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因素的Meta分析
2020-04-07汪镜静娄真帅张敏李倩
汪镜静,娄真帅,张敏,李倩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急诊内科,安徽 芜湖 241001)
百草枯 (paraquat,PQ)中毒患者是从事急诊工作临床医生常见的急危病患,关于PQ中毒的研究近年来也不断的深入和完善。然而PQ中毒仍然是急性中毒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率达60%~70%[1]。因此,如何降低死亡率和改善患者预后成为急诊科、肾内科、呼吸科医生的工作重心。目前关于PQ中毒死亡的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多,但基本是单中心研究且结果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PQ中毒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旨在筛选出导致PQ中毒患者死亡的预测因素及关联强度,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VIP)、 PubMed、 EMbase、 The Cochrane Library并结合文献追溯和人工查阅等方法,收集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12月国内外发表的有关PQ中毒患者预后因素的文献。中文检索词包括: “百草枯”“中毒”“死亡” “危险因素” “预后”;英文检索词包括: “paraquat” “poisoning” “death” “risk factor” “prognosis”。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2018年12月之前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的关于急性PQ中毒患者预后因素的相关研究; (2)文献研究类型为对急性PQ中毒危险因素定量分析的临床病例研究。 (3)原文献都进行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给出独立危险因素并提供其比值比 (odds ratio,OR)和95%可信区间 (95%CI),或者可通过统计学方法转化得到OR和95%CI。 (4)各研究假设及研究手段相似,都具有明确研究时间和发表时间;(5)文献研究对象符合2013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 “职业性急性百草枯中毒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个案报道、综述、会议文献、专家共识及重复发表的文献; (2)数据不完整或存在数据错误可能的文献; (3)缺少对照组的文献;(4)诊断不确切或存在非单一百草枯中毒的文献。
1.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由2名研究者按照上述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完成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进行交叉核对,分歧文献由第3位研究员分析后决定是否予以纳入。提取资料内容包含:第一作者、发表年限、地区、研究类型、危险因素等相关资料。
1.4 文献质量评价 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NOS评价内容包括三个栏目 (共8个条目):研究人群选择 (4分)、组间可比性 (2分)、结果测量 (3分),总分9分,NOS采用半量化星级系统评价偏倚风险,满分为9颗星。NOS评价文献质量标准[2]:7~9分为高质量研究,提示偏倚风险低;4~6分为中等质量研究,提示存在偏倚风险;0~3分为低质量研究,提示高偏倚风险。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效应量采用危险因素的OR值和95%CI进行描述分析。各研究结果的异质性检验采用检验(检验水准为α=0.1),根据I2的结果大小定量判断异质性情况。若P>0.1,I2≤50%表明各研究结果间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反之说明各研究间异质性较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后再行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发表偏倚采用绘制倒漏斗图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特征 共检索到文献1 079篇,经过初筛、查重及文献标准要求最终纳入23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2篇,中文文献21篇,文献筛选流程图及纳入文献基本特征分别见图1、表1。
图1 Meta分析文献筛选流程图
表1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及质量评分结果
续表1
