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互动:初中地理启蒙教学的主抓手
2020-04-07
学校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之作。就地理学科而言,初中阶段是对学生启蒙教育的原始黄金时期。尤其在课程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积极开展“生活化地理、地理生活化”课程教学实践,不仅顺应素质教育形势的发展要求,还是开放性课程活动的应有之义,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那么,如何构建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基本模式呢?笔者主要从“生活情境创设、乡土地理融入、社会元素链接、综合作业设计”等方面,试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善于在生活情境创设中培养学生的知识生成能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地理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息息相关,它一旦远离或摆脱社会生活元素的涵养和滋补,就会因此陷入“无本无木、断源竭水”的窘境。不仅如此,“一切知识都是从知觉开始的。”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或引入)相应的生活化情境,为激发学生情趣、降低学习难度、促进知识生成等方面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如“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在时间上绝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部多、西部少”“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的特点。在解析“规律成因”后,有学生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则故事:有位巴西游客在暑假来我国旅游。他在北京遭遇大雨时买了一把伞。乘机去了新疆,他被新疆的风土人情深深吸引,半个月内根本用不到雨伞就干脆扔了。再乘机去广东又遭遇大雨时,他十分后悔:“我为什么要把雨伞扔掉?怎么这样倒霉?”笔者以此为情境,引导学生结合上述规律讨论故事现象。他们终于明白:原来并非巴西游客“倒霉”,而是我国“降水分布规律”的正常现象。
二、善于在乡土地理融入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
我国疆域广阔、地大物博,蕴藏着丰富多彩的乡土地理现象。这些独特个性的乡土元素,为地理启蒙教学提供不容忽视的优质资源。不仅如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把乡土地理积极有效地融入其中,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意识情感。以“季风气候”为例。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校园国旗的飘动方向,“这种飘动在一年四季是否同一方向呢?”当然不是。“那为什么不是同一方向呢?”以此为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下,通过观察辨识、查阅资料、电脑搜寻、讨论交流等形式,终于弄清这是由于本地“季风气候”导致的直接类型。也就是说,地理现象和乡土知识是随处可见、即时可取的,善于捕捉、引导有方,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大有促进和裨益之效。
三、善于在社会元素链接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过去教科书是课程活动的全部内容,如今社会生活则是课程活动的教科书。”在初中地理启蒙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各种实际需要,善于把社会生活现象积极有效地渗透其中,非常有利于在拓展学习视野、增加教学厚度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以“生态问题”为例。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再现了“汶川大地震”的社会生活画面——在历经8.0 级的强烈地震后,整个汶川地区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生死永别、满目废墟……在强烈的心灵冲击下,全班学生很是震动。笔者继续提问:“在我国还有哪些地区曾经发生如此强烈的大地震呢?除了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大地震现象中还有没有人为性的生态问题呢?”这种问题自然会引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阅读文本、查阅资料,上网搜寻、自觉交流……在如此“不用扬鞭自奋蹄”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
四、善于在综合作业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学用结合能力
由于初中地理被打上了“副科”“豆芽课”等烙印,许多教师一方面采取“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传统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从基础教材中选取一些作业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与巩固中进行消化。如此封闭简单的作业内容,还有机械单一的作业形式,非但难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反而会因此而逐步消磨他们的好学热情。正因为如此,在生活化教学理念中,教师可联系现实情况和社会元素,认真设计一些内外互动、富有弹性的综合性作业。如此而为,在“复习巩固”的同时,又能培养“手口脑”协调互动的学用结合能力。以“太阳正午高度”为例。教学结束后可设计作业如下:1.正午12 点是太阳的最高度,此时是否又为每天的最热度?2.从北京乘机去乌鲁木齐是3.5 小时,返航为什么只需3小时?以此让学生从“作业超市”中自选乐学。这与常规作业相比,自是优劣立判。
总之,“应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初中地理启蒙阶段,教师善于以上述几个方面为主要抓手,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生活化教学活动,有利于在“内外互动”中不断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相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