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教育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2020-04-06黄梅香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高职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学模式传统且单一、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学针对性不强、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提出智能教育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路径:打造智能资源库,营造差异化的学习环境;线上线下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打造师资团队,提高授课教师教学水平;构建课程考评新体系,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智能教育 高职 计算机基础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3-0167-03

智能教育是人工智能与学习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新领域,其重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分析、理解教与学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而为教学者与学习者的共同发展创造良性的教育条件,具有智能化、自动化、个性化、多元化、协同化等典型特征,主要包括个性化智能学习、交互式主动学习、智能校园和智能图书馆系统。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已成为未来教育变革的重要趋势。当前,多数专家和学者主要对智能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进行探讨,但较少人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及方法、实施方案等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分析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学习环境、教学方法、学习自主性、师资队伍、考核评价等方面,探求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和学习系统性融合,构建智能背景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实现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教学目的。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模式传统且单一

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进行统一的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时应用网络进行课堂教学,但也只是在固定的机房上课,不支持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及碎片化学习,教师仍沿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或“学生问、老师答”的单向教学模式,侧重“回忆、理解和应用”的目标培养,缺乏“实时互动、分析、评价和创新”的培养机制。

(二)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虽然中学已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但是只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门课程,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以主考科目为学习的重点,难以顾及此门课程的学习,导致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薄弱。而且,中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应用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的机会较少,学习内容没有学以致用,计算机操作技能没能得到强化。尽管相对专业课来说,计算机基础课程难度不大,但是对高职学生而言,受限于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主动性普遍不高,大多数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操作技能不强。

(三)教学针对性不强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师为主”教学模式,在“我讲你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满堂灌”“满堂教”地进行计算机基础理论灌输,不分专业差异,忽视学生差异。课堂授课中,老师大多“我讲我的”的课,与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未能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未能做到有的放矢,因而学生参与互动不足,无法调动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学资源同质化、教学方法单一化,无法满足学生追求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四)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学生规模在不断扩大,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课老师并没有增加,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教学任务来说,6个任课老师每学期承担的教学任务都在48个班左右,每个班的授课时数为48,专任教师在最大限度地承担授课任务之外,剩余的任务通过让学校的行管人员兼职上课完成。行管人员大部分毕业于非师范类学校,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知识,本身有自己的工作要完成,还要进行额外的教学,无暇顾及备课、做课件、备学生,疲于应付,导致备课不充分,教学过程缺乏完整性,授课内容缺乏全面性,课堂组织缺乏严密性等。

二、智能教育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路径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不能仅着眼于学生技能训练,而应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信息化素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将智能教育教学手段运用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从学习环境、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师资团队等方面对课程进行改革,使其更加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更具特色,更加符合现代化教育教学要求。

(一)打造智能资源库,营造差异化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在智能教育背景下,可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内容,以一个个知识点为主线,制作成相应的微课或视频教学资源,发布到相应的智能教学平台,利用网络平台重新整合和优化计算机基础相关资源,将分散的知识、章节系统化,集约设计为若干个专题模块,以便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学习。高职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也参差不齐,不同水平的学习者需求仅靠在课时有限的传统课堂授课中是难以得到满足的。而利用智能资源库,学生在课外也可以进行线上知识的学习,可以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进度,从而实现“预习时间”的最大化,延长教学时间与学习时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个性化学习。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一门课程,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疫情之前学校一直采用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由于2020年上半年疫情影响,本学期所有主讲内容(24个理论课时)采用线上教学+所有上机实验内容(24个实践课时)采用线下教学模式,此举措有效地地解决了疫情之下不能面授的问题,但从教学效果而言,并没有取得最佳效果。本学期选取一个人数较多并具有代表性的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全班共51人,调查结果如表1、表2所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理论教学全部采用线上授课,认为效果“一般”或“不好”的学生总共占比50.98%,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此方式教学效果不理想,与预想的占比低。如果让学生自己选择最喜欢的授课模式,“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占比最高,占49.02%。调查结果表明,单一的线下教学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与当代高职学生喜欢智能化教学、追求自由式学习的特点不相符,因为线下教学对于上课时间、地点要求较高;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大部分內容都是以上机操作为主,采用单一的线上教学教师不能直接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能当面指正学生不会的操作。因此,只有将这两种模式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纯理论知识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操作,教师可以通过发布相应的教学资源,采用线上教学或布置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于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则采用线下教学,面对面指导,直接面对学生,及时调整,具体如表3所示。

