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中考体育改革下
——如何提高乡镇中学生耐力素质
2020-04-07
耐力素质是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身体指标之一,是人体内各个器官功能完整的重要表现,是促使学生进行劳动工作的基础型因素,同时也是进行体育活动所必不可少的素质。然而在现阶段,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进步,很多乡镇学校都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继而降低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导致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存在低下的问题,并且也没有一个妥善的改变措施及解决手段。中学生耐力素质的降低,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未来的发展都有非常严重的限制。
一、乡镇中学生耐力素质下降的原因
在近些年来,我国对于学生身体素质关注度越来越高,同时也发现了现阶段乡镇中学的学生身体素质普遍存在低下的情况。究其根本,是因为学生所进行的体育运动量及强度存在严重的不足,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也十分有限。并且在大部分学校中,很少会出现比较系统的体能锻炼项目,即便是进行了组织,也还是会有多学生因为个人的情况而不进行相关的运动。同时,有些乡镇学校的场地或是设施部署得也不是很到位,无法满足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要求。并且因为设备及活动强度的限制,也使得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同时在目前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很多乡镇学校教师的教学手段都没有根据教育改革而进行充分的更新,这就导致了学生的锻炼兴趣很难被激发出来,继而使得学生在枯燥乏味的体育锻炼中没有办法提升基本的耐力素质。
二、构建乡镇学生耐力素质的重要性
耐力素质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是进行学习与生活的保障。在目前虽然很多学生都喜欢进行体育活动,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耐力型的运动不是很热爱。为此,在中考体育改革的基础下,应合理加强对于乡镇学生的耐力素质训练,避免学生因简单的运动就面色苍白,疲倦不堪。
耐力素质是人在长时间活动过程中克服疲劳的基础,是学生身体素质强弱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应积极研究耐力素质体系,增强学生的肺部功能,提升学生身体的素质,锻炼学生的优秀品质,构建学生吃苦耐劳及克服困难的精神。为此,充分进行学生的耐力素质训练对于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提高乡镇中学生耐力素质的有效策略
学校应积极针对学生的发展需求及角度进行出发,有效地贯彻执行政府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模式。并且也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将体育活动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多进行一些如早操、课间操等,在课余时间多准备一些趣味竞赛小活动,激发学生的游玩积极性,合理地为学生建立一个耐力素质提升空间。并且家长也要加大对孩子身体的关注程度,不能单纯地让学生沉浸于学习中,更多的是要进行全面的德智体美劳锻炼,合理认识到锻炼对于自身发展与成长的意义。
1.积极准备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及方法
在进行耐力素质训练的同时要多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尽量降低活动的难度。这是因为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一样,如果强度过于大,有些学生则无法坚持下去,而如果强度过于小,也无法达到锻炼的目的。并且应积极选择循环训练的方式,这种方式的锻炼不需要进行高技术性的体育内容,只需要选择一些简单实用、能够充分增强课时活动密度及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就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并且在选择循环锻炼的方式中,教师也应该进行灵活的训练安排,继而给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2.合理选择符合学生耐力特点的教学方式
学生在进行耐力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针对学生的特点,合理地选择对应的教学特点及内容,从而提升他们对于耐力训练的积极性。比如可以采用比赛训练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运动负荷,同时对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也有不可比拟的作用,并且还可以降低疲劳感、延长工作效率,是最适合中学生耐力训练的有效手段。
3.有效贯彻耐力教学大原则
在进行耐力训练的过程中,首先要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人体的耐力素质增强有很大原因是依靠氧气系统来进行的。各个器官、系统等经过长时间的生理功能训练后,可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强度的训练,继而增强耐力素质。为此,教师应合理地在新体育考试的模式下,充分进行有效的、循序渐进的训练体系。其次要安排符合原则。人体一直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多次的刺激下会产生适应的频率。为此,在进行负荷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加强对负荷的合理安排,充分建立好练习的强度,合理改善学生的身体机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最后要采用区别对待的方式。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差异,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性别及能力,有效地安排对应的耐力训练,充分进行分组教学模式,莫要一视同仁,面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更要重点关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耐力素质是现如今中学生身体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他们建立健全学习生活的必备条件。只有具备优良的耐力素质,学生才会拥有健康的体能,从而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获得有效的提升。因此,应合理进行有效且健康的体育活动,时刻锻炼学生的耐力,从而在中考体育模式改革的基础下,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耐力素质,为学生耐力素质的发展带来更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