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型学视角下汉俄“体”范畴比较研究

2020-04-07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助词俄语范畴

李 娟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在语言类型学视野下,汉俄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对体范畴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将其分为空间视点体(如俄语)和时间视点体(如汉语)。汉语体范畴的语法化程度较高,体标记较为丰富,用法也较为复杂。动词体是俄语语法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本文基于普遍意义的语义参项对汉俄语的体范畴分别进行描写,对比二者的异同,分析汉俄语的体范畴的系统共性与个性所产生的影响。

一、汉语的体范畴

在汉语语法学研究中,一般认为汉语有体无时范畴,在表达功能上“体”基本可以代替“时”的作用。虽然学者们对体范畴提出的名称不同,但基本内涵一致,通过描写与解释的方法构建起汉语动词的体范畴(见表1)。大部分学者将体范畴的研究重点置于汉语的体助词“了、着、过”,分别对应“完成体、持续体、经历体”。它们虽然不直接与动作行为的时间产生具体联系,但其间含有一定的时间因素。

(一)完成体标记“了”。完成体标记“了”是通过语法化途径,由动补结构发展而来的,大约自汉朝开始作动词,表示“终了、完了、了结”等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跟在动词(动+宾)之后,形成“动+宾+完成动词”的格式,充任完成义的结果补语。晚唐五代时期,表示完成义的动词补语“了”趋于虚化,语法化为时态助词,表示抽象语法意义的完成态,然后位置也从宾语之后移动到动宾之间,形成由动相补语“了”构成的“动+了”发展为带宾语的“动+了+宾”的语法格式,“了”进一步虚化为完成体助词,与动词贴合紧密。到了宋代,完成体助词“了”被广泛使用,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即已经成为事实。

(二)持续体标记“着”。持续体标记“着(著)”在先秦用作动词,有“穿着、附着、粘着”等义,时态助词“着”是从表示依附关系的“着”演变而来的。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唐代,“着”开始位于动词(动语+宾语)之后充任补语,表示动作产生了结果,有“放置、位于、到、在”的意思,后面是动作到达的场所或者动作状态存在的场所,随后引申为“接触到、到达”之义,形成表示动作结果的动补结构。唐代以后,实词“着”的语义逐步弱化,开始紧跟于动词之后,表示抽象语法意义的持续态的时态助词。宋元时期,“着”受“遭受”义的用法,开始表示被动义。至于表示动作或状态持续的动态助词“着”,则始于唐五代时期,盛行于宋代,由表示动作的处所之义发展为动作的承受者。

(三)经历体标记“过”。经历体标记“过”来源的推测是基于体助词“了”的研究成果,其情形与“了”相似。原用作动词,单独使用或跟在动词后形成连动式,表示“经过、超过”等意义,即指从甲处位移到乙处的动作。先秦两汉时期,“过”跟在动词后面充任前一动词的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结果,含有“完成、结束”义。到了唐代,“过”的意义开始虚化,以“动+过”为主要语法格式,仅表示行为成为过去,即只是表示一种经历。宋代时期,时态助词“过”才最终形成“动+过+宾”的格式,表示曾经有过这样的动作或者曾经存在这样的状态。“过”之所以发展滞后,很可能是因为事态助词“来”的使用,制约了“过”的发展变化。我们发现完成体标记“了”、持续体标记“着”、经历体标记“过”等体标记都是在宋代得以发展的,大都经历了由动词、到结果或趋向补语,再到动相补语,最后虚化为体助词这样的语法化演变阶段。根据类型学提出的蕴含共性,我们认为这些体标记的产生过程与发展时间的基本一致性似乎预示着汉语体范畴背后蕴藏着某些规律性,等待着我们深入挖掘。

表1 汉语学对体范畴的分类对照表

二、俄语的体范畴

俄语动词具备体范畴的性质,句子的体范畴与动词行为相一致,其意义一般是通过形态手段呈现出来的。俄语的体范畴兼有构词和构形的二分属性,大部分动词为体偶对动词,有两种体形成对应关系,即未完成体动词与完成体动词两个对立标记成分。此外有一小部分动词为单体动词或兼体动词,它们仅有未完成体或完成体其中的一种用法,或兼有二者的用法。

