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地和谐融山水武陵村落换新颜
——《吊脚楼民居营造技艺》书评

2020-04-07任康丽吴至雅

安徽建筑 2020年1期
关键词:武陵吊脚楼民居

任康丽,吴至雅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我国各地传统村落中保存着大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建筑的营造方式逐步被人们所忽视。该书关注乡村振兴热潮中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结合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乡村振兴进行吊脚楼保护与传承设计。研究传统村落民居对于认识乡村遗产建筑及其保护更新,对促进现代景观与建筑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没有对传统民居的研究就没有今天人类民族建筑的传承发展!

吊脚楼这种古老的干栏式建筑,在人类尚处于混沌的的原始时代的时候,伴随着人类生存的印迹登上了历史舞台,至今仍在被广大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所广泛使用。吊脚楼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在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适应性最强、风格鲜明的建筑体系之一,堪称传统民居建筑界的奇葩,不仅体现出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态度,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在面对恶劣环境下的机智应对。“平地才应一顷余、阁栏头大似巢居”,吊脚楼以丰富的建筑语言,厚重的文化底蕴建构了中华民族民居营造技艺中的又一高峰,学者及设计人士理应当对它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1 难能可贵的乡愁设计情怀

任时空转换,人们的乡土、乡情和乡愁情怀亘古不变,“乡愁对我来说,也许就是一列火车,我在这头,它在那头……”。乡愁是一种情怀,这种情怀难能可贵,需要有坚强的毅力、持久的韧性,需要守住内心的一片宁静。

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传统村落形态和建筑形式受到极大冲击,城乡人文特色正在丧失、人们的乡愁文脉、情感归属感正在渐行渐远。在大多数设计师都关注大城市的同时,该书著者将目光聚焦于吊脚楼这种古老的、饱含大智慧的传统民居聚落,从中汲取传统造物思想精髓,挖掘其对当代的宝贵启示价值,著者执着于这种追求、保护传承中的设计创作,显得非常难能可贵。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为生态文明建设投入了前所未有的资源,把建设“美丽中国”提升到无与伦比的高度。当代生态文化视域下,汲取吊脚楼的文化精髓,发扬民居建筑文化,打造现代人居环境的生态文化,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经之路。《吊脚楼民居营造技艺》一书中,较全面地展现了这些地区的传统民居风貌,以吊脚楼为语言载体,通过营造技艺的角度重新来认识传统吊脚楼民居,对于延续传统建筑文脉,改善人文环境,保护民族特色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与传承意义。

2 务实与创新的实践追求

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吊脚楼民居营造技艺》一书,根据传统民居营造的顺坡就势、依山傍水、悬崖绝壁等选址特点,分类型、分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吊脚楼民居介绍其演变历程和文化习俗,并分别对吊脚楼形制与结构、模数关系、加工方法、建造方式、工艺流程等进行详细阐述。重点是在工艺流程部分内容,利用计算机数字建模提供大量吊脚楼模型,非常直观让读者可观可感。该书为吊脚楼及其它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借鉴思路,对相关地区生态文化给予建筑艺术审美层面的诠释,补充并深化了学界关于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究领域,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生态文化的传承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该专著深入探索营造技艺、生态智慧,着重探索了武陵吊脚楼村落人居环境集约型、节约用地资源的生态设计思路与方法,对于打造生态节能建筑,建设生态园林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中国传统民居与聚落坚决不能够在城镇化的浪潮中消失殆尽,而是应当加强力度予以保护与传承。因为这些物质文化遗产无不体现各族先人的生存经验和生态智慧,更是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载体。

吊脚楼在湘西主要为苗族居住使用,其底层架空结构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凤凰古城东南的回龙阁一带的苗族吊脚楼古建筑群,前临古官道后悬沱江上,属清朝和民国初期的建筑,全为“五柱六挂”或“五柱八挂”的穿斗式木结构,上层宽大、工艺复杂、做工精细,下层随地而建显得很不规则。这种建筑通风防潮、避虫驱蛇,加上苗族独特的建筑工艺使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鄂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建筑形体灵动自然、相互竞秀是乡土建筑中的优秀范例。坡屋顶造型线条延续到达檐角时突然向上翘起,使吊脚楼具有飞升飘逸之势,如同飞鸟的双翼。恰如诗曰“如鸟斯革,如翠斯飞”,不仅避免了架空所带来的头重脚轻之感,还极大凸显出了屋角灵巧丰富的流畅、风雅和挺拔的形体风格。

3 纵横交叉增进学科共融

该书的内容知识体系丰富,在设计学为主导的学科视野下,重点涵盖策划、规划、建筑等交叉学科知识,能够很大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学科体系构建、促进学科发展、增进学科交叉共融。突破单一学科研究人居环境的局限性。对武陵“老少边穷”典型地区展开研究实践,打造宜业宜居的特色乡村空间环境,助力乡村振兴。

著名的“千户苗寨”千百栋吊脚楼顺山势而展延,花木掩映之间层层叠叠,远观近看都觉气象万千,特别是村落风貌与人文风情,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观光体验,更令各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学子们神往不已。贵州雷山西江苗族吊脚楼作为黔东南苗族文化符号,体现别具特色和意味深长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气息,人们纷纷对其进行研究发展旅游产业实施并极大促进乡村振兴。

全书始终围绕着吊脚楼民居的营造技艺,统筹考虑了乡村的规划布局、地形走势、山川河流、历史文化等因素,揭开了这些因素对于吊脚楼成因的秘密,探索出了古民居所体现的精妙艺术价值以及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建筑,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民居具有极大的促进和借鉴意义!

运用多学科交叉共融的研究方法,分析已有资料及成果,联合设计学、风景园林、建筑学、城乡规划、植物设计等学科方向,对武陵四地传统村寨营造技艺进行对比分析和总结。成果中最后一章设计实践展开个案研究,结合武陵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继续展开景观策划、规划、建筑、植物设计学科交叉研究,进行特色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形成可行性设计方案。展开武陵乡土民居保护更新,武陵乡土建筑再生设计,武陵乡土村落保护更新,武陵乡土景观筑再生设计等,实实在在进行保护更新与传承。

4 善接地气展望武陵发展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人类文明的最大承载体,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的建筑更是富有个性的特点,是少数民族人们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有着丰厚的科学研究价值,应该认识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建筑的重要性。当承载于传统建筑的大量地缘特征和文化记忆,被钢筋混凝土现代建筑取而代之的时候,我们便很难像过去那样,通过识别建筑物来判断出它所处的地理和文化区域。

在书中最后一章,作者对吊脚楼保护性再生进行设计研究,分别从村落规划艺术、吊脚楼建筑艺术以及乡土景观艺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依托绿水青山优美自然风光,实现新时代背景下农民守护宜居乡村的美好愿景,建设传统耕读文化传家的农村金山银山,实现文明的更新与传承,进而引发千千万万城市人口对乡村的向往与追求。

5 结语

传统民居蕴含丰厚的生态智慧和艺术价值,承载的民族文化给后人留下独特精神气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营造技艺传承是古今历史的接续和延伸。本书中作者高度尊重乡村场所精神、回归乡村生活本源、完善乡村空间特质、强化遗产的多元体验,切实追求并实现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赢。在此意义上,本书的价值就更为显著,更加令人赞赏!

猜你喜欢

武陵吊脚楼民居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吊脚楼
Stilted houses in harmony with nature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吊脚楼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吊脚楼(外三首)
『武陵追梦』湖南省文艺家采风创作活动艺术作品选
『武陵追梦』湖南省文艺家采风创作活动艺术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