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2020-04-07王东刘恒
王 东 刘 恒
贵州安顺市完整保留了全国罕见的屯堡文化片区,屯堡文化孕育了贵州三大传统村落分布区之一的屯堡传统村落①。安顺市传统村落因独有的屯堡文化类型和高密度的分布特征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1-3]然而至今未有其空间分布相关研究成果见诸报刊,这十分不利于社会各界对安顺传统村落遗产资源进行整体把握。因此本文以安顺市五批共67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系统研究安顺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探究其影响因素,为安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深化研究提供前期基础。
1 研究区域概况
安顺市位于黔中偏西南部,地处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区,有“屯堡文化之乡”的美称。屯堡文化秉承江南汉文化基因,素有“明代活化石”之美誉,融军旅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于一体。在长达600余年的历史演变中,屯堡文化孕育了全国罕见的聚落形态——屯堡传统村落。从全国屯堡聚落的市域分布来看,贵州安顺屯堡传统村落数量及密度居全国之最。喀斯特地理发育的成熟性,历史脉络的延续性,文化形态的完整性,聚落格局与建筑风格的独有性,使得安顺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遗产价值,对其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有利于后续研究的推进。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图1 不同批次的安顺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图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联合公布的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进行统计,在9267平方公里的安顺市共计67个中国传统村落,约占贵州省传统村落总数(724个)的9.25%(图1)。安顺市传统村落坐标均来自百度地图、Google Earth。
本文以67个安顺市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百度地图、Google Earth拾取每个村落的坐标,并利用ArcGIS10.2将其可视化,再根据叠置分析和缓冲区分析得到不同的空间分布图。
3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规律
3.1 县域分布
安顺市下辖2个区(西秀区、平坝区)、1个县(普定县)、3个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此外,安顺市设立了安顺经济开发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两个国家级管理区。
表1 安顺市传统村落县域分布表
图2 西秀区、平坝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图
安顺市传统村落整体分布不均,其中,西秀区有30个,占整个安顺市传统村落总数的44.78%,占比较大,平坝区有13个,占总数19.40%,黄果树风景名胜区7个,占比10.48%,其他几个区县占比较少,数量不到总数的百分之十(表1、图2)。
从贵州省传统村落分布密度来看,安顺市传统村落为7.23个/千平方公里,仅次于黔东南(13.46个/千平方公里),为高密度分布区。安顺市传统村落主要集中于中部偏北的西秀区、平坝区,占总数的64.2%。其中位于中部的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传统村落数量仅为7个,但区域面积过小,其密度高达60.87个/千平方公里,居首位,这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开展全域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相反西秀区和平坝区虽然数量最多,但分布密度仅为17.4和13.2个/千平方公里,分别位列二、三名。其余县域均低于全市的平均分布密度,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则每千平方公里只有0.68个。整体看来安顺市传统村落分布不均,差异显著:北多南少,尤其集中分布于中部的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和东北部的西秀区和平坝区,西南地区尤为稀少(图3)。
图3 安顺市传统村落各区/县分布密度统计图
3.2 按族别分布