2.2 PQ中毒预后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2.2.1 年龄与PQ中毒患者死亡的关系 纳入的23 篇研究中有 4 篇[3-4,6,18]报道了年龄与 PQ 中毒死亡的关系,各研究间异质性检验提示存在异质性 (I2=54%),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发现,高龄可显著提高PQ中毒患者的死亡率,表明年龄是PQ中毒患者的死亡预测因素 (OR=1.06,95%CI: 1.03~1.09,P<0.01), 见图 2。
图2 年龄对PQ中毒影响的Meta分析森林图
2.2.2 中毒剂量与PQ中毒患者死亡的关系 纳入的 23 篇研究中有 16 篇[3-6,8-10,13-16,18,21,23-25]报道了中毒剂量与PQ中毒死亡的关系,各研究间异质性检验提示存在异质性 (I2=83%),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发现,高中毒剂量可显著提高PQ中毒患者的死亡率,表明中毒剂量是PQ中毒患者的死亡预测因素 (OR=1.20,95%CI:1.11~1.29,P<0.01), 见图 3。
2.2.3 中毒至就诊时间与PQ中毒患者死亡的关系 纳入的 23 篇研究中有 4 篇[6,8,18,21]报道了中毒至就诊时间与PQ中毒死亡的关系,各研究间异质性检验提示存在异质性 (I2=8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发现,就诊时间晚可显著提高PQ中毒患者的死亡率,表明中毒至就诊时间是PQ中毒患者的死亡预测因素 (OR=1.97,95%CI:1.24~3.14,P=0.004), 见图 4。
2.2.4 中毒至洗胃时间与PQ中毒患者死亡的关系 纳入的 23 篇研究中有 4 篇[5,11,14,19]报道了中毒至洗胃时间与PQ中毒死亡的关系,各研究间异质性检验提示存在异质性 (I2=93%),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发现,中毒至洗胃时间较短未显著提高PQ中毒患者的死亡率,表明中毒至洗胃时间与PQ中毒患者死亡预测间无显著相关性(OR=2.17, 95%CI: 0.89~5.31,P=0.09), 见图5。
图3 中毒剂量对PQ中毒影响的Meta分析森林图
图4 中毒至就诊时间对PQ中毒影响的Meta分析森林图
图5 中毒至洗胃时间对PQ中毒影响的Meta分析森林图
2.2.5 血浆药物浓度与PQ中毒患者死亡的关系纳入的 23 篇研究中有 10 篇[3,11,13-15,18-19,21,24-25]报道了血浆药物浓度与PQ中毒死亡的关系,各研究间异质性检验提示存在异质性 (I2=93%),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发现,高血浆药物浓度可显著提高PQ中毒患者的死亡率,表明血浆药物浓度是PQ中毒患者的死亡预测因素 (OR=1.31, 95%CI: 1.13~1.51,P=0.000 3), 见图6。
2.2.6 血液灌流与PQ中毒患者死亡的关系 纳入的 23 篇研究中有 3 篇[6,16,20]报道了血液灌流治疗与PQ中毒死亡的关系,各研究间异质性检验提示无异质性 (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发现,是否血液灌流治疗是PQ中毒患者的死亡预测因素 (OR=7.61, 95%CI: 1.96~29.64,P=0.003), 见图 7。
2.2.7 血肌酐与PQ中毒患者死亡的关系 纳入的 23 篇研究中有 8 篇[3,5,11,15-16,19,21,25]报道了血肌酐与PQ中毒死亡的关系,各研究间异质性检验提示存在异质性 (I2=99%),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发现,高血肌酐浓度未显著提高PQ中毒患者的死亡率,表明血肌酐浓度与PQ中毒患者死亡预测无显著相关性 (OR=1.34,95%CI:0.94~1.93,P=0.11), 见图 8。
图6 血浆药物浓度对PQ中毒影响的Meta分析森林图
图7 血液灌流对PQ中毒影响的Meta分析森林图
图8 血肌酐对PQ中毒影响的Meta分析森林图
2.2.8 血钾浓度与PQ中毒患者死亡的关系 纳入的 23 篇研究中有 5 篇[7,13,15-16,19]报道了血钾浓度与PQ中毒死亡的关系,各研究间异质性检验提示无明显异质性 (I2=42%),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发现,高血钾浓度可显著提高PQ中毒患者的死亡率,表明血钾浓度是PQ中毒患者的死亡预测因素 (OR=2.86,95%CI:2.21~3.69,P<0.01), 见图 9。
图9 血钾浓度对PQ中毒影响的Meta分析森林图
2.2.9 白细胞计数与PQ中毒患者死亡的关系纳入的 23 篇研究中有 9 篇[5,8,13,15-16,18-19,21-22]报道了白细胞计数与PQ中毒死亡的关系,各研究间异质性检验提示存在异质性 (I2=69%),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可显著提高PQ中毒患者的死亡率,表明白细胞计数是PQ中毒患者的死亡预测因素 (OR=1.45,95%CI:1.19~1.76,P=0.000 3), 见图 10。
图10 白细胞计数对PQ中毒影响的Meta分析森林图
2.2.10 尿药物浓度与PQ中毒患者死亡的关系纳入的 23 篇研究中有 6 篇[7-8,11-12,20,25]报道了尿药物浓度与PQ中毒死亡的关系,各研究间异质性检验提示存在异质性 (I2=88%),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尿药物浓度与PQ中毒患者死亡预测无显著相关性 (OR=0.94,95%CI:0.85~1.05,P=0.30), 见图 11。
