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夜晚的钟声更悠扬?

2020-04-06温鹊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张继夜泊寒山寺

温鹊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朝末年,北方战事不断,许多文人墨客纷纷逃到江南一带避乱,其中就包括诗人张继。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张继正停留于苏州,在一艘游船上欣赏江南水乡的美景。但面对寥寥月色、乌鸦惨叫等景象,张继顿时想起自己是一个无家可归之人,而国家仍处于战乱之中,他心生忧愁。这时,耳边传来阵阵低沉的钟声,悠扬不绝,使他更加烦闷,便写下了《枫桥夜泊》这首诗。

其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两句写到钟声从遥远的山上一直传到客船内,而且钟声绵长、余音不绝。那么,为什么钟声在半夜里能传这么远?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

温度不同,声音会“拐弯”

夜晚的钟声听起来比白天的更清楚、传得更远,主要是因为在不同温度的空气中,声音喜欢朝低温空气拐去。在白天,地面吸收太阳辐射,温度比高空温度高,声音会慢慢往上跑,地上的人會越来越听不清声音;到了夜晚,地面缺少太阳辐射,温度低于高空,声音便向地面偏折,并在地面上反射,遇到高温空气又折下来,跳跃着传播,声音就能传得更远,人也能听得更清楚。张继在游船上正值秋季,夜晚的地表温度比较低,声音的折射会更明显,所以山上的钟声可以一路传到船上。

大古钟的低音更持久

诗中提到的寒山寺古钟早已遗失,但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古钟——永乐大钟敲出来的声音最远可以传4.5千米,余音长达2分钟以上,它的形状和其他古钟一样,都是上封顶、下开口、长身子、直筒腰的样式,但永乐大钟的上下壁厚度不一样,上壁比下壁要厚,而且厚度从上到下先递减后递增,这就使大钟内空气振动的频率有大有小,声音变得更加丰富,人听钟声是有起有伏、时远时近的感觉,而且低频率的声音在空气中损耗更小,能传得更远,所以最后听到的往往是低音。

空气稀松利于声音传播

也有人认为,白天热闹,晚上清静,因为没有噪音干扰,所以晚上的钟声人听得更清楚。还有一个原因,空气密度不同,对声音的拦截作用也不同。声波在与空气中的粒子相遇时,一部分能量会因为两者间的摩擦而损耗掉,而在白天,人类活动比较密集,空气中运动的粒子更多,声音要穿过去就要耗费更多的能量,没传多远声音就耗光了;到了夜晚,人类活动减少,空气变得稀薄,声音穿过不需要耗费太多能量,所以就能传得更远。

李恒克 荐自《大科技》

猜你喜欢

张继夜泊寒山寺
《枫桥夜泊》里的“霜”
山水 [外二首]
过寒山寺
少壮当自强的张继
一则令人啼笑皆非的农民告状故事
Translation Appreciation and Criticism of Fengqiaoyebo
姑苏情·独于寒山寺感兴
从张继和杜牧的诗里小析夜泊
寒山寺的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