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49—196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疫情防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

2020-04-06岳松君武文豪

世纪桥 2020年7期
关键词:现实启示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

岳松君 武文豪

摘 要: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置于执政兴国的重要位置,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党中央着力应对这一时期的疫情,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先后经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集中力量防治烈性传染病阶段、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全面启动爱国卫生运动阶段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除“五害”与防“四病”阶段,形成了坚持党的领导,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群众爱国卫生运动;坚持中西医药结合,提高医药科学技术水平;坚持实事求是,及时总结方法经验;加强基层工作,提升基层应对疫情的能力等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启示我们党在新时代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必须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物质基础,以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精神基础,以领导干部、科学技术人员和群众的“三结合”作为群众基础。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疫情防控斗争;历史经验;现实启示

中图分类号 D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0)07-050-06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这一时期国内存在的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天花、鼠疫、霍乱等各种疫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采取科学防控的原则,精准发力,多点突破,不断完善国内公共卫生体系,使得全国范围内“烈性传染病被消灭或基本消灭,城乡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平均寿命大大延长”[1],积累了党领导人民进行疫情防控斗争的宝贵历史经验。新时代,回顾这一历史进程,探析其成功经验和现实启示,对当前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党和人民应对疫情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1949—196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疫情防控斗争的历史进程

1949—196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疫情防控斗争的历史进程,可以根据工作重心的转变分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集中力量防治烈性传染病阶段、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全面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阶段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除“五害”与防“四病”阶段。在不同阶段,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目标,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彰显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实事求是的本色。

(一)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集中力量防治烈性传染病阶段

新中国成立前,瘟疫同贫困、饥饿和战争共同使得“千百万群众的痛苦已经到了极点”[1](P.35)。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疫情是“过去长期封建统治的遗产”[2](P.630),其蔓延和肆虐归根结底是由于“剥削者的政府不顾农民群众的利益”[3](P.447)。作为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全国政权后必须防止“天灾流行,赤地千里”的风险[4](P.390)。新中国成立后,在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确定的“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方针指导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点和群众观点充分运用于疫情防控工作中。一方面,以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作为主要防控目标,以“农村的灾区,城市的劳动人民住地,历史上的疫区,少数民族地区,国防前线,政治中心,交通要道及经济命脉”[5](P.25)作为主要防控区域;另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工作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疫情防控,“使防疫工作普遍和深入到家喻户晓的程度”[6](P.27)。1951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下达的批示中进一步指出,各级党委必须将疫情防控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6](P.24),将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上升为政治高度。到1952年,全国已经大幅度减轻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发病频率,甚至于“三年来未曾发生一个真性霍乱病人”[6](P.26)。

(二)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全面启动爱国卫生运动阶段

1952年,美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使用细菌武器杀伤志愿军官兵,并向中国东北等地区飞撒带有病毒细菌的昆虫。为应對敌人的细菌战,中共中央、政务院宣布组建中央防疫委员会(后改称“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将卫生事业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相结合,正式启动爱国卫生运动。1953年,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明确提出“卫生工作必须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有力量有发展”[6](P.23),将1950年的“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原则拓展为“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原则,进一步掀起爱国卫生运动的高潮。但是,在爱国卫生运动开展过程中,部分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出现自满自得情绪,存在“政治空气稀薄,不认真研究与贯彻党的政策,对党常常闹独立性,群众观点薄弱”[7](P.12)等问题。对此,中共中央明确指出,“那种强调自己部门的工作特殊,忽视或脱离党的领导的倾向是极其错误和危险的”,“业务与技术必须服从政治的目的。离开了政治领导,就谈不上正确和有效的业务和技术领导”[8](P.13),及时批判和克服了教条主义、只依赖少数卫生工作者或专家的精英主义、轻视卫生科学指导的经验主义和技术主义等错误倾向。由此,新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和疫情防控体制初步健全。

(三)1957—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除“五害”与防“四病”阶段

当烈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以后,防治虽不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却严重影响其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慢性传染病成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应对疫情的新目标。1955年,中共中央成立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九人小组。1956年,针对九人小组的调查报告,中共中央正式作出“把消灭血吸虫病当做一项政治任务”的重要指示,明确“充分发动群众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工作原则、“积极防治”的工作方针和“一年准备、四年战斗、两年扫尾”的工作步骤[8](P.1)。到1958年,全国已“出现了十五个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县、市(郊区)”,更有“三百四十三个乡、镇基本上消灭了钉螺”[9](P.92),标志着防治血吸虫病的基本胜利。同年,中共中央将作为传染病主要生物媒介的蚊子、苍蝇、老鼠、麻雀(后来渐次改为臭虫、蟑螂)合称“四害”,要求将“除‘四害、讲卫生”作为经常性工作,“一年到头都不能放松”[10](P.411)。1959年,九人小组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将钉螺同“四害”合称“五害”,同时将当时广泛流行的四种慢性传染病,即血吸虫病、钩虫病、丝虫病和疟疾合称“四病”。除“五害”与防“四病”的正式提出,标志着新中国疫情防控达到新的高潮。到1961年,卫生部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指出:“‘四害已大为减少;危害人民最严重的天花、霍乱、鼠疫得到了控制;几种主要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死亡率显著降低;治疗和治愈了大量的寄生虫病、地方病病人”[10](P.199),除“五害”与防“四病”取得阶段性胜利。从1962年至1966年,除“五害”与防“四病”成果得以进一步巩固,突发的霍乱、布鲁氏菌病等新疫情也得到及时控制。

