多,尽管一时对某个思政内容感兴趣,但是如果不能持续很快就会忘记。这样下来效果也不太理想。

3  网络思政工作的效能思考

到目前,不管是思政+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思政,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接下来就是把重心放到网络思政工作的效果上。在以往的模式和方法上还应加强以下几点工作。

3.1 立足青少年网络行为特征,培育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与发达国家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网民是国家发达后才普及了互联网,中国是国家发展中就普及了互联网,这就造成了国内网民消费习惯的特殊性。中国网民有三大特征如下。

(1)网络行为懒惰。对于大多数网民来说,互联网是娱乐的消遣的属性,那就怎么舒服怎么来,他们不会为了多点击一下鼠标而看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很多政务类、知识类网站是需要繁琐的手续注册认证的,他们往往由于感觉层次逻辑太强而不去接受。他们更喜欢推送到眼前的各类信息。但是推送是免费的,推送也是有目的的。

(2)消费观相对落后。国内网民对于财富是非常敏感的,一旦某个内容需要付费他们往往是不去付费的。因为跟他们的网络习惯不同。他们从接触互联网开始就是各种免费。看小说付费,那就去盗版网站,看视频免费那就是盗版网站,用APP付费,那就用免费的APP。只要让他们花钱,他们一下子就理性起来了。所以商家不得不设置更深的套路去提升粘粘性。

(3)喜欢“免费”。2013年马化腾为了让腾讯活下去决定对腾讯用户收费,必须支付1块钱才能获得一个QQ号,这一个行为引起全国网民的反对,普遍认为他们要钱。一年后,他们改变了方法,腾讯永久免费,但是可以自主地充会员,买各种钻,一下子口碑得到反弹。在互联网思维当中把这种方式叫流量思维。免费体验带来流量,最终收获利益,所以说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网络思政教育是理性的、逻辑性强的,很多时候并不贴合网民的网络习惯。这时候,一是尽量打造符合网络行为习惯的思政内容样式和思政教育模式。二是改变网民行为习惯。比如,学生晚上睡觉前都有听歌入睡的习惯,那么可以在寝室的床位上张贴各种有声图书合集二维码。网络上有很多优质的有声栏目,自然科学、人文哲学以及思想政治内容。这样可以养成学生持续收听的行为习惯。持续收听会给网络思政带来显著的效果。

3.2 立足现有网络思政资源,用UGC+PGC模式做好资源整合

网络上大多数网络思政资源大多数是PGC模式,即专家产生内容。可是专家的精力是有限的。同时,由专家(专业老师)整合的资源由于个人精力的有限而发挥不了作用。所以,可以采用用户产生内容即UGC模式与专家产生内容相结合。然后通过UGC的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大学生喜欢的内容可以建立校内资源推荐汇聚系统,这样把符合受众口味的网络思政资源汇集起来,起到持续影响学生的作用。

3.3 立足学生网络需求,打造不同平台的思政内容的不同形式

高校特别重视网络思政,学生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但是尽管打造了很多网络平台,但是所有内容都是一个形式,不符合学生的需求,学生选择忽视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比如,学生看抖音是对有意思很惊奇的微小视频有需求,所以网络思政内容放到抖音上必须要遵循这个“有意思、很惊奇”的基本要求。同样的,学生到了朋友圈他们的需求就是熟人彼此信息的交换,要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抖音上的那种小视频从新媒体账号发布出来,看完一个要退出找第二个,就不符合他们的网络需求(微小视频的便捷性)。所以根据不同平台的特征,把相同内容的思政信息包装成不同的形式才会获得成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商懿秀.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 左超.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8(12):55-57.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能高职院校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基于改进TOPSIS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效能评估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