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Ⅰ号”出水陶瓷器脱盐技术对比研究
2020-04-06习阿磊
习阿磊
(广东省博物馆,广东广州 510623)
0 引 言
人类航海历史悠久,水下历史文化遗产丰富[1]。从20世纪初开始,越来越多的水下遗址被发掘,广东阳江“南海Ⅰ号”南宋沉船[2]、海南西沙群岛“华光礁Ⅰ号”南宋沉船[3]、福建“碗礁Ⅰ号”清代沉船和广东汕头“南澳Ⅰ号”明代沉船[4-5]等相继被发现并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工作,大量珍贵文物被发掘出水。
陶瓷器埋藏在海底,长年累月浸泡在海水中,海水中的硝酸盐、硫酸盐、卤化物等可溶盐会与陶瓷胎体发生作用,并逐渐达到饱和状态[6]。陶瓷器打捞出水后,当温湿度发生交替变化时,残留在孔隙中的可溶性盐也随之发生溶解、结晶、再溶解、再结晶的交替反应[7-8]。盐在结晶时会对陶瓷器孔隙壁产生一个作用力,当盐溶解后,这个作用力又会消失,如此反复作用,会减弱陶瓷文物本体强度,从而出现盐析、釉面剥落,甚至出现胎体开裂等病害,严重影响了陶瓷文物的长期保存与展陈利用。
近些年来,针对这些病害,研究者们尝试了静水浸泡脱盐法,流水浸泡脱盐法,超声波脱盐法,加热脱盐法等不同的脱盐方法,以达到脱除盐分,减少、消除病害的目的[9-10]。静水浸泡脱盐法和流水浸泡脱盐法已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使用,但其脱盐周期较长;超声波脱盐法和加热脱盐法,理论上可以一定程度加速脱盐,但公布的研究数据相对较少。
“南澳Ⅰ号”是中国目前已发现保存较好的古沉船之一,其遗物在海底散落的范围不足250 m2。“南澳Ⅰ号”的考古发掘收获,为明代中晚期海上贸易和漳州窑、汕头器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证、实物,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古代交通史、古代航海史的宝贵资料。“南澳Ⅰ号”打捞出水文物约2.6万件,主要为陶瓷类文物。出水的瓷器主要来自福建漳州窑系和江西景德镇窑系,出水的陶器为东南沿海民窑产品[5]。
本研究以“南澳Ⅰ号”出水的3种不同窑系陶瓷器为研究对象,以“常温静水浸泡脱盐法”作为参照,主要对“加热脱盐法”、“超声波脱盐法”、“加热-超声波脱盐法”等方法的10个脱盐条件参数进行对比实验,并就几种方法对陶瓷器样品的影响进行观察与评估,寻找适合“南澳Ⅰ号”出水3种不同窑系陶瓷器的脱盐方法与技术参数,以期为安全高效地完成“南澳Ⅰ号”出水的2万多件陶瓷器的保护脱盐提供研究支持,并为其他沉船陶瓷器保护提供借鉴。
1 实 验
1.1 标本与设备
1) 标本。“南澳Ⅰ号”出水的漳州窑系、景德镇窑系、陶器3种不同窑系残片共计89块。在本研究中,景德镇窑系样品以J-n编号,漳州窑系样品以Z-n编号,陶器样品以T-n编号。
2) 仪器设备。超纯水仪(Pure Lab Classic UVF),威立雅水务设备有限公司;电子天平(Ml204/02),梅特勒-托利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电导率仪,上海三信仪表厂;超声波清洗机(KQ-500DE),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电热恒温水浴锅(HWS26),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离子色谱仪(ICS-5000),赛默飞世尔科技有限公司等。