二、1949—196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疫情防控斗争的成功经验

1949—196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疫情防控斗争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这些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新时代应对重大疫情,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党和人民应对疫情能力的重要借鉴。

(一)坚持党的领导,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首先,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全面领导。“卫生工作是关系着全国人民生老病死的大事,是一个大的政治问题,党必须要把它管好。”[8](P.12)诚然,疫情防控工作具有专业性、特殊性,但其专业性、特殊性只有坚持党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正所谓“业务与技术必须服从政治的目的。离开了政治领导,就谈不上正确和有效的业务和技术领导”[8](P.13)。其次,必须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再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在疫情防控中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最后,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应对疫情的优越性。历史经验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往往能够实现资本主义制度不能实现的“奇迹”,如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霍乱流行是有周期性的,三五年必大流行一次”[6](P.26),但在新中国则以自身实践证明“霍乱可以根绝,并否定了帝国主义学者们的学说”[6](P.26)。概而言之,在疫情防控的偉大斗争中,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人民群众才能充分发挥抗击疫情的主观能动性,医药卫生事业才能显现出其保卫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公益性,进而推动疫情防控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群众爱国卫生运动

首先,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疫情防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其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只有在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以保证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出来;另一方面,人民是我国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公共卫生事业及其从业者也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其次,必须组织人民群众参与疫情防控。毛泽东指出,卫生工作“如果动员全体人民来搞,搞出一点成绩来,我看人们的心理状态是会变的,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就会为之一振”[11](P.1657)。人民群众的力量不仅足以战胜疫情,更能够在战胜疫情的过程中形成更加进步、文明的新社会习俗和社会风貌。最后,必须警惕和防止组织人民群众参与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命令主义和强迫主义。需要像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九人小组总结的那样,“积极地利用电影、幻灯、画报、黑板报、说唱等形式,运用当地的生动事实,配合卫生部门的防治措施,广泛而深入地进行宣传,鼓舞群众对防治工作的信心和积极性”[9](P.6)。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人民群众真正理解疫情防控工作的意义和方法,将其作为符合自身根本利益的事业去开展。

(三)坚持中西医药结合,提高医药科学技术水平

首先,必须协调发展中医和西医、中药和西药。毛泽东指出,“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作用都是要治好病”,“把生病的人治好,中医我们奖励,西医我们也奖励”[5](P.154)。历史经验也表明,中西医药均在我国疫情防控中发挥过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只有中西医药并举,才能满足人民需要,也才能提高我国的医学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大放异彩”[12](P.141)。为此,需要引导西医向中医学习、中医向西医学习,将中西医药统筹于疫情防控事业的大局中。其次,必须培养一支兼具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较强的现代医护人员和医药科学技术人员队伍。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批医疗单位、研究单位和医药制品生产单位,使得不同单位的工作计划“在统一领导下互相配合”[8](P.27),集中力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后,必须引导医药科学技术与实际、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均有部分医护人员和医药科学技术人员“对于研究工作必须联系实际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不善于经常深入现场,使有些本来可以在现场较快地得出结论的研究题目,长期停留在实验室内,得不到结果”[10](P.107)。为此,必须引导他们到疫情的第一线去,让其在与实际、与人民群众的结合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坚持实事求是,及时总结经验

首先,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条件下的因地制宜。毛泽东指出,防疫工作和公共卫生事业“各省也可以参差不齐,各县也可以参差不齐,将来横直看哪个是英雄”[13](P.308)。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需要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开拓创新,而不是仅仅机械、死板地执行上级的政策文件。其次,必须从疫情防控的历史实践中既总结成功经验,又吸取失败教训。但相较而言,吸取失败教训更为重要,“不要因为有了大的成绩,就忽视小的缺点,成绩愈大,愈要看到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在克服缺点中更上一层楼”[14](P.437)。最后,必须端正全体党员干部对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态度。历史经验证明,凡是相对重视的地区或时期,疫情的破坏就较小;反之,凡是相对懈怠的地区或时期,疫情的破坏就较大。