本文以“族别”作为划分依据,将安顺市67个传统村落类型划为汉族、苗族、布依族以及交融型四类。安顺地区自元朝以来就是贵州东西向主要交通干道的必经之地,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促成了数量众多的交融型传统村落。交融型传统村共计28个,占比41.79%,主要分布在西秀区,其他区县零散分布。安顺中北部地区是以汉民系族群为主,在交融型传统村落中汉族屯堡人占有较大比重。28个交融型传统村落中除了“苗—布依型”外,其他都是由汉族与其他民族共居一村(表2)。以汉族为主的传统村落有23个,位居第二,占比34.33%,主要分布在安顺市中北部的西秀区、平坝区和普定县。以布依族为主的传统村有13个,位居第三,占比19.40%,主要分布于安顺市中部偏南的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及关岭、紫云、镇宁一区三县。以苗族为主的传统村落仅有3个,占比4.48%,分散在安顺市北部与南部边缘区域(表3、图4)。
3.3 沿滇黔古驿道分布
安顺市地处黔中偏西,是通往云南的必经之地,战略意义重大,有“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之说。安顺市地势较为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有“商业之盛,甲于全省”之称。自元朝以来,湘滇黔驿道皆穿过安顺[4]。为了科学说明安顺北部传统村落沿着古驿道两侧密集分布特征,本文用“欧式距离”工具对滇黔古驿道进行缓冲区分析,得到其对传统村落分布的影响图(图5)。
由图可知,在第一缓冲区内分布23个传统村落,第二缓冲区分布13个,第三缓冲区10个,第四缓冲区8个,第五缓冲区5个……可见越靠近滇黔古驿道,传统村落分布越密集。而远离滇黔古驿道的紫云县、镇宁、关岭县南部传统村落分布稀疏。因此安顺市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其古代交通道路系统有很大的关联。
表2 交融型传统村落细分类型表
表3 各县域(区)内各民族传统村落数量统计表
图4 安顺市不同民族构成的传统村落分布图
图5 安顺市传统村落沿滇黔古驿道分布图
3.4 按建筑区划分布
根据建筑形态的差异安顺市建筑可分为汉式主导型、干栏式侧重型、多元文化交融型三类,并形成相应的区划。安顺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建筑区划呈正相关(图6)。
图6 建筑区划图
3.4.1 以汉式合院建筑为主的传统村落
安顺市以汉族为主的传统村落占据相当大的一部分,其建筑以汉式合院形态为主。秉承江南汉文化地区的传统建筑做法,其建筑布局通常都是具有围合性的三合院、四合院,常见的装饰有楹联牌匾、题诗题对,在梁、枋、门、窗等位置融各种雕刻手法,技艺精湛,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焊接。由于历史上军事防御的需要,大规模采用石材,砌筑带射击孔的寨墙、碉堡等,为屯堡传统村落带来了强烈的军事色彩,成为有别于一般汉族村落的形态风格。这样的建筑类型集中分布在西秀区、平坝区相连之处,并在滇黔古驿道两侧,呈“T”字形状,与汉族传统村落分布呈对应关系,该区域汉族传统村落计20个,占汉族传统村落总数的87%。
3.4.2 以干栏式建筑为主的传统村落
在汉族屯堡人迁入前,安顺地区的建筑是以贵州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常见的干栏式建筑为主。屯堡人带来汉式建筑后,并没有完全取代原有建筑类型,该建筑仍然是安顺地区重要的建筑类别。干栏式建筑装饰朴素,由于民居本身的需要以及对环境的适应,多为两层建筑,上层住人,下层则堆放杂物或者圈养动物。少有庭院,但有晾晒粮食的场坝。干栏式建筑主要分布在安顺市中南部的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从干栏式建筑区划与传统村落叠加可知,这一区域主要分布着布依族传统村落,共10个,占布依族传统村落总数的76.9%。
3.4.3 多元建筑文化交融的传统村落
安顺总体上以汉民系的屯堡人为主,同时又聚居着布依族、苗族、仡佬族、回族、白族等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多民族杂居,促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的建筑形态。多元文化交融的建筑既承袭了汉式建筑精美的装饰风格,又保留少数民族朴素实用的特征。在一些重商的村落,已经融入了一些西方建筑的异域符号,如本寨。多元文化交融型建筑主要分布在安顺市中北部,并与汉式合院建筑区划穿插嵌合。这一区域分布有24个交融型传统村落,占交融型传统村落总数的85.7%。多元建筑文化交融的传统村落是安顺地区的主要聚落类型,在县域上主要分布在平坝区、西秀区、普定县、镇宁县北部。在滇黔古驿道两侧也有交融型传统村落分布,但以散点的形态嵌入到汉式建筑区划中,其分布密度没有汉式建筑区划内汉族传统村落的高。
4 传统村落分布的影响因素
4.1 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是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首要因素。安顺市自然资源丰富,气候适宜、降雨充沛,中北部土壤肥沃,地势较为平坦,在“地无三里平”的贵州是非常难得的稀缺耕地资源。安顺地区面积约占贵州省总面积的8.46%,但其最好的一级水田竟占全省的28.66%,这在传统农耕聚落选址方面占有极大优势[5]。所以自古以来安顺中北部地区都是贵州的主要聚居区之一,人口较稠密。明初屯堡人的祖先选择安顺中北部屯军、垦殖,主要考虑防御和生计的问题。喀斯特复杂的地形地貌有利于军事防御,同时较强的土地生产能力能满足其生计的需求。安顺市整体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高度在1102—1694米之间,在贵州六市三州里排在正中,这个高程内雨热适中、气候适宜,非常适合传统农耕聚落的发育(图7)。在中南部地区山多平地少,土质石化严重,土地生产能力弱,相对于北部相同耕地半径内能养活的人口更少。受这样地理环境的影响,南部传统村落分布稀少。
4.2 交通因素