1.2 实验方法及其路线
1.2.1标本前处理 陶瓷器表面海洋附着物与沉积物相对陶瓷器本体,孔隙率大,盐分含量高,如果不做彻底的清除,会严重影响脱盐研究实验的准确性[11]。实验前仔细清除样品表面的海洋附着物、沉积物与污染物。
1.2.2孔隙率测量 孔隙率测量方法参照GB/T 3810.3—2006标准[12]。考虑到孔隙率测量实验需对样品煮沸,会减少文物样品中的盐分,实验前选取3种不同窑系的陶瓷样品各3组,进行孔隙率初步测量(表1),对各窑系的样品的空隙率在脱盐前有大致的了解。脱盐结束后,对脱盐实验的陶瓷器样品进行孔隙率测量(表2),以更好地分析各样品孔隙率与脱盐速率的关系。
孔隙率的测量结果显示,景德镇窑系瓷器的孔隙率明显低于漳州窑系瓷器与出水陶器。漳州窑系的瓷器孔隙率较大,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孔隙率,个别样品甚至高于出水陶器样品的孔隙率,且样品之间差别较大。漳州窑系分布于福建省南部九龙江中游西部的丘陵地带,即平和、漳浦、南靖、华安、云霄、诏安各县的明末清初窑址群。漳州窑系样品孔隙率有差别可能跟生产的具体窑址不同有关。出水陶器样品孔隙率较大,但几个样品的差别不大。
表1 脱盐前样品孔隙率数据
表2 脱盐后样品孔隙率数据
(续表2)
根据孔隙率的测量结果,可以推测:在脱盐实验中,景德镇窑系的瓷片样品含盐量可能较低,电导率数据应较小,且各样品溶液电导率数据应较为相近,如果出现数值上的跳跃,应仔细分析是否实验出现差错;漳州窑系样品因为其孔隙率差异较大,含盐量差别也可能会较大,实验中样品的电导率数据可能会出现较大浮动,属于合理范围;陶器样品电导率数据应较大。
从实验样品孔隙率数据来看:景德镇窑系瓷器的孔隙率明显低于出水陶器与漳州窑系瓷器,且孔隙率较为稳定;漳州窑系的瓷器孔隙率变化较大,个别样品孔隙率远高于景德镇窑系瓷器样品,甚至高于出水陶器样品,但也有样品孔隙率接近景德镇窑系瓷器样品的孔隙率,样品之间差别较大;陶器孔隙率普遍较大,但是较稳定。
孔隙率较大的样品:T-4、T-8、T-10、T-15、T-16、T-17、T-18、T-19、T-20、T-21、T-22、T-23、Z-4、Z-6、Z-8、Z-13、Z-15、Z-17、Z-18、Z-19、Z-23、Z-24、Z-25等在脱盐实验时电导率数值均较大,离子的浓度也较高。在同一种脱盐方法与参数下的脱盐实验的电导率、离子浓度与样品的孔隙率相对成正比。
1.2.3脱盐技术线路 定时对脱盐实验中陶瓷样品的脱盐水溶液电导率进行测量,通过电导率数值来分析陶瓷样品盐分析出量[13]。当电导率值趋于稳定后,对脱盐水溶液分两个时间段进行取样,采用离子色谱仪对两个阶段的各离子浓度进行测量对比,如果离子色谱法中测试两个阶段离子浓度变化微小,可以确定脱盐达到平衡。为了确定电导率与离子色谱测试数据趋于稳定,脱盐达到平衡时,脱盐是否成功,保持样品与超纯水的体积不变,对样品进行换水,换水后继续分阶段进行电导率与离子色谱仪测试,并与空白样品进行对比,确定脱盐是否成功。
实验中设置空白(纯水)样品2组,1组进行密封,隔绝空气,1组不做处理。试验中发现不做密封处理的空白样品的电导率升高迅速,故实验中对烧杯口进行密封,防止外界对超纯水的影响以及水挥发而产生的溶液浓度的变化。