(五)加强基层工作,提升基层应对疫情的能力

首先,必须将疫情防控工作的重心下沉至基层。毛泽东指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15](P.387),因为“中国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在农村,不为农村服务,还叫什么为人民服务”[13](P.1656)。无论城乡关系和人口分布如何变化,将疫情防控工作的重心下沉至基层的重要性都不曾削减。其次,必须加强基层群众性卫生组织建设。历史经验证明,基层群众性卫生组织对于及早发现疫情、及早消灭疫情具有重要意义。如在1960年面临自然灾害和疫情的双重威胁时,先前成立的“及时发现疾病,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并及时报告疫情”[16](P.62)的公社卫生院、卫生所和培养的能够“掌握常见急性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及危害当地人民最严重的疾病的防治经验和办法”[18](P.65)的生产队不脱产卫生员就在疫情防控中发挥出重要作用。最后,必须培育和树立疫情防控工作的先进典型。省级层面应当培育和树立先进的市、县,市级、县级层面应当培育和树立先进的社区、村,社区级、村级又应当培育和树立先进的工作人员。只有层层树先进、学先进,才能够使得疫情防控工作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方法在基层蔚然成风。

三、1949—196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疫情防控斗争的现实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和总结历史文化,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17]探析1949—196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应对疫情的历史经验,归根结底是要为新时代疫情防控工作和公共卫生事业提供启示。

(一)经济社会发展是应对疫情的物质基础

历史经验证明,疫情防控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经济发展是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在经济形势较好的时期,如新中国成立后的绝大部分时期,疫情防控工作相对顺利;在经济形势较差的时期,如“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时期,疫情防控工作会受到阻碍。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带动包括医药科学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医护人员和医药科学技术人员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以及人民群众对自身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重视程度的提升。另一方面,疫情防控工作又是经济发展的保障。毛泽东指出:“卫生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利于生产,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学习,有利于改造我国人民低弱的体质。”[18](P.150)疫情会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能力,历史上“很多疫情严重的公社和生产队,就是穷的、落后的公社和生产队”[19](P.336)。因此,在新时代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中,必须以“两点论”和“重点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非疫情时期,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采用市场方式和行政方式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繁荣发展,为以后可能面临的疫情打下坚实物质基础。在疫情时期,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消灭疫情、优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集中各方面力量和资源为全面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服务;同时,在条件允许后又要及时复工复产,尽可能减少疫情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必须采用宣传教育等方式解除人民群众的恐慌和顾虑,不断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使得人民群众尽快回归到正常的生产生活状态中。

(二)精神文明建设是应对疫情的精神基础

历史经验证明,疫情防控工作不仅需要物质基础,更需要精神基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战胜疫情同样重要。实际上,时至今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无论是在1949—1966年应对疫情的实践中,还是近年应对“非典”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中,中国都展现出超越发达国家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也都取得远超发达国家的疫情防控成果。这都归功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因此,在新时代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必须继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精神文明水平。对于党员干部,应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使得“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由口号变成行动,“我是党员我先上,我是党员我带头”的思想观念根植于心。对于疫情防控一线人员,应不断提升党对他们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做好战时动员,提升其立足岗位、积极作为的担当;传递组织关怀,提升其攻坚克难、披荆斩棘的勇气;突出典型示范,提升其积极进取、奋勇当先的作为。对于广大劳动者,应着力破除其心中的迷信思想、麻痹思想、恐慌思想和顾虑思想等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融汇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疏导于一体,使其对党员干部和疫情防控一线人员充满信任,对全面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充满信心,在不同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三结合”是应对疫情的群众基础

历史经验证明,经济社会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疫情防控的积极作用,都需要通过领导干部、科学技术人员和群众的“三结合”来实现。早在1952年,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意识到,“推行卫生工作不是单靠卫生人员所能完成的,必须党政首长负责,发动群众并取得各部门的共同配合”[7](P.20)。1965年,“三结合”作为防治血吸虫病的工作方法被正式提出,并不断被拓展到整个疫情防控工作和公共卫生事业中。“三结合”的本质是实现疫情防控工作政治性、科学性和群众性的辩证统一,其“首先要从思想上结合”[20](P.419),关键在于领导干部,重点要“解决好科技人员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问题”。“三结合”作为应对疫情的群众基础,其力度和效度决定着疫情防控工作的力度和效度。因此,在新时代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必须进一步实现领导干部、科学技术人员和群众的“三结合”。就领导干部而言,必须把好政治关,使得疫情防控工作始终有利于保障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保障社会文化的前进、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科学技术人员而言,必须把好科学关,使得疫情防控工作符合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融汇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成果,还必须增强其咨政建言、科普解惑的能力担当。就群众而言,应充分调动其参与疫情防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用说理而非命令的方式使其真正接受领导干部的政治领导和科学技术人员的科学指导。质言之,就是充分发挥不同群体在疫情期间的积极因素、转化不同群体在疫情期间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疫情防控大局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檔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2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7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11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16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22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28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0]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36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1]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2]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29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3]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32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6]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3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7]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强调 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N].人民日报,2011-09-02(01).

[18]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9]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45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0]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48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现实启示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近代以来中国办学成功历史经验之浅谈
东北抗联精神对我军改革强军实践的现实启示
《整顿党的作风》与党的作风建设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简论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及其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