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禁城报警神器“石别拉”

2020-04-04潘春华

生命与灾害 2020年1期
关键词:栏板太和殿吹响

潘春华

紫禁城于明成祖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开始建设,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紫禁城是朝廷举行大典、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皇帝后妃们居住的地方,曾有24位皇帝在此住过,被称为“皇家宫殿”“三尺禁地”。除了太监、宫女和王公大臣以外,其他人一般是不能进入紫禁城的。而且王公大臣只限于乾清门之前的范围,后宫也是不能随便进入的。紫禁城安全保障极其重要,尤其当有外敌入侵、战事警报或发生火灾等重大灾害时,更需要及时发出报警信号,以便釆取相应措施,确保皇宫安全无虞。

在明朝,紫禁城警报信号有多种。比如白塔信炮报警,信炮修建在紫禁城西北侧的白塔山上,与紫禁城近在咫尺,只要接到紫禁城内出现危险的放炮令牌,炮手便会立即冲着天空开炮。驻扎在京城的卫士们听到炮声后,就会迅速结集,及时抵御入侵的敌人,或对紫禁城内灭火消防进行增援。又如,紫禁城有腰牌与合符,上面刻有允许进入紫禁城的人员的身份信息。紫禁城的午门、玄武门、东华门、西华门的守护人员,会及时检查出入紫禁城人员身上携带的上述身份信息,不符合者一律缉拿处理。

清朝,紫禁城除了延续明朝所采取的白塔信炮报警、腰牌与合符等常规的“安保手段”外,还釆用一种特殊的警报装置——石别拉,以此构成和完善紫禁城内细密的警报网络系统。

别拉,满语音译,即哨子的意思。所以,石别拉,亦称“石海哨”。这种石别拉,所使用的材料比较简单,实际上是利用故宫常见的栏板的望柱头改造而成。望柱也称“栏杆柱”,是中国古代建筑台基外围边缘和桥梁两侧栏板与栏板之间相连的立柱,略高于栏板。紫禁城内的栏板及望柱头一般为汉白玉石材制作,洁白如玉的色彩与古建筑红墙黄瓦形成强烈的对比,分外耀眼。望柱分为柱身和柱头两部分。柱身多为方柱形,望柱头则造型别致,款式多样,有云龙、云凤、狮子、石榴、火焰、莲花瓣、方型蕉叶等式样,有着很强的等级观念。惟独有的莲花瓣形状的望柱头,被雕琢成“石别拉”,且刀法浑圆遒劲。望柱头上面雕有二十四道纹路,象征二十四节气,因此又成为“二十四气望柱头”。通常的莲瓣望柱头,本质上就是一块瓷实的石头,不过要加工成用于警报的石别拉时,就要着意雕琢。把莲瓣望柱头的仰莲凿空,里边放置多枚石珠,下面有石孔便于气道相通。望柱头顶端留有缺口儿,如同一个空心葫芦,使之成为宫廷报警神器,堪称一绝。

据史料记载,顺治帝曾命侍卫府在紫禁城外朝、内廷各门安装了不少“石别拉”,分内、外、前、后“四围” 重要等级进行安装。乾清宫、坤宁宫、宁寿宫、慈宁宫为内围;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称外围;乾清门、景运门、隆宗门称前围;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协和门、熙和门称后围。据说,协和门、熙和门的“石别拉”,曾经是康熙帝插鞭之处。

每当遇到外敌入侵、战事警报、火灾等险情需要报警时,值岗的内廷卫士或侍卫太监便将三寸长的“小铜角”(一种牛犄角状的小铜喇叭)插入石别拉的石孔内使劲地吹响,喇叭发出的声音穿入仰莲内,使石珠互相碰撞和石孔引发震荡,并通过石别拉放大,起到了扩音的作用,发出“呜、呜”的类似号角般的警报声,以示有警。设置在不同区域的“石别拉”也随之吹响,即刻将报警的声音次第传至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景运门等重要区域。这些区域的“石别拉”就先后被吹响,浑厚嘹亮的声音飞快传遍整个紫禁城。

由于“石别拉”发出的这种声音比较特殊,内廷卫士、侍卫太监们又是经过特别训练的,一听就知道有情况,或马上采取行动,或迅速进入备战状态。在清代,只有亲军或护军的旗人,以及内廷卫士、侍卫太监们知道这种警报器的吹法。

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腊月初三,紫禁城太和殿发生重大火灾。《康熙起居注》记载:“丑时,火自西御膳房起,延烧后右门、中右门、西斜廊,寅时至正殿,复及东斜廊、中左门,至巳时火熄。”这次火灾是御膳房6名烧火的太监用火不慎所致,刑部将情况上奏,康熙帝阅后批道:“此等人在禁地不小心谨慎,致此火变,虽已遇赦(指当年京东大地震后,大赦天下不杀),不容宽免,仍依议治罪。”结果,将6名太监处以绞刑。据悉,此次火灾发起时,侍卫太监曾吹响“石别拉”,宫内卫士、太监及“防火步军”闻声皆携带唧筒、机桶、木桶、火叉等灭火工具纷纷赶来,用殿前鎏金大铜缸内储水及金水河水救火。但因太和殿为木质结构建筑,加之杯水车薪,太和殿终未逃脱灾难。对此,康熙非常震惊,亲下罪己诏。此后,康熙帝下旨对太和殿重修并进行防火改造,10多年后才重新建起金碧辉煌的太和殿。

清嘉庆年间,发生天理教入侵紫禁城事件时,石别拉就派上过用场。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九月十五日,正当嘉庆皇帝颙琰在热河秋狝之际,天理教趁京城兵力空虚,防卫松懈,安排两路教徒100余人,在内线太监的引导下闯入宫中,分别从东华门、西华门攻打紫禁城。此时,守卫在协和门区域的士兵立即吹响了“石别拉”,紫禁城立刻启动报警。此后,宫里的火器营兵近千人赶来,与教徒们展开了激战,并成功把天理教人马剿灭。

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精华,从建筑学角度看,紫禁城里的“石别拉” 具有鲜明特色。它巧妙地利用了紫禁城各个庭院内的栏板望柱头作为警报装置,兼有欣赏和实用的双重功能。一方面,这些望柱头形状和纹饰未受到改变,在紫禁城内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莲花瓣形的望柱头开孔,使之成为警报器,这些莲花瓣形的望柱头既利于识别,又起到实用性功能。它的应用,可以说是紫禁城建筑艺术与建筑智慧结合的一个典范,从中可以看到古代建筑技术的精湛和古代匠人们的智慧。

时过境迁,他处的“石别拉” 难以得见,协和门、熙和门却旧物依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人们能够通过史料文献的考证了解它的工作原理,但如今已没有人能够把它吹响了。

猜你喜欢

栏板太和殿吹响
基于日照辐射的施工期间混凝土外栏板温度作用效应分析与施工质量控制
柞蚕丝产业联盟吹响集结号
吹响小铜哨
紫禁城在1918
新区300m2烧结厂台车栏板改造
普通碰撞事故为何造成重大伤亡事故调查揭开真相
共有产权房吹响集结号
在太和殿听一种鸟鸣
北京故宫太和殿导游词
太和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