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巩义市小关镇的乡规民约碑

2020-04-07张庚辰

寻根 2020年1期
关键词:乡约碑文村民

张庚辰

巩义市小关镇,因地处郑州到洛阳的交通要道,明清时期就是巩县名镇,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儒家、佛教、道教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留下了许多丰富的文化遗存。20世纪60年代前,有大量碑铭存世。这些碑碣除了记录庙宇的修缮外,还有修路等善行义举、建校等文化教育、商业行规及乡规民约等道德规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建设的开展,除了相对偏僻的村落,地处闹市的古庙宇大多消失,大量碑碣也随之被毁。但值得庆幸的是,小关镇现在还有三通“乡规民约”碑,见证着古人匡正习俗的努力。现按时间顺序介绍如下。

一是清嘉庆六年的“断赌博”碑。该碑现存小关镇郑沟村。郑沟村王沟有一座清代修建的观音堂,在观音堂拜殿前,立有一通“断赌博”碑,碑文从右到左内容如下:

断赌博

永禁赌博

东至东岭大路、南至南岭外[至]大堰、西至西岭、北至北岭大路。四至内赌博者罚钱五千,若不遵者,合村人等禀官不恕。

(立碑者共有21人,名字略)

皇清嘉庆六年十二月十七日(1802年1月20日)立

这一通碑仅有52个字,“赌博”一词就出现了三次。为了凸显主题,“永禁赌博”四个大字居中一行,显得非常醒目。

赌博历来是一种人们最反感、最痛恨的恶习,古人云“赌近盗,奸近杀”,是说赌博的后果往往是偷盗,奸情的后果往往会出人命。因为赌博而债台高筑,家庭破裂,甚至为还赌债铤而走险干抢劫偷盗的勾当,最终会落个身陷囹圄。从所定罚约可以看出,古人十分痛恨赌博行为,所以处罚相当严厉。这一点值得今人反思。清代白银是法定的流通货币,制钱是辅币,碑文中的“赌博者罚钱五千”就是五千枚即五贯、五串制钱。“钱五千”是什么概念,现代人可能不清楚,在这里作一换算:嘉庆初,河南省会开封市面粮价一石小麦值银1.09两,小关是初级市场,一石小麦值银当不足一两。当时的银钱比价一般是一两银子一千钱,五千钱等于五两银子,即五石多小麦,在当地相当于六七亩地的收成,可见惩罚力度是很重的,其目的就是要本村人永远断掉赌博行为。

二是“正俗碑”。小关镇东部有一个口头村,是一个比较大的村落。有一道由小关村流淌来的小河,在小河的北岸有一个小村庄叫胡家炉。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口头村胡家炉村村民在岸边的一个土冢上立了一通“正俗碑”。天长日久,由于洪水冲刷,土冢被侵蚀,危及石碑。为了维系乡规民约的延续性,人们在修建白衣庙时,将这通“正俗碑”移到白衣庙南山墙下,所以碑的阴面朝向室内。碑文内容分阴阳两面,阳面(即正面)的碑文,详细阐释了立碑的原因,记述了立碑的始末,表明了立碑的主旨;阴面逐条开列各项罚约。该碑阳面的内容是:

口头村胡家炉村正俗碑记

闻之:“习俗移人,贤者不免。”盖言俗之易移乎人,非言人之必移于俗也。迩来俗渐薄,喜赌博者有之,窃田禾者有之,刊(砍)伐材木、纵放牛羊,取人之树果、绵(棉)花、瓜瓠、果者又有之。甚至未赌诬以为赌,未盗诬以为盗,未游娼门诬为游荡,未损坟墓诬为损坏,鬼蜮其行,诡诈百出。此皆俗之敝(弊)者也,是岂一二人能与辩争哉?在乎合乡相保相恤,有以防微而杜渐。且口头村胡家炉二三耆旧心窃忧之,谓“吾乡人多厚重,俗尚古处,倘不预为规正,得毋渐染敝(弊)俗乎?”爰纠合乡众,严立禁约,有犯者罚之,不遵者禀官惩之,乡人皆欢欣而悦服焉。余思赌博、盗窃诸弊端之相沿也久矣,愚昧者习以为常也,高明者视以为无妨也。有欲禁之者,则以为多事而阻之挠之者纷纷也。二村耆旧窃以为忧,预规正之,二村乡众欣然听从而莫有异议。非质有诸内,俗有其遗,安能如是?信乎,古者忠厚之风未泯于斯也。樗蒲之具消,则弦诵之事起;匪僻之路塞,则礼仪之道生。异日者泯游戏之风,化贪玩之习,牛羊求牧于山泽,树木呈秀于郊原,人皆安业,物各有主,习俗虽足以移人而终不为习俗所移者,由此其基也。是为记。

邑增生赵连成撰文

共议罚约开列碑阴

大清道光二十年岁次庚子梅月吉日

(碑阴罚约文字如下)

犯赌罚戏三台;

窃取棉花每一斤罚钱四百文;

窃取五谷杂粮每一斤罚钱二百文;

窃取南瓜、豆角一切菜类每一斤罚钱一百文,夜犯加倍罚;

骡马食毁麦苗每一匹罚钱四百文;

牛驴食毁麦苗每一头罚钱二百文;

