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宛东战役烈士陵园规划设计初探

2020-04-07郑梦柯任舟

安徽建筑 2020年1期
关键词:纪念性烈士陵园陵园

郑梦柯,任舟

(南阳师范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河南 南阳473061)

1 引言

烈士陵园作为因无产阶级革命和人民大众的利益而牺牲的烈士墓地,以及怀念英雄,警惕后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载着和平年代人们精神的寄托。宛东战役发生在1948年5月,它的胜利加快了解放区的迅速扩大,后方根据地的进一步巩固,并为南阳的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继承发扬革命优良传统,现拟在宛城区红泥湾镇对宛东战役烈士陵园重新规划设计,建设集文化性与纪念性于一体的现代性烈士陵园。

2 项目概况

宛东战役烈士陵园坐落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红泥湾镇,为悼念战役中牺牲的战士和纪念宛东战役的胜利而作。陵园现址面积一万余平,西侧和南侧临路,地形规整。场地内现仅有烈士纪念碑一座,烈士墓130余座,厕所一座,由院墙围合圈闭。现拟对场址进行重新规划设计,以使宛东战役烈士陵园更好服务于大众。

3 规划设计理念

3.1 功能要素表达多元复合

烈士陵园作为革命烈士的牺牲地、悼念场所,现如今不仅应承担墓葬、悼念缅怀等基本职能,同时也应融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文化传承等功能,进而形成多元复合型陵园,服务于社会及人民。

3.2 场地形态传递庄严肃穆

烈士陵园因其特殊的性质而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园林景观设计。作为革命烈士的安息地、悼念地,其景观营造应体现出规则、整齐、对称等空间特点,进而传达出场所严肃、庄重的精神特质。在规划中宜多采用方形、矩形、圆形等规整、对称的图形作为平面构图的首选,用轴线序列串起各个纪念性场所,形成简洁有序、对称均衡的外部空间,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

3.3 空间序列组织空间感知

烈士陵园作为纪念性场所,其空间氛围的渲染、场所精神的表现往往通过空间的序列来进行引导和体现。通过有序列的空间组织和设计,引导游客通过空间悲剧情景、空间肃穆情景、空间缅怀情景的塑造,情绪由庄重到肃穆再到缅怀的转变[1]。

3.4 景观要素点明场地主题

景观要素是表现空间属性异质性特点的关键。作为红色文化宣扬、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场地的建筑和景观要素可以通过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塔、纪念雕塑、悼念墙等建筑、构筑物来体现,也可以通过纪念林、纪念小品等景观文化载体[2]来传达。通过多元的景观要素设计丰富场地环境,提供直观的视觉与触觉感受的同时,点明场所主题,强化红色体验。

4 总体规划设计

4.1 总体布局

场地根据地块现状和规划设计要求,结合设计理念,梳理场地功能、营造流线序列、融入景观要素,打造集参观、祭奠、悼念、红色文化宣扬、警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陵园。

场地整体规划分为东西两个分区,西部以纪念馆、纪念碑及纪念广场、悼念广场和碑林墓区为轴线,轴线序列营造主体空间,辅以西侧管理和服务用房。东部以生态停车场、文化广场及纪念性景观为主,辅助西部整体功能表达。

宛东战役烈士陵园规划设计总平面图

在设计构图中,充分运用几何对称的轴线设计,将主体广场和纪念碑串联起来,形成规整、对称的平面布局,烘托园区凝重、严肃的氛围。并通过竖向设计的融入,丰富场地的层次,弥补场地由于南北距离过短而造成的景深不足的现状,增进观者的场所体验。

4.2 空间序列

整个场地空间序列采用轴线形式,从入口广场开始,拾级而上,分为“起—承—转—升—收”。在空间上有开有合,使游客参观情绪随之跌宕起伏。

“起”。入口广场作为整个空间序列的起点,入口广场前端立两座汉阙,用来分隔入口广场与城市街道。通过汉阙体现空间的庄严肃穆感,游客的心理活动由杂乱变得有秩序[3],表示整个空间的主题纪念性。在广场左右两侧设有花栏,座椅与文化墙,形成空间的围合,在心理上产生一个积极空间。在广场中心部分铺设有宛东战役路线图的广场砖,添加文化气息,增加整个广场的领域感,体现陵园的整体性。

“承”。广场北侧的纪念馆作为入口广场与后面陵园区域的承接,用纪念馆建筑物特有的厚重感与体量感承担入口大门的作用,游客直接感知陵园的庄重严肃。通过其建筑优美的造型构成整个广场空间的一景,成为空间环境的代表和象征。游客通过纪念馆进入陵园,在纪念馆展厅中通过展示大量图例文字了解宛东战役历史,塑造空间悲剧情境,为后面游览过程中游客情绪转变做铺垫。

“转”。通过建筑物直接进入园区,宽为5m的历史大道是“转”的过渡空间,左右两侧种植对称式的园林绿化,用景观绿植进行适当视线遮挡,来营造狭窄、无限延伸的空间感,来衬托主要景观的宏伟壮观[4]。道路中心设有解放战争“1945-1949”的阳刻文字,提醒人们和平来之不易,紧扣整个陵园主题。