体范畴是观察事件本身在时间位置上的动作行为状态或属性,未完成体是从内部角度进行观察的,而完成体则是从外围角度进行衡量的。基于俄语体范畴存在的正反面对立性,未完成体用法相对而言较为丰富。完成体具有固定正面的语义特征,受内在抽象界限的限制,其受界面较窄。张家骅认为常体意义的区别集中在“内在界限/较外在界限”的概念含义、“达到界限/受界限限制”的表述方式、“界限特征/整体特征”的相互关系,以及“未完成体动词/完成体动词”的对立性质等方面的理论问题上[7](P13)。通过特征法、语义法、隐喻法等途径对常体意义进行分析,反映出动作在时间位置上的持续性与延伸性。值得一提的是,俄语未完成体具有非标记性,表示非完成性或持续性,不局限于内在界限的范围之中。当用于具体过程义和无限次数义时,二者呈现出等值对立关系;当用于概括事实义时,二则者呈现出缺值对立的特性。在俄语中,如果动作行为的外延边界是明确的,那么侧重于用完成体的形式来表达。如果动作行为的外延边界是模糊的,那则侧重于用未完成体的形式来表达。

根据动词体参与表达语义类型,我们将体范畴的用法作了细致的分类。一般认为未完成体不具备恒常性,即不受界限限制,它具有以下几种具体意义:具体过程意义、恒常持续意义、无限次数意义、概括事实意义、结果存在意义、结果取消意义。其中具体过程义是未完成体的核心用法,强调动作行为状态的持续。完成体具有以下几种具体意义:具体事实义、直观示范义、潜能义、总含义。其中具体事实义是完成体最为基础的用法,它作为具体的行为事实,时间是清晰确定的,行为是受界限限制的完整事实。

俄语体范畴中的常体意义内涵丰富,它与变体意义相对,表示在体范畴的基础上从具体语境的不同语义变体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有成分,具有层级性与多义性,在体范畴中起管辖作用。

三、汉俄“体”范畴的对比

通过对比汉俄语体范畴的具体语义层级体系,发现汉语侧重于动作行为在时间位置上的状态,而俄语侧重于动作的内在界限。汉俄语体范畴具有以下不同特点。

第一,在表现形式的区分上,汉语与俄语的手段不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缺乏丰富的形态变化,汉语体范畴往往是以分析形式或者零形式加以表现的。因此,我们不能果断地认为汉语因缺乏表达体范畴意义的形态变化而不具备体范畴的语言。而俄语则属于印欧语系,其体范畴的表现方式通过动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或其他词汇手段加以辅助,进行明确标识。

第二,体的判断标准不一,表现为说话人选择观察同一事件的角度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得到的图景也不尽相同,强调说话人对事件真实性的态度,其主观性较强。汉语的体范畴是表述性的,它不具有强制使用性,而俄语的动词体具有强制性。这也就区别于俄语这种必须标示未完成体或完成体表时间意义的语言。由于体范畴受制整个谓语的限制,因此同一个动词可能因为所在组合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语义表达方式。

第三,动词具体词义和体范畴紧密关联,相同的体形态与不同的动词小类相结合,则会造成种种意义变体,这种隐性语法范畴对体范畴的使用产生制约,从而增加体范畴语义的概括难度。如汉语中的瞬间动词和可持续动词加“了”后的意义发生变化:“塌了一个小时”表示“塌”之后的时间有一个小时了;“等了一个小时”表示“等”这个动作状态持续了一个小时;“唱了一个小时”表示离唱完之后有一个小时或者“唱”这个动作状态持续了一个小时。

第四,俄语的体范畴通常表现为以动词为核心的事件进程的观察,在实际的语言交际场合中,其使用规则并不能够完全遵循逻辑关系推演出来,部分体形式的用法已固化,这种强制性使得动词词汇意义与句法的时序关系对体范畴的使用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第五,汉俄语都分别以完整/非完整、完成/非完成为核心语义参项形成体范畴的基本语义内容。而上述语义参项在汉语和俄语中又分别结合其它不同的语义参项构成不同的体范畴的表现形式。因此汉俄语对体范畴的归类划分存在差异,产生出错综复杂的状况。

综上,体范畴是时间进程中核心动词所反映的动作与事件内在界限的关系,如起始、完结、短时间持续等。在体范畴中,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相互牵制,赋予其具体的含义。不同语言在体范畴的表现方式上各有侧重。汉语在体范畴中侧重于动作行为的时间位置的突显,而俄语在体范畴中更侧重于动作行为界限的突显。这两种语言体范畴的差异与核心动词、句法结构及其整个事件等多种语言因素息息相关。

猜你喜欢

助词俄语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浅议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俄语教学质量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助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浅析藏汉双语结构助词“的”的共性与个性
改进俄语教学方法 提高俄语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