羊食毁麦苗每一头(只)罚钱三百文,夜犯加倍罚。

为了对碑文的理解,我们先对个别词语作一解释。“正俗”,即规正不良习俗,弘扬正气,抵制歪风。“习俗移人,贤者不免”,是说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即使贤者也难避免。语出清人夏燮《〈中西纪事〉后序》。“薄”同“儇薄”,意思是轻薄、巧佞轻佻。“樗蒲”,古代掷色子游戏,后指赌博。“弦诵”,朗诵咏读,即学校教育。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根除赌博等不良习俗,发展农村的教育。梅月即四月。从这一通碑文可以看出,晚晴时期已是世风浇薄,常有盗窃、赌博、诬陷、嫖娼等事发生,这些不良习俗破坏了村民平静的生活,遭到村民的普遍反对。最为村民痛恨的是赌博,且这一陋习相沿已久,为了彻底断绝赌博陋习,处罚的力度也最重——“犯赌罚戏三台”,这应是顺应了民意。

三是小关镇南部荻坡应脑水泉左侧离地两米的山崖上,有一方民国前期的摩崖石刻,石刻为方形,没有标题,碑文自右向左竖排,內容为:

方今政府以勤农桑、培森林为急务,而无耻之徒竟以攘窃成风,若不急为禁止,其贻害无穷。故应脑董事者严立罚规于左:

麦穗每穗罚钱二百文;

豌豆角每斤罚钱二百;

柿蒂每斤罚钱二百;

南瓜、豆角每斤罚钱四百;

狗一个(只)罚钱一千;

玉谷(米)、谷穗每穗罚钱二百;

核桃每个罚钱二百;

橡壳每斤罚钱二百文;

树木荆条每斤罚钱二百。

以上数条夜犯加倍,如有不遵,鸣官究处。乱看(砍)乱夺,罚项入公一半,看守人一半。

民国十二年孟秋上浣立

民国前期的货币仍然是银、钱,这里的“钱四百”是四百制钱不是四百元。小关镇南部为嵩山北麓,这里不少山峰都是裸露的岩石,生态比较脆弱,因此碑文除了对各种盗窃行为的处罚外,特别强调政府以“培森林为急务”,不得乱砍滥伐破壞林木,为此列入了“树木荆条每斤罚钱二百”的条文,这是旨在封山育林,保护绿水青山,看来当地村民近百年前就有环保意识。

这三通旨在正俗的乡规民约碑,从时间跨度上看,最早的在1802年年初,最晚的在1923年秋,相距一百多年;从地域上看,有的处于人烟稠密的交通要道,有的在重峦叠嶂穷山僻壤的小村落。从碑文的内容看,尽管规约条款有别,但其主旨是一致的,那就是抑恶扬善,驱邪扶正,匡正民风,充满了维护良好社会风气的正能量。由此足以证明中华民族始终是富有正义感的,民风一向是淳朴善良的,他们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都在为维护正义、抵制邪恶而努力。他们驱邪扶正的行为完全是自觉的、自发的,并没有官府指令,这一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当下赌博恶习在农村有死灰复燃之势,古人正俗的努力对我们是否有所启迪?从上述碑文可知,古人是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若不遵者,合村人等禀官不恕”“不遵者禀官惩之”“如有不遵,鸣官究处”,惩罚的是那些不遵守大家共同订立的规约者。在抵制和纠正不良之风时,手段是严厉的,态度又是客观的、公正的,错的就要惩罚,绝不迁就姑息,但又提防诬蔑陷害现象发生。

乡规民约,是由村民制定的用于本地的规约。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吕大钧兄弟制定的《吕氏乡约》。这个乡约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要积德行善、教育子女,对赌博、偷盗行为及时规劝,邻里之间婚姻、丧葬、祭祀之事要参与,遇到水火、盗贼、疾病、孤弱者要相助。如果有人在这四个方面有欠缺,《吕氏乡约》制定有“罚式”:没有做到德业相劝,罚钱五百文,轻者减少为四百或者三百文;违反其他规定的,罚钱一百文,重者增至二、三百文。处罚数额规定得相当具体。南宋朱熹对其作了增损,就是朱子《增损吕氏乡约》。

明朝廷大力提倡和推广乡约,大儒方孝孺、吕坤等,都参与了乡约的制定和推行。明代乡约比较有名的是颁布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王守仁(王阳明)的《南赣乡约》,是约凡十六条,规定了乡民须共同遵守的道德公约,其中涉及军事训练、政治教育、道德陶冶等内容。该乡约借助官方之力予以推行。清代皇帝更是躬亲其事,例如康熙帝《圣谕十六条》:“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雍正登基后,按照这十六条的本意“寻绎其义,推衍其文,共得万言”,即扩大到万余字,名曰《圣谕广训》。在皇权的助推下,许多地方制定了乡规民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乡规民约在城镇和农村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国家在立法层面对乡村自治作出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四条:“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十七条:“村民会议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并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这就是说乡规民约要符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规定。乡规民约不同于法律,但对法律、法规在基层的实施起着辅助作用。许多农村与时俱进制定了文明公约和居民守则。这些乡规民约都是村民根据当地的民风民俗等共同制定的行为守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广泛的群众性,形式多样,切实具体。大多以教育引导为主,有奖有罚,已成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行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乡约碑文村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吃了吗”原来是乡约
乡约“吃了吗”
“吃了吗”原来是乡约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彝族碑文略论
彝族碑文略论
关于《浮想录》的浮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