“升”。通过三级台阶上到开阔的纪念碑广场,在广场上进行公祭活动,瞻仰纪念碑。纪念碑位于广场中心偏后,给广场前端留有大量空间让游客进行活动。通过大尺度的广场设计,人的尺度在广场中变小,进而体现空间肃穆情境。在纪念碑广场北侧设有静思广场,通过三组五级台阶与之相连,通向墓葬区。随着地形起伏,空间达到序列高潮。广场由大到小,台阶由宽至窄,利用透视,使人的视线得到延伸,引发人们肃穆的情绪。

“束”。整个轴线后端,在悼念广场上设有一面英名墙,作为“束”的表达,墙上刻有宛东战役牺牲战士的英名。游客在此地追思为无产阶级革命而献身的战士们,将情绪由庄重严肃转到沉重缅怀,形成空间缅怀情境。

4.3 主要节点设计

①纪念馆。总建筑面积456m2,建筑形体是由矩形体块组合而成,两侧的阶梯屋顶使建筑看起来更有立体感,凹凸的大门设计层层引领参观者进入馆中,大门两旁设立方柱,更加突出庄严肃穆气氛,台阶设立五级,纪念五月的革命。

②纪念碑。碑体整体分三段,下端为基座,高2.7m,花岗岩贴面上刻画宛东战役场景,基座共有3000块大理石瓷砖作为奠基,象征宛东战役流血牺牲的3000烈士,为解放和革命流血牺牲,筑起基础。碑身通直,高13m,立面青灰色,碑身上写有“宛东战役纪念碑”,碑顶矗立红色五角星,象征革命精神光耀四方,碑体全高19.48m,暗示南阳解放时间。纪念碑碑体浑厚敦实,而又笔挺高耸,是整个空间的视觉焦点和轴线重点。

③碑林墓区。通过三组五级台阶,用由大到小的广场进行衔接,人在一步步攀登中,力气逐渐消耗,对革命英烈的崇敬之情慢慢突显[5]。整体规划呈台阶式升高,还寓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着的中国人民在一步步进步,纪念碑后面的设计形似蜡烛,既表明了烈士英雄在战役中牺牲自己照亮了他人的英勇行为,也表明后人对他们深切的哀思。墓区位于整个场地后侧,墓碑分排、分阶梯布置,规划曲线优美、摆位和谐、分区明显。

④停车区。位于整个场地的东南角,停车区采用垂直式停车,最大容量能承受30辆小汽车,4辆大巴车。停车区周围采用列植方式间隔栽植绿化植物,为车遮荫,避免阳光直射,从而使车内温度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人的舒适度增加。

⑤文化广场。纪念碑广场通过东侧小道到达文化广场,为整个陵园场地的文化展示区。广场上设有花岗岩材质的烈士群雕,通过雕塑表现无数革命先烈英勇就义前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光辉形象,烘托整个陵园的文化氛围。

⑥文化长廊。文化长廊位于文化广场北侧,廊内一侧有木制长椅供人休息,一侧有以浮雕形式直接再现革命战役场景的石墙,使人在游览过程中,既能得到休息,又能受到烈士陵园红色文化的熏陶。

4.4 色彩设计

色彩是园林环境中最能引起视觉美感的要素,它具有的特性和象征意义能使游客在游览中,激发不同的情感,与周围环境产生共鸣。

整个烈士陵园色彩设计遵循整体性原则,色调统一,在配色上不跳脱,体现烈士陵园严肃庄重的风格[6]。以绿色草地作为陵园的底色,在这个底色之上,用色相明度不同的绿色植物叠加,又点缀少量的白色菊花,形成庄重的氛围。

4.5 植物配置

园林绿化是烈士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的合理配置能够体现整个园区的风格。

在种植方式上,在陵园园区小道及广场周围采用规则对称的种植方式。通过植物的规整烘托陵园主题,作为陵园建筑的背景。在小道两侧种植高大的植物,通过植物的高反衬道路的长,空间严谨,给人们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在道路上完成情感的转换。在广场周围种植不会阻挡视线的低矮灌木,游客在广场中视线通达,可在广场中自由瞻仰烈士陵园纪念碑,以此衬托纪念碑的高大雄伟。

在植物种类上,选用了大量松柏、杨树、竹、菊花等既能够反映陵园特点,又具有象征意义和纪念内涵的品种,从而烘托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的氛围。在入口广场上摆放具有象征贞烈多姿,不怕寒霜的菊花花栏,直接在场地的入口表明陵园的性质。在墓区周围种植大量松树,既能用来遮挡视线,使墓区形成安静神圣的封闭空间,又通过松树象征革命战士坚强不屈、万古长青的英雄气概[7]。在园区休闲场地的纪念性小品周围种植竹等植物,既美化空间,又能体现纪念性主题。

5 结语

宛东战役烈士陵园在设计过程中通过轴线设计,融合多种红色文化元素,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领会红色文化;合理运用竖向设计,引导游客情绪变化;整体色调和谐统一,烘托庄严肃穆的文化氛围;合理配置植物,点明烈士陵园纪念性主题,从而形成了集文化性与纪念性于一体的现代性烈士陵园。

猜你喜欢

纪念性烈士陵园陵园
维权解难题,英烈归陵园
普兰店区唐房革命烈士陵园
沙岭战役烈士陵园
大石桥市烈士陵园
铁岭市烈士陵园
西蜀名人纪念园林纪念性研究及当代启示
走进陵园(外一首)
纪念性景观的隐喻性研究
建设陵园 缅怀先烈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陵园艺术雕塑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