1.2.4不同体积比的脱盐 为增加脱盐实验的准确性,使脱盐后的离子浓度等数据具有可比性,实验中必须采用固定陶瓷样品与纯水溶剂的体积比(以下简称体积比)进行脱盐实验。脱盐实验前先选取陶瓷片样品与脱盐溶剂(超纯水)的多个体积比进行摸索实验,最终选定1∶100作为本次脱盐试验的体积比。通过对换水后各时段溶液进行离子色谱分析,发现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与空白水样接近,即该批样品在样品与水溶液1∶100的体积比下进行脱盐,当脱盐达到平衡时,样品脱盐成功。
1.2.5脱盐方法与参数对比试验 选取“南澳Ⅰ号”出水景德镇窑系瓷片、漳州窑系瓷片、陶片为实验对象,分别选取常温(20±5)℃、加热(40 ℃、55 ℃、70 ℃)、超声波(16 kHz、28 kHz、40 kHz)与加热-超声波(40 ℃-16 kHz、40 ℃-40 kHz、70 ℃-16 kHz、70 ℃-40 kHz)4种脱盐方法11组技术参数,对“南澳Ⅰ号”出水3种窑系陶瓷器在相同体积比下进行脱盐实验,每种窑系的文物选取2个样品进行平行实验,通过记录其电导率随时间的变化,来比较4种方法在不同的参数下的脱盐速率。具体分配如表3。
表3 实验样品分组表
2 结果与讨论
2.1 常温脱盐
常温浸泡脱盐选取样品电导率随时间变化情况见图1。
6个样品的电导率于360 h后全部趋于稳定时,取一组脱盐水溶液(J-10-1、J-11-1、T-10-1、T-11-1、Z-10-1、Z-11-1),384 h时取另一组水溶液(J-10-2、J-11-2、T-10-2、T-11-2、Z-10-2、Z-11-2),采用离子色谱仪,对2组12个水溶液中的阴离子进行分析测试,各离子浓度见表4。离子分析测试结果显示,两组溶液的各阴离子变化微小,表明电导率数值趋于稳定,脱盐达到了平衡时,各种离子浓度不再增加。
图1 常温浸泡法脱盐电导率随时间变化图
表4 常温脱盐法脱盐溶液360 h与384 h离子色谱测试数据
脱盐408 h后,对脱盐样品进行了换水,保持体积比不变,换水后定时进行电导率测试,通过96 h的观察发现,电导率数据一直趋于稳定,且与空白1变化相当,见表5。可以断定该组样品在体积比(1∶100)下脱盐,当电导率数值趋于稳定时,脱盐成功。
表5 常温浸泡法脱盐换水后电导率随时间变化表
空白1是密封后的空白样品,空白2是未密封的空白样品。空白2样品,随时间的变化,电导率明显增加,应与超纯水跟空气中的部分气体发生溶解和化学反应有关。为减少误差,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在脱盐实验中均对脱盐容器进行了密封处理。
实验显示:常温脱盐实验总共耗时408 h,其中J-11与J-10样品24 h后,电导率值趋于稳定,T-10样品336 h后电导率值趋于稳定,T-11样品33 h后电导率值趋于稳定,Z-10样品5 h后电导率趋于稳定,Z-11样品153 h后电导率值趋于稳定。电导率数据显示J-10、J-11、Z-10样品盐分含量较少,T-11盐分居中,Z-11与T-10盐分含量较大。孔隙率测量实验数据显示,Z-11与T-10的孔隙率也是远远大于J-11、J-10与Z-10样品。
常温脱盐实验表明:1)通过离子色谱法对溶液中各种阴离子浓度的分析对比,可以肯定当电导率数据趋于稳定时,陶瓷样品的脱盐达到平衡。2)在体积比(1∶100)下进行脱盐实验,当电导率数据趋于平衡时,陶瓷器样品已脱盐成功。3)对于孔隙率较低(孔隙率低于1%)的瓷器,如果表面附着物与沉积物清理干净,常温浸泡法可以24 h脱盐成功;孔隙率为1%~5%的陶瓷器,约需24~150 h可以脱盐成功;对于孔隙率较大的(大于5%)的陶瓷器,常温浸泡法约需150~336 h脱盐完成。4)脱盐实验达到平衡时溶液电导率、离子浓度与样品的孔隙率相对成正比。
