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2020-04-07
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学习能力,也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应该在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下,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引入“问题导学”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让初中生随着问题的带入、在教师提问的基础上不断地激发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由数学教师引导出学生的疑问,然后激励学生不断地进行回答、敢于回答、善于探究,进而完善已有知识架构。基于此,本文针对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以下相关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通过运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师对于上课模式的设计和创新,不断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学生能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1]。
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讲解时,大多数学生只能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理解并掌握,所以一节课中的知识量是有限的,但是教师进行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的思路,可以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学习空间,对于任何未知的数学知识,学生都有探索的空间,使其在问题导学的教学环境中解决数学问题来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这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也有很大的帮助,更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素质[2]。
二、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1.创建数学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数学学习小组,五人为一组。进行分组时一定要注意的是要将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使小组中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平均分布[3]。当讲解数学知识时,留给学生必要的讨论时间,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提出问题,让小组进行探讨,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探究学习能力,同时还能很好地营造出整个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之间的默契和感情。
例如,教师在进行《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的讲解时,举了两个例子例1:(1)若Q为菱形ABCD内一点,若∠AQD+∠BQC=180°,则称Q为菱形内的一个“对补点”。(2)若P为矩形ABCD内一点,若∠APB=∠DPC,则称P为矩形内的一个“对等点”,试分别画出(1)、(2)题的图形,找出若干个“对补点”及“对等点”并画出它的位置,并说明它们位置特征的共同点。学生首先会在自己的脑海里产生想法,然后再和组内的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探讨,从而对数学知识有深一步的探究,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学习模式加强学生之间的竞争,让每一个小组都可以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激发学生的胜负欲,从而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对知识进行探究[4]。
2.教师应精心设计数学问题,重视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
问题导学最关键之处就是教师的提问,每一个问题都要有一定的价值,要将问题提问在点子上,教师设计的数学问题以及提问的目的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进而帮助学生突破数学中的一些学习重点和难点。所以,教师在进行问题导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更加注重将问题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精心地、合理化与科学化地设计出问题,将每一处的学习内容都能够真正落实。
例如,在进行“图形相似的比例问题”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学校的操场上,和学生一起测量操场中旗杆的高度,旗杆很高,向学生提问要如何进行测量呢?学生可能会建议用绳子量,但是这是一个不现实的建议,首先没有这么长的绳子,而且教师也不能允许学生爬旗杆。这时,教师再问,“比和比例”的定义是什么?可以拿什么当作测量旗杆的媒介呢?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拿出一根2米长的竹竿,笔直地插在操场中,阳光能够使竹竿的影子显现出来,学生量得竹竿影子的长度为1米,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在同一时间内竹竿的长度是影子的2倍,那么旗杆的高也是影子的2倍。这样,学生就会很快算出旗杆的实际高度[5]。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进行“比和比例”的教学,可以通过问题给予学生思路,再通过问题提示学生解题思路,进而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数学思维模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问题导学模式之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课程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创建出更加高效的初中数学学习氛围和环境。教师通过设计出一些更为适合初中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以及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科学思维方式。初中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只要拥有科学的学习方式、善于发散自己的思维,就可以创造出另一番学习的天地。通过问题导学法的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模式,进一步提升初中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进而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