图11 尿药物浓度对PQ中毒影响的Meta分析森林图
2.2.11 入院SOFA评分与PQ中毒患者死亡的关系 纳入的 23 篇研究中有 4 篇[3,9,14,18]报道了 SOFA评分与PQ中毒死亡的关系,各研究间异质性检验提示存在异质性 (I2=5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入院SOFA评分是PQ中毒患者的死亡预测因素 (OR=1.72,95%CI:1.13~2.61,P=0.01), 见图 12。
图12 入院SOFA评分对PQ中毒影响的Meta分析森林图
2.2.12 入院APACHE-Ⅱ评分与PQ中毒患者死亡的关系 纳入的 23 篇研究中有 5 篇[9-10,17,19,23]报道了APACHE-Ⅱ评分与PQ中毒死亡的关系,各研究间异质性检验提示存在异质性 (I2=87%),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入院APACHE-Ⅱ评分是PQ中毒患者的死亡预测因素(OR=3.81, 95%CI: 1.59~9.16,P=0.003), 见图13。
2.3 发表偏倚分析 以纳入 16篇文献[3-6,8-10,13-16,18,21,23-25]的中毒剂量死亡预测因素为代表进行发表偏倚分析,其漏斗图较不对称,部分出现在95%CI之外,提示存在一定的偏倚,阴性结果的试验可能未发表。其证据强度可能受到影响。
2.4 敏感性分析 影响分析结果的的因素主要包括纳入标准、偏倚分析、失访情况、统计方法和效应量的选择等。本研究针对不同的危险结局指标,逐次剔除一项纳入研究后观察到的OR值均未超出总OR值的95%CI范围,提示合并结果相对稳定。
图13 入院APACHE-Ⅱ评分对PQ中毒影响的Meta分析森林图
图14 Meta分析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分析漏斗图
3 讨论
急性PQ中毒死亡预测因素的相关研究较多,但都局限于单中心研究、样本量少、危险因素分散等问题。Meta分析是将多个独立、可以合成的临床研究综合起来进行定量分析的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弥补上述不足以期保证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正确的选择与应用。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中毒剂量、中毒至就诊时间、血浆药物浓度、是否血液灌流、血钾浓度、白细胞计数、入院SOFA评分、入院APACHE-Ⅱ评分均是PQ中毒患者的死亡预测因素。Huang等[26]对29项研究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PQ中毒非幸存者的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幸存者,能很好地预测患者的生存结局。PQ在人体内很少降解,绝大多数以原形经肾脏排出,24 h后可发生肾损伤。本Meta分析的合并结果显示,尿药物浓度、血肌酐、中毒至洗胃时间与患者死亡预测并无显著相关性,具体原因尚不清。目前,研究认为血浆PQ药物浓度是最可靠的预测死亡率的指标[27];也有学者提出,血浆药物浓度的降低并不能降低PQ中毒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结果[28]。
本研究纳入的相关文献质量总体不高,且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局限性。首先,纳入研究数据的合并结果的异质性仍然影响Meta分析的可靠性。对中毒剂量与入院血浆药物浓度进行亚组分析,发现异质性有所降低。其次,大多数研究中百草枯中毒患者的数量仍然较少,缺少多个研究中心进行大规模的合作研究。第三,由于原始文献中各危险因素研究分散,多因素分析后独立危险因素并不完全一致。对于异质性来源,由于多因素回归性分析结局指标不宜进行亚组分析,进一步的研究应该提供关于这些中毒患者的完整数据,才使亚组分析成为可能。本研究对异质性较高的中毒剂量、血浆药物浓度、血肌酐、尿药物浓度等结局指标的Meta分析中,逐次剔除一项研究后再次分析,总体异质性结果均未发生明显变化,可能与存在临床异质性相关。此外,纳入的部分研究在原文中并未指出计算死亡率的界定时间,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并结果的代表性。尽管本研究存在上述不足之处,但此分析克服了区域受限、单中心、小样本量等问题,能更客观地反映PQ中毒患者死亡预测与各因素间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在现有的证据资料基础上,本研究结果表明年龄、中毒剂量、中毒至就诊时间、血浆药物浓度、是否血液灌流、血钾浓度、白细胞计数、入院SOFA评分、入院APACHE-Ⅱ评分可能是PQ中毒患者死亡的预测因素。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应及时识别PQ中毒患者的高危死亡人群,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由于所纳入研究存在潜在发表偏倚,为全面客观地评估急性PQ中毒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亟需大样本、多中心的高质量的对照试验加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