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刺多捻法结合耳穴揿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2020-04-03徐永亦冯鑫鑫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面瘫急性期耳穴

徐永亦 陈 雷 冯鑫鑫

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多是由感受风寒之邪或病毒感染后发病[1]。一般起病较急,主要表现在患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嘴角歪斜,部分患者发病前或发病初起有耳后乳突部疼痛不适等症状[2]。笔者采用浅刺多捻法结合耳穴揿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较佳,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 年3 月—2019 年3 月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8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中所述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3]。中医诊断标准:患侧闭目不全,皱额、蹙眉不能或不全;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或张口时被牵向健侧,不能鼓腮、喝水时口角流水;可有舌前2/3 味觉障碍,听觉过敏[4]。

1.3 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中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在18~70 岁;(3)发病在7 天以内;(4)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1)脑血管病引起的中枢性面瘫患者;(2)排除颅内炎症、肿瘤、血管病变、外伤等多种原因病变累及面神经所致的继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3)有严重出血倾向性疾病患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4)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等原发疾病或在妊娠及哺乳期间妇女等其他情况。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发病第3 天开始口服强的松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60705),每天晨间1 次30mg 顿服,连续5 天,然后20mg 顿服连续5 天,然后10mg 顿服连续5 天。共计服药15天。(1)治疗组:急性期(7 天)内,在口服药物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浅刺多捻法结合耳穴揿针治疗,每天1 次;急性期后,隔天治疗1 次,10 次为1 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浅刺多捻法操作:面部取穴:地仓、颊车、太阳、颧骨、四白、攒竹、翳风(均患侧)、并配双侧合谷穴;加减配穴:风寒型加风池,风热型曲池;闭眼困难加鱼腰、丝竹空;鼻唇沟平坦加迎香;人中沟歪加水沟;颏唇沟歪加承浆;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等;针具及手法:选用32 号1.5 寸不锈钢毫针,采用单手快速进针,进针手法为轻刺、浅刺,面部每穴进针深度1mm,得气后,捻转200 次,频率200 次/min,幅度<180°,不留针。合谷、曲池直刺,深度为25mm,风池采用向鼻尖斜刺,深度为20mm,进针得气后均用平补平泻法操作,留针30min。揿针操作:耳部取穴:双侧面颊,经常规消毒后埋掀针治疗,每穴1 支,每天揿针按压3~4 次,每次按压1min,以患者耐受胀麻感为度,留针24h 后取出。(2)对照组:急性期(7 天)内,口服药物为主,不予针刺治疗,急性期后隔天针刺治疗1 次,毫针刺法,取穴(除耳穴外)同治疗组,10 次为1 个疗程,1 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2.2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评分应用House-Brackmann 分级量化转换表[5]。改良Portmann 评分:按照改良Portmann 临床简易评分法(RPA)[5]。观察患者患侧的皱眉、闭眼、动鼻翼、微笑、鼓腮和吹哨六种自主运动,与健侧进行比较,基本相同为3 分,运动减弱为2分,稍有运动为1 分,不能自主运动为0 分,另加安静时印象分2 分,上述各项计算积分。

2.3 疗效评价 疗程结束后应用面神经分级量表Ⅰ-Ⅵ级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的评定。评分Ⅰ级为治愈:完全恢复正常;评分Ⅱ级为显效:轻度功能障碍,口、眼、额部轻度无力,无联带运动、无痉挛或面肌痉挛,静止时两侧及肌张力对称,运动时额部中度至较好,眼部用最小力量可闭眼,嘴角轻度不对称;评分Ⅲ级为有效:中度功能障碍,两侧明显不同,不严重的联动运动、挛缩或一侧面肌抽搐,静止时面部两侧及肌张力对称,运动时额部轻度至中度运动,眼部用力可闭眼,嘴角用最大力量轻度不对称;评分Ⅳ-Ⅵ级为无效:上述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2.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t 检验;有效率等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χ2检验;等级结果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治疗组男29 例,女11 例;年龄(48.35±7.82)岁;病程(1.35±0.62)天。对照组男26 例,女14 例;年龄(47.48±8.10)岁;病程(1.29±0.58)天。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2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House-Brackmann 分级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House-Brackmann 分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ouse-Brackmann 分级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分值提高明显(P<0.05)。见表1。

3.3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Portmann 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Portmann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ortmann 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见表2。

表1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House-Brackmann 分级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House-Brackmann 分级评分比较(分,)

注:对照组予常规毫针刺法;治疗组予浅刺多捻法加耳穴揿针法;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表2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Portmann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Portmann 评分比较(分,)

注:治疗组予浅刺多捻法结合耳穴揿针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毫针治疗;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4 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40 例中,治愈24 例,显效10 例,有效3 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40 例中治愈10 例,显效13例,有效8 例,总有效率77.5%,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3,P<0.05)。

3.5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极少数有患面部水肿加重等并发症出现,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针刺处红肿发炎等明显不良反应。

4 讨论

周围性面瘫属中医“口僻”范畴,多由于正气不足之体不慎受到风寒、风热之邪侵袭,致面部阳明、少阳二经之经络气血阻滞、运行不畅、经脉失濡而发病[6]。本病在急性期时,所受风邪直中其经络,客留不去,应以邪实为主,正虚为其次,故治疗时用浅刺法以泻其实邪为宜[7]。“浅刺多捻法”属于针刺手法的一种,是在传统“毛刺法”的治疗基础上,依据皮部理论来指导针灸临床治疗,具有活血通络、调补血脉之功效[8]。面瘫急性期风邪入于皮毛腠理,病位表浅,根据“在表,浅而疾之”的治疗原则,急性期针刺治疗应当以浅刺为主,联合多捻手法,能对面部穴位起到多靶点的刺激,具有养血活血、祛风通络之功效[9]。医书亦有云,“半刺者,浅内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故可通过浅刺多捻法逼邪外出而不伤正气,与局部穴位结合,可增强祛风通络的作用,达到治疗面部疾病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浅刺多捻法”结合耳穴揿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经过1 个疗程治疗后,用House-Brackmann 面神经分级量表和Portmann 评分值变化来评价治疗前后患者面瘫的临床疗效,两组相比,“浅刺多捻法”结合耳穴揿针治疗组要优于单用毫针针刺组。

有研究表明,针刺刺激量是针刺取效的关键因素之一[10-11]。针刺刺激量不及,无法祛除病邪,达到缓解或治愈疾病的目的;治疗超量,则徒增患者治疗费用、浪费医疗资源,特别是针对急性期面瘫患者甚至会起到反作用,造成肌肉痉挛、倒错等后遗之症,故在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时针刺刺激量的大小尤为重要,而“浅刺多捻法”通过皮下毫针浅刺后高频率多捻转的刺激可达到比较合适的针刺刺激值,可在较短时间内使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取得显著效果,减少后遗症的发生[9]。揿针是一种较为新型的皮内针治疗方法,属于“埋针”治疗范畴。因患者发病初期、受邪病位较浅,故可采用揿针治疗,该治疗方法操作简便且患者无明显痛感。将揿针埋于耳部穴位,可比常规针刺持续时间长,并通过定时按压,能持续刺激经络腧穴,可充分激发经络系统的抗病性,达到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目的[12]。

综上所述,“浅刺多捻法”结合耳穴揿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更佳,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面瘫急性期耳穴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老年失眠多苦闷,耳穴压豆来帮忙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
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塞急性期52例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