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
2020-04-07李霞
李霞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围绕四项核心素养设计了语文活动的“15项任务群”,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可见“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但放眼现实,许多学生虽有阅读的意愿,阅读的效果却很有限。那么如何将学生领进“整本书阅读”的大门并且高质量地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提出了理、研、论、讲、写五个阶段。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1-037-2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一个重要教育理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认为,行(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动手尝试能出真知。于是,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中,我就以《平凡的世界》为例,带着学生踏上了阅读之旅。
一、理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将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作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全书共三部,人物较多,矛盾纠葛复杂。如若只是粗粗浏览,合上书后学生的脑海中便存不了多少东西了。于是,利用寒假时间,我布置自己任教的高一两个班级的学生阅读该小说,并要求进行相关的梳理:
1.概括小说三部分的内容,每一部分100字左右;
2.画出作品里的人物关系图;
3.勾画或摘抄作品里的经典语句,并加以点评;
4.写写阅读后的感悟(用一个词概括并简要阐述)或疑问。
学生初涉文本,这些内容既是以任务驱动学生去读书,也是教会学生将“厚书”读“薄”,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整体感知作品,培养“整合”的意识。
从开学后的作业反馈来看,学生对作品的初读还是完成得不错的,很多学生都画出了类似下图的人物关系图,有些点评很到位,感悟和问题我也收集到了不少。
二、研
陶行知先生在《每天四问》里写到:“我希望有能力研究的先生和同学,必须择定一个题目从事研究,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也可以研究出很深刻很渊博的大道理来。”为了将《平凡的世界》的阅读往深入推进,我将学生的感悟和问题进行整理,确定了四个研究标题:
1.《走进路遥》
2.《在阅读中,我来到了那个时代》
3.《读你/读你们》(“你”“你们”应是作品中的人物)
4.《今天,我们在平凡的世界里》
这些标题分别从作者、时代背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现实意义四个角度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解读文本方法,再对文本进行细读,进而实现阅读质量的提升。学生可选择一个标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在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最后形成自己的研究提纲或者研究小论文。
我希望尽力做到:真诚尊重学生的选择性、着力提倡感悟的独立性、充分发挥研读的自主性。学生在选题方面表现得比较积极,交上来的研究成果令我对他们刮目相看。研究作品中的人物的学生比较多,但多数学生都没有只单一分析,有从女性视角,将田润叶、田晓霞、秀莲放在一起比较的,或者从男性视角,将孙少安、孙少平等放在一起比较的;也有从家庭的角度去探讨的;还有一些研究关注到了金秀、郝红梅、孙兰花等次要人物……看他们的研究成果,我感觉到书里的人物已经到了学生身边,而不是只存在作品中。
三、论
学生的初步研究虽然还不错,但毕竟有些囿于个人之见,为了打开学生视野,我决定推进阅读计划的第三步:分小组讨论。陶行知先生说:“集体探讨之目的,在以集体之努力,追求真理。探讨之路有五,即行动、观察、看书、讨论、思考,称之为五路探讨,也可称之为五步探讨。”既然讨论是集体探讨的“一路”,那就发挥集体的力量,我将学生按照选题分成几个小组,在课堂上展开了小组讨论:小组内先将他人的研究提纲或文章看一遍,然后展開讨论,讨论过程中做好记录。一开始阅读时教室里静悄悄的,后来讨论时一片热火朝天的场面。
讨论课上,我将课堂还给了学生,让他们成为了知识的探究者。小组讨论前的认识只是个体的、自我的,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对过去个体所读的内容有不同的认识、新的发现。他们的热烈讨论使课堂时时泛起层层涟漪,他们也在热烈讨论中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看着他们耐心地完善自己的稿子,我感觉《平凡的世界》让他们不平凡起来。
四、讲
小组讨论之后,学生的认识又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他们每个小组只是围绕着《平凡的世界》重点研究了一个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作品,我又组织学生进行了班级层面的交流。陶行知先生说:“教小孩做小先生。”今天,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来做老师。为了调动所有学生讲的积极性,我没有让小组内定讲解人员,而是随机抽签。被抽到者主讲,其余小组成员辅讲。于是,一节课在刺激、热烈中过去了。多数学生的讲解得有板有眼,他们还认认真真地写起了板书。《平凡的世界》就这样在他们的头脑中“立体”起来。
五、写
最后,我对这次阅读实践进行了总结,并以读写结合的写作给《平凡的世界》的阅读划上了句号:提供学生关键词(物质与精神、理想与现实、命运与抗争、苦难与奋斗、平凡与不平凡、责任、自强自尊、孤独等),让学生完成一篇习作。
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欣赏与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思考与运用的过程。吸收是表达的基础,表达是吸收的深化。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整本书,除了开阔他们的眼界,丰盈他们的生命,如若能让他们在考试中“尝到甜头”岂不更好?
学生在最后的写作环节一扫往日的畏难情绪,这次习作的批阅也让我倍感欣慰。下面是一篇习作的选段:
人生来是孤独的。有人在孤独中沉默,有人在孤独中消亡,而孙少平却在孤独中获取了力量,不断成长。在贫瘠的土地上,在那样一个荒凉而又荒诞的时光里,孙少平无意之间闯进了文学的世界。从此,他的世界里有了保尔柯察金,有了江姐,还有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他们的悲欢离合,牵动着他那贫穷而又敏感的心……孙少平孤独地阅读,也在悄悄地享受成长,他的视野广阔起来,他的思考更加理性,他的的心灵世界更加充实丰盈……孤独并不可怕,潜心阅读是抵御孤独侵袭的很好方法。
行者长至,为者长成。阅读,重在行动,希望《平凡的世界》的阅读实践为学生的阅读找到一条比较畅通的路,进而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无锡市堰桥高级中学,江苏 无锡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