图7 贵州省与安顺市高程分布对比图
“近交通”是安顺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特征之一。历史以来安顺是沟通云南和湖南的交通要道,交通较为发达。元朝以来,中央王朝开通湘滇黔古驿道,明清两代不断修建和完善,使得湘滇黔古驿道成为西南地区与中央王朝沟通的重要通道。滇黔古驿道也是大西南地区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大通道[6]。明初为了巩固西南边疆稳定,实行“调北征南”与“调北填南”政策,让大批军士在古驿道沿线屯兵驻守。经过几百年适应性发展,沿线农耕经济和商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最初的军屯聚落逐渐演变为民屯或商屯聚落,产生了一大批规模大、建筑质量高、文化形态丰富的传统村落,并形成了沿滇黔古驿道主线分布的格局[7]。安顺地区中北部是湘滇黔古驿道西段,即滇黔古驿道的主要区域,途径安顺平坝区、西秀区全部,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北部区域。现今的沪昆高速、沪昆高铁、国道320的安顺路段更是几乎与这条古道重合,持续对沿线城镇、乡村聚落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远离交通干线的中南部关岭县、镇宁县、紫云县,则零散地分布着少量的以少数民族为主的传统村落。这一区域长期未享受到交通带来的利好,经济落后,文化封闭,村落规模小,建筑简陋,发育往往不成熟,难以达到中国传统村落的评审标准。
4.3 历史文化因素
安顺市现存屯堡传统村落始建期大多可追溯至明初的“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历史事件。在政令的要求下,大量的军人留守,同时从中原、湖广和江南地区征召或强制派遣军属、工匠、平民和犯官等不同人群迁居安顺一带,形成最初的军屯聚落。随着社会逐渐安定,经济不断发展,军屯向着民屯或商屯转变,逐渐形成今天的屯堡传统村落。
屯堡人的文化自信和屯堡文化的强大内聚力对于屯堡族群的建构、屯堡传统村落的形成、发展、成熟起着重要的作用[8],也是安顺传统村落得以保存至今的根本原因。屯堡文化秉承江南汉文化基因,其建筑形态、文化习俗、语言、服饰等文化元素都留有明朝汉族文化痕迹。明朝前期,贵州被视为未开化的蛮夷之地。当携带汉文化的移民迁入后,汉文化的优越感在他们心中形成“我族”与“他族”的划分。相反外来移民的突然介入挤占了原著民的生存空间,在利益的博弈过程中,屯堡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隔阂不断加深,屯堡文化也呈现出对内团结、对外封闭的特征,屯堡文化被称为“文化孤岛”。也正是得益于“文化孤岛”的保护,屯堡传统村落得以大量存续。在屯堡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文化孤岛”内的原生民族逐渐被同化、边缘化,甚至失去生存空间,不得不向生存环境相对恶劣的山区迁移。因此安顺中北部多汉族传统村落与交融型传统村落,而中南部的山区主要是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
5 结语
本文运用GIS技术与方法,以安顺五批共67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①安顺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从县域角度看,主要分布在中北部的西秀区、平坝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三个区。从民族分布看,交融型传统村落最多、汉族次之、布依族再次之、苗族最少。从建筑区划看,在汉式主导型建筑区划内主要分布汉族传统村落,干栏式侧重型区划内主要分布布依族传统村落,多元文化交融型建筑区划内主要分布交融型传统村落。②安顺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受自然环境、交通干道、历史文化影响深刻。研究结果表明:中北部自然环境优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生计与防御,因此是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区。横穿中北部的滇黔古驿道主线是沟通内地与西南的大通道,交通区位优越,沿线经济发达,密集的分着大量的屯堡传统村落。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屯堡人的文化自信和屯堡文化的强大内聚力是安顺屯堡传统村落形成、发展、成熟、存续的根本动因。中南部山地多,平地少,土地生产力不足,同时远离交通干线,受屯堡汉文化辐射有限,文化封闭,经济落后,传统村落分布密度小,发育普遍不成熟,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
本文以宏观视域探究安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和形成因素,对其保护与发展的深化研究可提供前期参考。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讨论,如对影响该区域传统村落分布的人口、坡度、城市化等微观因素的研究,以及临近交通要道的传统村落保护路径如何选取等问题都是很有价值的课题。
注释:
① 根据数量、密度指数,贵州传统村落三大聚居区分别是黔东南片区、铜仁片区、安顺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