2.2 加热脱盐
加热脱盐选取恒温40 ℃、55 ℃、70 ℃三个温度参数进行脱盐实验,脱盐完成总共耗时分别为25、17、13 h。电导率随时间变化情况见图2~4。
原理、实验操作与常温脱盐实验相同,当恒温40 ℃脱盐实验进行到23 h,取一组脱盐溶液(J-12-1、J-13-1、T-12-1、T-13-1、Z-12-1、Z-13-1),25 h取一组溶液(J-12-2、J-13-2、T-12-2、T-13-2、Z-12-2、Z-13-2)采用离子色谱仪对两组溶液中的阴离子进行分析对比。测试结果显示,两组溶液各阴离子变化微小,再次证明当电导率数值趋于稳定时脱盐达到了平衡。
图2 恒温40 ℃脱盐电导率随时间变化图
图3 恒温55 ℃脱盐电导率随时间变化图
图4 恒温70 ℃脱盐电导率随时间变化图
加热脱盐达到平衡后,进行换水,保持体积比不变,换水后定时进行电导率测试,电导率数据一直趋于稳定,且数值与空白1变化相当,可再次确定样品在体积比(1∶100)下电导率趋于稳定时,脱盐成功。
实验显示:在加热脱盐法中,孔隙率低于1%的样品,3个温度参数下均2 h左右达到脱盐平衡,3种温度参数脱盐速率难分伯仲。孔隙率约10%的样品,恒温40 ℃的样品T-12、Z-13分别耗时17 h、15 h脱盐成功;恒温55 ℃样品T-15、Z-15分别耗时16 h、13 h脱盐成功;恒温70 ℃样品T-16、T-17、Z-17均耗时9 h完成脱盐。分析几个孔隙率较大的样品脱盐数据,3个温度参数下,随着温度的升高,脱盐耗时有所降低,但是幅度不大。
加热脱盐实验结果表明:1)加热脱盐法与常温浸泡法相比,大幅提升了陶瓷文物脱盐的速率。2)随着温度的增加,脱盐速率有所增加,但速率增加幅度不大。
2.3 超声波脱盐
超声波脱盐选用常温16 kHz、28 kHz、40 kHz三个频率参数进行脱盐实验,脱盐完成总共耗时分别为15、19、17 h。
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同上,定时测量电导率,当脱盐达到平衡时,取两组溶液进行离子色谱检测阴离子浓度等。
为克服以上这些问题,首先通过降噪、归一化和测次对其进行数据预处理,为后续的因子抽取提供可信的样本基础;其次,通过综合最大化因子的方差及变形效应量和因子的相关性,而不是单纯的因子主成分分析,使得因子的抽取更为合理;最后,使用基于互信息而非协方差的相关性检验,避免了仅能衡量线性相关的局限性,进一步提高因子抽取的精度,为后续大坝安全监测的成因分析和回归预测,提供了更为全面和精密的基础,详细技术方案流程如下:
实验显示:孔隙率低于1%的样品,3种频率参数可以1~11 h完成脱盐;孔隙率为1%~5%的样品,约需11~15 h;对于孔隙率大于5%的样品,约需11~17 h完成脱盐。
实验中发现,脱盐后的漳州窑系与陶器样品的溶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浑浊,静置溶液后发现容器底部有粉末与颗粒状沉淀,应为样片表面釉层或胎体脱落。
超声波脱盐实验结果表明:1)超声波脱盐法与常温浸泡脱盐法相比,大幅度提高了陶瓷文物脱盐的速率,但随着超声波频率的增加,脱盐速率未出现明显的增加。2)超声波脱盐法存在对孔隙率较高、胎质较差的“南澳Ⅰ号”出水漳州窑系瓷器与“南澳Ⅰ号”出水陶器造成不同程度损伤的风险。
