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
2020-04-03叶丽梅
叶丽梅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加大在教学改革上的资金投入与政策保障,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初中与高中接壤,对于学生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初中语文作为所有课程中的关键学科,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表达能力,尤其是语文课程中古诗词模块一直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传统语文古诗词教学理论化、教条化现象突出,重视古诗词的理解与背诵,忽视学习过程中诵读诗文的重要性,因此初中语文古诗词朗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需要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诵读教学
古诗词诵读模块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性模块,学生通过对古诗词内容的诵读、理解以及记忆,可以有效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古诗词蕴含大量人文知识、社会现象,作者主观的情感脉络,包含深刻的哲理。但是传统语文古诗词教学流于形式,只重视诗文的背诵,对学习过程中的诵读环节有所简略,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习古诗词时诵读诗文的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以及吸收诗词的深刻内涵。
一、诵读教学前帮助学生了解诗词背景
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必须认识到每一篇古诗词的完成都有其特有的写作背景,无论是什么主题的古诗词:山水田园诗、咏物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赠友送别诗、以及即景感伤诗,往往都融合了作者特定的情感,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时代的政治结构以及社会文化。因此,教师对学生开展古诗词诵读教学,可以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写作时赋予作品的深厚感情,让学生从诗词的背景入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盛唐时期,描述冬末春初时分,作者停泊于北固山下,被眼前北固山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的壮美之景深深折服,但是诗词结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句,让人们读出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意,眼前是开阔壮美之景,心中却不禁思念起远方的家乡。学生通过诵读教学,教师介绍王湾的生平经历,王湾写作《次北固山下》一作时正处在“东行”到江南的路途之中,因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发,写作以表思念之意。如果学生在阅读前不了解这一写作背景,那么在理解诗词时难免会产生疑惑,所以教师在展开诵读教学之前,必须引导学生提前了解诗词背景,提前对诗词作者有一定的认知,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后续诵读的效果,加强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古诗词诵读教学的质量也能得到提升。
二、诵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声情并茂诵读
教师在课堂一定要预留充足的诵读时间,让学生有机会体验诵读,感受诵读带来的魅力。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观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读”的重要性更加明显,古诗词往往包含意蕴丰富的哲理,本身古诗词也讲究在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調和谐优美,即“押韵”。因而学生用抑扬顿挫、铿锵和谐的语速语调,能更好地展现诗词的语言特点。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才能设身处地的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感。因而古诗词诵读教学最关键在于“读”,但是由于初中生年龄特性以及性格特征的影响,许多学生不愿意在课堂大声阅读,诵读时不将感情融入诗词,这样会对诵读的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带领学生反复诵读、用心诵读、带着自己的情感去诵读诗词,这样才有助于感受古诗词深刻独特的韵味。如在诵读杜甫的《春望》时,全诗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衰败之景,后四句写“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思乡思家之情。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要区分两种情感,一是对长安城衰败萧条景象的痛心,二是对自己流落被俘与家人分隔的伤感怀念,这两种感情是全然不一样的,学生在诵读是也应该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现出情感上的起伏波动,在诵读中感悟作者杜甫的浓浓情思,加深对古诗词的认知与理解,让学生实现与作者“共情”的目标。
除此以外,为使得学生的情感更好地融入诗词,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施,制作声色俱备的精美课件。在课堂开展古诗词教学时,利用图片、音频以及视频,为课堂教学创设趣味化、真实化的教学情境。如在学习陶渊明的《饮酒》一诗时,教师要确定好全诗的基调,陶渊明在隐居生活时感受到乐趣,诗人一日劳作结束后,携半壶美酒,独自坐在自己的院中,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感受自然的清新与美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深刻展现陶渊明对田园自然生活的赞美与喜爱。全诗处于一种愉悦、轻松的情感基调,平淡的生活体验没有杂糅复杂的情感,所以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加入轻松、符合诗词基调的优美配乐,学生在旋律声中诵读诗词,声音与声音的碰撞之中,孕育出独特的美感。诗词与乐曲,一直以来就是良好的姐妹艺术,学生在诵读诗句的同时,还可以在音乐声中感受到独特的音律美与节奏美,课堂也处于一种自然、清新的教学氛围之中,学生仿佛感受到陶渊明悠然自得的午后时光,激发学生对古诗词深入的思考与理解,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诵读教学对学生而言有积极的影响。
三、诵读教学后提醒学生回顾诗词内容
诵读教学的成效还与学生完成诵读之后的思考反思紧密联系,当学生在课堂上诵读诗词以后,诗词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初步的印象,结合学生对诗词背景的认知与理解,学生已经可以简要复述与诗词相关的内容。但是要想学生真正理解诗词,理解作者写作的情感,完全依赖于课堂的诵读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上的诵读在学生脑海中形成阶段性的深刻印象,但是随着本节课的结束,学生再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一天的时间过去,已经记忆的知识点逐渐被大脑淡化,没有真正地吸收、掌握古诗词的知识。因此,教师必须注意提醒学生课后注重回顾,将课堂所讲的内容进行整合与归纳,促进知识在头脑中的内化,真正掌握与吸收知识,从而增强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效用。
古诗词诵读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开展具有深刻的意蕴。教师必须认识到诵读教学对学生吸收、理解以及掌握诗词的重要性,将诵读教学的三阶段逐一落实,诵读前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生平;诵读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用心诵读;诵读后还要提醒学生不要忘记对诗词的思考与再吸收,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内化。只有不断思考并总结经验,师生共同加强对诵读教学的关注,才是在初中语文课堂有效开展古诗词诵读教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戴丽娟.初中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分析[J ].新课程,2017,(07):60.
[2 ]成飞军.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探究[J ].考试周刊,2017,(01):26.
[3 ]杨超平.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的“诵读”教学[J ].好家长,2017,(3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