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抗击疫情过程中学校体育部分发展问题的思考

2020-04-05阎守扶

体育教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体育课运动体育

文/阎守扶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胜利在望,从中涌现出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我国强大的国力和治理能力也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但不可避免地也暴露出一些我们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个体育人,我想从体育教育的角度做一些思考。

如果从单一的角度看,目前有关学校体育的政策以及相关规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修订、完善,已经相当成熟了,从学校的领导者到体育教师也都在发挥自身才智,锐意改革不断进取,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现状。但我们是否可以从更广泛、更多维的视角看,比如教育学的视角、社会学的视角,比如将青少年放在他们的全生命周期看,我想这会使我们在更多层面得到启发。比如,如何将健康概念里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价值观四个维度与体育促进健康相对应的四个方面的功效对接;如何不仅是从自然人的角度说体育、用体育,还要从社会人的角度设计课程、实施教学;如何使体育成为陪伴青少年一生的健康的良医和良药;如何做到我们的体育和体育课,既能让学生体验到竞技运动的文化,追求成功抗击失败的精髓,又有体育呵护自己健康人生,也能让他们学会科学健身、维护健康、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等,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所以,从认识策略来看,若是选择还原论的思维模式,我们会把体育、体育课,甚至一个教学环节划分得都非常细,而且越来越细,当然,这对于我们解决教学问题、训练问题等一定是好处多多的,如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人们能够记住的往往是你独特的地方;但从认识策略来说还有一种思维模式,那就是整体论,例如从系统的视角、控制论的模式等来思考,如在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就是我们学校和教师共同生产出的“产品”,学生既是我们的顾客,也是我们的“广告”,我们不仅要让这个产品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自我纠错能力,还要让他们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而体育的功效是独特的。体育课是数理化、文史和外语课无可替代的,因为体育课既有课程的所有属性,又有体育的全部内涵。但是我们用好了吗?

从生物学的视角,按照解剖学的角度会说人体的系统,如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如果是从生理学的视角,会说肌肉、心脏、血管,会说身体素质、动作技能形成等;如果是从生化的视角,不仅会说人体是由糖、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和水构成的,新陈代谢是生命的体征,还会讲三个能量供应系统、运动性疲劳与恢复以及体能的测量与评价等;如果是从训练学的角度说,人体的运动经历了素质训练、机体供能系统训练、体能训练、核心肌群训练、动力链训练、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和运动表现训练。上述这些对运动与人体间关系的认识是没有错误的,长久以来一直支撑着我们的体育课、课余训练和竞技比赛。

依据这种思路去设计课程、安排训练是不是唯一的选择?它的优势与劣势在哪里?事实上,一方面我们当然是可以沿着这些路径去研究、去实验、去创新、去发展的,但是如果我们从青少年身体健康的现状看,还是存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的。第一,从时间维度来看,一天24小时,睡眠需要8个小时,上课大约6个小时,按照一天一节体育课加课间操和下午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大约花费2个半小时多一些,剩余还有接近8个小时的时间,所以,运动能够给身体带来变化的持续性有多大。如果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下,人体由应激转化为适应,然后再稳步提高有多少,效果有多大,等等,非常明显地取决于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健康观与教育观。第二,如果按照目前体育课的思路,主要还是依据运动项目,通过发展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锻炼方法完成教学任务的,总结归纳出健身功效、学生获得自己喜爱运动项目的技能,然后以此维护健康、陪伴学习和保持生命力。虽然这种思路确有其时效性和多年来形成的共识,但如果换一个思路,用同样的“食材”可以做出不一样的“菜品”,形成新的“菜系”。

按照体适能的观点来看,可以分为健康体适能和肢体运动体适能两类。前者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与耐力、柔韧性和体重与体成分;后者分为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等。如果按照这种思路重新建构现有的教学模式,应该具有更加明显的“项群理论”特征、举一反三的价值。例如同样是篮球课,我们可以依据学生性别、年龄及发育敏感期等因素,选择健康体适能四项内容中的一项,然后再结合肢体运动体适能重构教学内容、选择教法,从而使学生在后续学习与生存中按照自己的需求,多样化地选择运动项目或是将一项运动玩出“花儿”来。

从终身教育的视角反思时下的学校体育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我们常常说家庭是人生的港湾,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学校是获取社会生存能力与基本知识的摇篮。因此如何用自然人加社会人双重观念审视学校体育,分析青少年健康问题、运动习惯等,是我们用好体育、让他们拥有好的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行自我管控情绪的重要保障。

目前,大多数的学生主要是从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获得健康观念、运动知识和锻炼方法的。从学校来讲,是遵照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政策,按照自己的办学理念、规章制度、教学方案和场地条件开展教学管理与运营的;从教师来说,不仅有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教案和教学的实施过程,还有教学研究、运动训练和社会服务任务。学生介于二者之间。学生通过学校设置的“模式”,教师按照学校的“规则”,“按部就班”有序地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产品”,但是能否经得起社会的检验更为关键。因此也就有了授之以鱼或渔的问题了。

图1 设计教学课程内容、训练方案时可以参考的思维框架图

历史学家勃留达克曾说过,一个人的智慧不是一个器皿,有待于我们去填满,而是一块可以燃烧的东西,有待于我们去点燃。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能给学生的只是少数清楚的、准确的、有系统的基础知识,但一定是最重要的。说得形象点儿,给学生的应该是一把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是一个指南针,使其在长途旅程中不迷失方向;或者是一把尺子,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衡量它的界限,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而我们现在的体育课、体育教材和教学大纲,如果单独看的话,无论是从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看,还是从教学规律与教法的视角看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从学生视角来看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学生使用运动这把钥匙的意识和能力是有限的。例如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居家锻炼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从“案例”的角度看,一是对所认识事物核心概念理解得正确与否,是最终形成判断结论的必要条件;二是对所认识事物基本结构和功能的了解程度与获得的可持续性成正比;三是从认识到实践所经历的过程、应当遵循的规则要清楚,并且无论案例大小,均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故事”。按照系统的观点,结构决定功能,功能体现结构。图1是“故事”的通用框架结构,可依据需求和环境条件反复使用。由FITT原则、锻炼原则和健康体适能与肢体运动体适能形成的运动干预的排列组合形式为“框架”的主线。教师可以以图上方的指导思想,下方的运动项目、运动处方、标准、学校的教学大纲、课程要求,确定教学思路、安排教学内容、测量评价教学效果、调整或完善教学进程。

疫情终将会过去,人们的生活、学习终将会回归常态。回顾这段时间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从运动人体科学的角度看,正确的健康观、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的体育锻炼习惯,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剂健康的良药。

尽管我们国家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创新和研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学者、管理者和一线的教师在认识层面、在具体的实施层面都在探索,都在寻求最佳发展模式和课的样态,但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以下几点,一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更加便利,久坐不动的时间越来越长了;二是身体运动的含义,也从单纯的体育或竞技运动扩展到我们生活空间的每一个部分、时间的每一个节点;三是人们从过去只关注运动的生物学属性到开始更多地关注其社会学属性,同时人们也更多地意识到运动是从影响人体的器官功能进而又影响到人的心理、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的价值观的。因此,运动才是硬道理,在运动中强壮体魄、完善人格是体育的重要目的,不容有些许忽视。

猜你喜欢

体育课运动体育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体育课上的“意外”
不正经运动范
讨厌的理由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