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 诊断肝血管瘤及肝脏肿瘤的临床有效性
2020-04-05苏小燕
万 磊,苏小燕
(1 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2 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肝脏占位性疾病属于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肿瘤疾病,其通常是指在正常肝脏B 超的均匀回声或CT 的均匀密度上,肝实质内出现的异常回声区或密度区[1]。临床中主要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其中最常见的肿瘤疾病为原发性肝癌、肝脏转移瘤以及肝血管瘤;由于肿瘤疾病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出现病变,威胁到生命安全,因此,对其进行尽早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肿瘤疾病的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2]。本文将通过对肝血管瘤及肝脏肿瘤疾病临床中采用多排螺旋CT 诊断的效果进行深刻的研究分析,现将主要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研究资料为选取90 例本院在2017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患者,将所有患者根据临床实际病情随机分为A 组(原发性肝癌)、B 组(肝脏转移瘤)、C 组(肝血管瘤),每组患者30 例;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56 例,女性患者34 例;患者最小年龄为45 岁,患者最大年龄为58 岁;平均年龄(50.5±1.5)岁;三组患者的分组情况均经本院相关伦理委员会批准且基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1)患有精神类疾病以及具有语言障碍,无法进行正常沟通的患者;(2)病史资料不全且诊断依从性较差的患者;(3)处于妊娠期以及哺乳期的女性患者;(4)对于此次研究分析拒绝进行签字确认的患者;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采用灌注CT 诊断检查,采用多排螺旋CT(西门子Definition AS,128 层)进行全肝灌注,选择每秒钟5 毫升的速度打入总量为50 毫升的对比剂和同样的速度打入总量为20 毫升的生理盐水对患者的肝实施灌注扫描诊断检查;将其电压调整为120 千伏特,扫描层厚和间距均调整为5mm,对患者施以全角旋转检查,每隔5s 完成1 次全角扫描,需连续扫描13 次,将其总诊断时间控制在1 小时50 分钟。
1.3 疗效评价标准
针对三组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其中相关灌注指标主要包括肝动脉灌注,通过时间,肝血容量,肝血流及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
1.4 统计学分析
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20.0 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如果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 结果
C 组患者的肝动脉灌注、肝血流指标显著低于A、B 两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且B 组患者的肝血容量、毛细血管表明通透性指标显著低于A、C 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三组灌注参数相关指标大小结果(±s)
表1 对比三组灌注参数相关指标大小结果(±s)
组别 例数 肝动脉灌注(%)通过时间(s)肝血容量(ml/100g)肝血流(ml/100g*min-1)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A 组 30 0.75±0.04 4.76±0.74 32.55±15.02 410.01±99.10 39.88±19.47 B 组 30 0.55±0.13 8.48±3.80 13.21±4.00 192.35±89.05 30.15±10.56 C 组 30 0.32±0.14 16.29±5.65 26.40±12.45 150.04±78.89 32.32±17.45
3 讨论
相关医学研究资料表示[3],肝脏占位性病变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果不对患者的主要疾病类型进行尽早诊断和对症治疗,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同时也会降低患者的生存指数[4];但是,不同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无论是在临床治疗中还是在后期护理过程中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需要对患者的准确病情进行诊断分析。多排螺旋CT 属于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诊断方法,其可以有效诊断患者的准确病情以及病灶的详细状况,肝脏血管瘤疾病在CT 扫描中可以看到动脉期中病变边缘出现云絮状以及片状型的增强现象;另外,多排螺旋CT 还可以有效获取肝血管瘤及肝脏肿瘤疾病的相关灌注参数,为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参考,整体提高了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
综上所述,临床中针对肝血管瘤以及肝脏肿瘤疾病采用多排螺旋 CT 检查法进行诊断,可以有效区分患者病灶的周边区域和实质区,对于患者的临床病情诊断提供重要的指导意见,具有临床推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