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城市绿地的要求

2020-04-07刘丹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城市绿地海绵城市生态环境

刘丹

【摘要】城市绿地的布局对海绵城市的构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采用合理的“海绵城市”策略,就一定能打造出控洪效果好的城市绿地系统,从而保证行人、行车的安全,为现代化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绿地;生态环境

1、规划背景

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党和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大力举措。

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之中,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城市规划中讲究因地制宜、顺应自然规律,重视天人和谐的设计观念和生态设计意识。

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涉及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修复等。城市绿地的布局对海绵城市的构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采用合理的“海绵城市”策略,从而打造出控洪效果好的城市绿地系统,保证行人、行车的安全,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2、规划原则

与城市规划和发展相结合,在城市规划的框架下指导海绵城市的建设。保护城市山水林田湖等要素,恢复受破坏的河湖岸线。充分发挥绿地、道路、水系对雨水的吸纳、渗滞、蓄排和净用,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与渗透,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结合本地条件,合理制定发展目标并科学布局安排符实际情况的项目及设施。根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合理安排建设项目时序。

3、规划策略

应保护现有河网水系、湿地、绿地等城市雨水滞纳区,对城市建设中已遭到破坏的,应采用生态手段尽可能恢复,提升城市滞纳雨水的能力。通过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被浅沟、绿色街道、生态湿地、透水铺装、雨水调蓄池等低影响技术措施,强化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4、建设要求

城市绿地规划应与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等目标相吻合

(1)增强城市水生态功能、加强河湖生态岸线。城市开发建设和过程中尽量不占用林地、湿地、草地等农业和生态用地。中心城区的河道,在符合防洪标准情况同时,尽量减少硬质驳岸,增加滨水绿化,采用生态化驳岸,减少大型硬质广场,完善水生态。

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河流、湖泊、湿地等水生态敏感区,维持其自然水文特征,恢复河湖自然生态岸线,构建城市绿道体系。

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调蓄水体。提升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服务能力,提高城市防范洪涝灾害的能力。

(2)对初期雨水进行收集及净化处理。现状城市多未对初期雨水进行截流。初期雨水直接排入河流及城区保留的自然水体、湖泊。初期雨水的主要污染物包括重金属、空气防尘、汽车尾气中的大部分污染物等,直接排入已对自然受纳水体形成污染。

在蓄滞雨水的同时拦截面源污染。增加净化湿地,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将入河污染物削减到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缓解城市水体污染,减少对自然水体的污染。

(3)增加雨水下渗措施及雨洪调蓄能力,将可持续排水系统理念融入城市建设中。充分利用湖、塘、库、池等空间滞蓄利用雨洪水,城市工业、农业和生态用水尽量使用雨水和再生水,将优质地表水用于居民生活,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5、具体措施

5.1增加海绵城市中下沉式绿地,进行收集雨水

下沉式绿地中要低于铺装地面,雨水溢流口设在绿地中或绿地和硬化地面交界处,雨水口高程高于绿地高程且低于硬化地面高程。

下沉式绿地可汇集周围硬化地表产生的降雨径流,利用植被、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截留和净化小流量雨水径流,超过绿地蓄渗容量的雨水经雨水口排入雨水管网。下沉式绿地不仅可以起到削减径流量、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的作用,而且下渗的雨水可以起到增加土壤水分含量以减少绿地浇灌用水量,以及补充地下水资源量的作用。同时,径流携带的氮、磷等污染物可以转变为植被所需的营养物质,促进植物的生长。

5.2透水铺装的使用

透水铺装包括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透水铺装适用区域广、施工方便,可补充地下水并具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和雨水净化作用。

5.3增加渗透塘、渗井

渗透塘是用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的洼地,具有净化雨水和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渗井指通过井壁和井底进行雨水下渗的设施。

5.4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生物滞留设施分为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按应用位置不同又称作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

5.5结合绿地布置湿塘

湿塘指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景观水体,雨水同时作为其主要的补水水源。湿塘有时可结合绿地、开放空间等场地条件设计为多功能调蓄水体,即平时发挥正常的景观及休闲、娱乐功能,暴雨发生时发挥调蓄功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多功能利用。

5.6利用雨水湿地净化雨水

雨水湿地利用物理、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等作用净化雨水,是一种高效的径流污染控制设施,雨水湿地分为雨水表流湿地和雨水潜流湿地,一般设计成防渗型以便维持雨水湿地植物所需要的水量,雨水湿地常与湿塘合建并设计一定的调蓄容积。

5.7道路植草沟的使用

结构与雨水花园类似,但功能不同于雨水花园,不进行雨水的贮存,而是代替雨水口和雨水管网进行道路雨水的收集和输送,通常设置于道路两旁。植草沟按径流在其中的传输方式可分为标准传输植草沟、干植草沟和湿植草沟。

5.8调节塘使用

调节塘也称干塘,以削减峰值流量功能为主,一般由进水口、调节区、出口设施、护坡及堤岸构成,也可通过合理设计使其具有渗透功能,起到一定的补充地下水和净化雨水的作用。

5.9植被缓冲带

植被缓冲带为坡度较缓的植被區,经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流中的部分污染物,植被缓冲带坡度一般为2%-6%,宽度不宜小于2m。

5.10人工土壤渗滤

人工土壤渗滤主要作为蓄水池等雨水储存设施的配套雨水设施,以达到回用水水质指标。人工土壤渗滤设施的典型构造可参照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

参考文献:

[1]王浩,汪辉,王胜永,孙新旺著,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M].2008.12

[2]董宪军著,生态城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M].2002

猜你喜欢

城市绿地海绵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绿地观花植物资源应用研究
城市绿地规划教学改革初探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