2.4 加热-超声波法
加热-超声波法选取40 ℃-16 kHz、40 ℃-40 kHz、70 ℃-16 kHz、70 ℃-40 kHz超声波脱盐,分别耗时18、9、12、6 h。
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同上,定时测量电导率与离子色谱检测阴离子浓度。
实验显示:孔隙率小于1%的瓷器,4种频率参数可以1~2 h脱盐成功;孔隙率为1%~5%的陶瓷器,约需2~6 h可以脱盐成功;孔隙率大于5%的陶瓷器,约需5~16 h脱盐完成。
同超声波脱盐试验一样,脱盐后的漳州窑系与陶器样品的溶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浑浊,静置溶液后发现容器底部有粉末与颗粒状沉淀。在加热40 ℃-16 kHz超声波脱盐实验中,样品T-19裂为两块。
2.5 脱盐方法对文物的影响评估
脱盐实验时,部分样品的溶液呈现浑浊状。脱盐实验结束,静置脱盐溶液,其中12个样品容器底部有明显的沉淀物质。通过脱盐前样品照片对比发现,表面釉层明显减少。且在恒温40 ℃-16 kHz超声波脱盐实验中,样品T-19裂为两块(图5)。
受影响的样品陶器8个,漳州窑系瓷器4个,脱盐方法为超声波脱盐法与加热-超声波脱盐法两种。可以肯定,超声波脱盐法与加热-超声波脱盐法存在对“南澳Ⅰ号”出水漳州窑系瓷器与“南澳Ⅰ号”出水陶器造成损伤的风险,建议漳州窑系的瓷器与出水陶器不可采用超声波脱盐法或加热-超声波脱盐法。
图5 样品T-19恒温40 ℃-16 kHz超声波脱盐前后对比图
2.6 脱盐方法与能耗
物质的比热容各不相同。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通过比热容可以计算出理论上加热到55 ℃、70 ℃所耗电量分别是40 ℃的2倍、3倍。实际操作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能耗的损失会增加,所耗电量更大。
超声波法的能耗比较复杂,涉及到超声波清洗机的大小、频率、能效等,但3个频率之间的能耗对比是相对一定,超声波28 Hz、40 Hz分别是超声波16 Hz的1.75、2.5倍。
随着温度与超声波频率的增大,能耗成倍增加,但脱盐速率的提升幅度不大,故建议实际应用时加热脱盐法选择恒温40 ℃浸泡脱盐,能承受超声波法脱盐的景德镇窑系瓷器可以选择16 Hz超声波进行脱盐操作。
3 结 论
1) “南澳Ⅰ号”出水3种窑系陶瓷器样品,在陶瓷器样品与超纯水1∶100的体积比下脱盐,当脱盐溶液中的电导率值趋于稳定时,脱盐成功。
2) 几种脱盐方法中,加热-超声波脱盐法脱盐速率最快,加热脱盐法与超声波脱盐法次之,3种方法的脱盐速率都远大于常温静水浸泡法。加热-超声波脱盐法与加热脱盐法两种方法随着温度参数的继续升高,脱盐速率有所增加,但是增加幅度不大;加热-超声波脱盐法与超声波脱盐法随着参数超声频率的增加,脱盐速率无明显提升。
3) 考虑到脱盐方法对文物的影响与能耗,孔隙率较低、胎质较好的“南澳Ⅰ号”出水景德镇窑系瓷器选用加热40 ℃浸泡、超声波16 kHz或加热40 ℃-16 kHz超声波3种方法均可快速轻松脱盐;对于孔隙率较高、胎质较差的“南澳Ⅰ号”出水漳州窑系瓷器与“南澳Ⅰ号”出水陶器建议选用加热40 ℃的方法脱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