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东市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2020-04-07姚丹凤青海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数码世界 2020年3期
关键词:海东生态农业

姚丹凤 青海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字:海东市 乡村振兴 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海东市是青藏高原上典型的农耕区,如何立足地方实际,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此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全方位提升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2018年海东市第一产业增加值63.3亿元,增长4.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2013年以来,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态势(数据见表1)。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升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应当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打造一批独具海东特色的农业品牌。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擦亮老品牌,塑强新品牌,以“高原、生态、绿色、有机、富硒”为发展定位,做强做大油菜、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探索形成“南彩篮、北富硒”引领多个辅助品牌的发展新格局。二是探索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深化“农业+”,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培育发展美丽田园、特色种养、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等现代农业。三是强化园区引领与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充分利用市域内5个省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和112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数千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牧场等,拉长产业链,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表1 2013年—2018年海东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质量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从全国看,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一直以来农村粗放式的经营方式破坏了自然,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一定程度上说海东市也存在这种现象。

建设美丽乡村,应当加快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坚持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一是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实施草畜联动工程,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工作,打造全省生态循环农牧业样板区。在河湟两岸建立康养、休闲、度假基地,发展绿色产业。二是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村容村貌。彻底清理整治“大棚房”问题,消除私搭乱建等乱象,坚守“农地农用”红线。深入开展“厕所革命”,巩固“四清一改治十乱”的村庄清洁行动春、夏季战役成果。三是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开展春秋植树造林,推进“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建设,加快南北两山绿化进程。落实“河长制”,巩固“4+1”河长体系建设成效,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繁荣发展乡村文化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海东市地处黄河上游及其重要支流湟水之间,农耕底蕴厚重,是河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振兴乡村文化尤为重要。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要旨在于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载体,深入挖掘海东市河湟文明农耕底蕴中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一是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突出河湟文化元素,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扶持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乡村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打造平安袁家村、乐都卯寨等乡村旅游样板。二是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科学文明生活,开展乡风文明行动,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三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鼓励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继续举办环湖赛、黄河极限挑战赛、沿黄河马拉松赛等赛事节会。

四、夯实基层基础,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海东市地域宽广、民族众多、文化多元、发展不均衡,2018年全市乡村常住人口91.1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1.55%,乡村治理难度很大。

夯实基层基础,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就是应当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一是加强乡村党组织建设。整顿转化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实施“村干部能力提升工程”,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配齐配优乡、村两级干部。二是建设平安乡村。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农村小技防建设,全面推行“一村一警”,深化“三室一平台”村综治中心建设。三是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以网格化为抓手,推动基层服务精细化精准化。

五、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提高农村美好生活保障水平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2018年,海东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7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50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8049:1,农民生活水平还需提高。

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提高农村美好生活保障水平,就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一是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大力发展“拉面经济”,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加强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农民实行分类帮助。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和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和末端网络,推广农用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远程教育、远程医疗、金融服务进村等信息服务。三是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猜你喜欢

海东生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女性多练深蹲好处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筑梦海东,遇见未来
筑梦海东,遇见未来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