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性护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04-07叶学颖
叶学颖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综合二科,浙江 杭州 310009
慢性心力衰竭,指的是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发病原因和冠心病、高血压、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等因素有关[1]。临床表现:呼吸困难、乏力、腿部水肿、心律失常等。本文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评价对象,重点分析延续性护理模式、常规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
1 资料情况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情况 挑选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组,分为了观察组、参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性(n=28)、女性(n=22);最低年龄为28岁、最高年龄为84岁,中位(56.4±5.5)岁;最短病程为2年、最长病程为10年,中位(6.7±2.3)年。参照组男性(n=29)、女性(n=21);最低年龄为30岁、最高年龄为85岁,中位(57.5±5.7)岁;最短病程为3年、最长病程为10年,中位(6.5±2.4)年。两组临床相关资料情况对比(P>0.05)。纳入标准:通过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2];NYHA分级为II-IV级;自愿参与到本次研究;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认知障碍;精神障碍;不稳定性心力衰竭。
1.2 护理方法
1.2.1 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严格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通过健康教育方式为患者、患者家属普及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护理干预等相关内容。
1.2.2 观察组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①构建延续性护理小组,经临床医师、主管护理人员、护理人员构成该小组。②编制延续性护理方案,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参考文献,联系患者具体情况编制护理方案。在此之后,为患者发放自我护理健康手册,播放自我护理内容的相关视频。③延续性护理的实施,出院前1d收集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对患者病情、自我护理知识掌握情况加以评估,组织健康教育活动。④延续性出院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第一个月为每周随访一次,第二个月开始每个月随访一次即可,主要对患者出院后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情况加以了解后予以护理指导。
1.3 观察指标
1.3.1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自我护理能力评分。
1.3.2 自我护理能力评分,主要为对患者自我护理概念、定时复诊、自我护理能力等评分,计算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总分,分数更高则为自我护理能力越好。
1.3.3 采取生活质量量表SF-36对两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活动等方面评分,计算患者总体生活质量分数,分值更高为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更好。
1.4 统计学处理分析 本文涉及的所有数据信息,均录入于统计学软件SPSS23.0中,计量资料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比较,分别采用均数差(Mean±SD)体现、执行t检验。组间对比结果为P<0.05,可评判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间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P>0.05;护理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P<0.05,如表1。
表1 两组间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Mean±SD)
2.2 两组间护理前、后自我护理能力评分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护理能力评分比较,P>0.05;护理后两组护理能力评分比较,P<0.05,如表2。
表2 两组间自我护理能力评分的比较(Mean±SD)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致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直接影响,如果没有及时诊治还会对患者生存质量构成威胁。需要注意的是,该病患者需长时间接受治疗,出院后如果缺少患者的护理指导,会导致患者的依从性下降、病情更加严重。针对于此,本次研究实施了延续性护理措施,以此帮助患者、患者家正确看待慢性心力衰竭疾病,以及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干预的必要性[3]。出院后以电话、微信、上门等多种方式随访,重点对患者出院后用药、运动、心理及饮食等情况了解后,提供个体化护理指导,使患者更好的掌握自我护理方法,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同时应做好和患者家属的沟通交流工作,使其按时叮嘱患者进食、用药、加强机体锻炼等,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保证作息时间的规律性。
总之,延续性护理模式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