(三)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

学习自主性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探知自觉行动力的体现,如何提升高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任课老师面临的一个难题。首先,在课堂中广泛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采用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打造优质课堂。其次,充分利用智能教育平台,在分析学习资源内容和使用状况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特性标签化。系统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实现个性化的智能推送,督促学生学习,增强学习的时效性和精准性,以便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学习,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打造师资团队,提高授课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元素,其教学水平决定了课程教学质量。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课,教学任务比较重,一直都是由专任教师+行管老师兼课来完成教学任务,导致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符合项目式、模块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创新团队,不断优化教师能力结构。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专任教师方面。首先,在政策上多鼓励支持专任老师外出交流学习,多为其提供进修学习、培训的机会,促使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主动学习新技术,为建设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多样化需求的课程资源、提供学生终身学习资源做准备;其次,在校内经常组织任课教师互相讨论、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改善自身知识层次结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兼课的行管人员方面。首先,提高准入条件。实行听课制,要想上课,先进行听课,把听课作为兼课老师接任该课程的前提条件。比如,某行管人员计划下学期申请兼课,在申请兼课的前一个学期至少听完20个课时的专任教师的课,通过听课,兼课老师熟悉教学内容,学习专任教师对课堂的组织、教学方法的应用、课堂的管理经验,提高自身授课能力。其次,指定专任教师指导兼课教师,建立“专”带“兼”的考评机制,对于通过考评的专任教师,计算工作量,并在课帖中体现,真正实现指导教师“权、责、利”的统一,提高指导实效。再次,通过集体备课,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同时在此基础上允许进行个性化教学探讨。

(五)构建课程考评新体系,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严格落实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加大过程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健全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价与反馈机制,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随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变,原来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评价体系也应随之改变。课程考评体系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教师的课程评价体系,如表4所示;二是学生的课程考核体系,如表5所示。

传统课程考核方式主要看考试结果而忽略了教学的过程,同时考核手段也较单一,一般直接以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证的成绩进行认定或课内考试以平时成绩30%(包括考勤和作业)+期末考试成绩70%进行认定,而课内考试一般采用“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模拟练习系統”进行,题型的标准化程度较高,不同学生抽取的套题难度差异比较大,考试的公平性的目的难以体现,同时也打击了学习认真学生的积极性,无法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应健全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在保留通过考证可以获得该课程成绩认定这种方式之外,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价与反馈机制,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具体见表5。

在以上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对教师的要求比以前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非常熟悉所教授课程,还要掌握智能教育的信息技术,准备更丰富的课程资源;对学生的考核则更注重过程的考核和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意识培养,进而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职院校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之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顺应时代潮流,改革教学模式、方法等,从学习环境、教学方法、学习自主性、师资队伍等方面,实现智能教育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使得该课程授课智能化、个性化、多元化、协同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吸引力,进而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提升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技能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宁虹,赖力敏.“人工智能+教育”:居间的构成性存在[J].教育研究,2019(6).

[2]张洁.人工智能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林区教学,2019(12).

[3]吴兆明.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思考 [J].机械职业教育,2019(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S].教职成〔2019〕13号,2019.

[5]郝彩琴.信息化教学模式下高职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建立的探索[J].轻工科技,2020(2).

【基金项目】2020年校级教改类项目“智能教育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研究”(柳铁校发〔2020〕23 号);2020年省部级教改类项目“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全国工信行指委〔2020〕9号)

【作者简介】黄梅香,广西全州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计算机方向)。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高职
改革之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改革备忘
网络时代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改革创新(二)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瞧,那些改革推手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