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贴近式设计
2020-04-05张璟
张璟
[摘要]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品德与社会在教育教学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不仅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认知产生积极影响,提升品德修养,还能让学生迅速融入社会,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育人价值,教师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掌握学情、教情,对教学实践展开贴近式设计。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贴近式设计;情境;插图;故事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6-0056-02
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就为贴近式教学设计提供了可能。贴近式设计是指在对教学内容、形式进行设计和规划时,必须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贴近学生的认知,贴近学生的学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建立更真实、更深刻的认知。
一、创设趣味情境,贴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进入某种特定的环境,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心理也会产生微妙的变化,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可见,情境对人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如何抓住人心理发展的特点科学设计教学,是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呈现出广泛性特点,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创设趣味情境。传统教学也注重情境创设,然而传统教学创设情境的形式过于单一,教师不是采用复习旧知的形式创设情境,就是采用小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导致学生兴趣不高。新课标以人为本、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情境创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创设品德与社会教学情境,要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探索多元化、趣味化的情境创设方法。
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自画像》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拿起画笔,画一只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学生参与热情极高,积极绘画。教师将学生的作品投放出来,表扬学生能够抓住动物的特征,画得非常好。接着,教师展示任务:“在你的眼中,你是什么样子的?你能否给自己画一幅自画像?”这个任务一出来,学生都眉头紧锁。生活中,学生只注意观察别人,很少观察自己。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学生在班级中活动的照片,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借助这样的教学引导方式,学生兴趣被激发,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探索插图主题,贴近学生认知
作为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插图是对文本的有效补充。缺少插图的文本是有缺憾的,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编者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编写教材时将插图融入文本中。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每一章节都有插图,尤其是低年级教材,几乎全部用插图展现教学内容。将插图穿插在文本中,能够对教学内容起到揭示、补充、启迪的作用,它的价值是文字无法代替的。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认知程度不同,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综合考虑学生对教材的认知基础,而从文本插图这个视角着手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虽然学生的认知基础存在差异,但大部分学生对插图很感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细致全面的观察,总结学习主题,能够顺利推进教学活动。
如教学《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时,教师没有直接讲述文本知识,而是让学生认真观察文本插图:“请大家用简单的几个字对图画内容进行概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得到培养,使学生对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这一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从教材着手,这无疑是教学智慧的体现。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关键信息,知识记得更加牢固,也更符合思维认知实际,教学效果也更值得期待。
插图的内涵是丰富的,学生在观看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很难进行深入探究。教师可充分发挥导向作用,适时给予指导点拨,让学生在思索中探寻主题,挖掘插图价值。
三、剖析故事内涵,贴近学生学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这是新课程对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生学力存在个体差异,学习基础不同,如何进行课程教学,快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教材中除了插图,还有一些小故事,这些故事不是随便选录的,而是精挑細选出来的,它们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刻的哲理和内涵。如果学生能够透过故事表面的信息,挖掘出故事背后蕴含的哲理,这样的教学设计定然是高效的。
如教学《我们的合作》时,教师展示两个小故事:一个故事是一群人组团到森林旅行,在旅行的过程中,他们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他们团结合作,众志成城,终于战胜各种困难,平安归来;另一个故事则相反,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队员们都各自为营,不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能团结一致,最终被困在森林中,只能等待别人救援。教师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然后将阅读收获写出来。这两个小故事带给学生很多启示,学生积极讨论,挖掘故事背后蕴含的哲理。这里,教师巧妙借助故事,将复杂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形象化、直观化,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故事阅读、对比、剖析中逐渐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四、强化知识运用,贴近学生生活
实践性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彰显品德与社会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开展实践训练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实践训练的形式丰富多样,教师要从多种角度出发,展开科学有效的设计,尤其要接轨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内化所学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获得的学习认知是深刻的、立体的。学生的社会生活比较单一,交际范围比较狭窄。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要进行全面考量,选择其中一两个知识点为切入点,设计训练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更直观、更真切的体验。
如教学《面对欺负和威胁》时,教师让学生开展演绎活动,模拟一个场景:“教室内,一名老师正在上课,学生赵某拿着刀,气势汹汹地冲进教室,将刀架在同学王某的脖子上,扬言要杀掉王某。老师与该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得知王某经常辱骂赵某,甚至拳打脚踢,还经常向他索要钱财,久而久之,赵某产生心理问题。这一次,他豁出去了,要与王某同归于尽。”在这样的演绎活动中,学生对故事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然后教师选出十名学生,每名学生代表一个小组,从不同角度出发,对这个故事进行剖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故事中存在的问题,课堂学习氛围浓郁。
品德与社会课程对规范学生行为、提升学生道德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实践训练必不可少。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内化理论知识,对社会生活的认知才能更加鲜活、灵动。因此,教师要布设多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乐趣,从而达到“从学习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目的。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践行新课改精神,进行贴近式设计。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兴趣、认知、学力、生活等方面展开探索。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是关键,而创设趣味情境就是不错的选择。小学生的认知程度较低,文本插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设置的,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点,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插图的主题。同时,学生学力基础存在个体差异,要想使他们的思想品质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教师必须对故事内涵进行剖析。另外,生活化实践能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促使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形成个性化认知,因此教师也要加以重视。
(特约编辑 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