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导向法在《汽车电控发动机维修》教学中的实施
2020-04-03上海市曹杨职业技术学校
上海市曹杨职业技术学校 王 群
《汽车电控发动机维修》是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内容是介绍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结构、故障现象、故障检测诊断及排除方法。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构造、原理与维修方法,具有相应的职业岗位工作技能,培养学生诊断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的能力。采用行动导向法教学可带来以下变化。
(1)打破原有的教材章节体系。传统电控发动机教材遵循概述、各系统控制电路分析、故障维修三大部分的编写法则。其中概述大致分为电控发动机功能、分类、优点、组成及工具使用五大部分。系统控制电路大致分为燃油系统控制电路、点火控制电路、发动机怠速控制电路、进排气控制电路等。故障维修大致分为传感器、执行器与发动机故障维修等,也有部分教材将维修部件以案例形式穿插到控制电路分析中。这种编排及教学模式最大的弊处是将一个完整、有机连接的内容割裂开来,并且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维修视作两个截然不同的内容来教授,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实际维修经验,缺乏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工具的使用、电路图的查询,既有维修方案的制订,又有实际的维修过程及最终结果的检查。这就要求教学必须打破原有的体系,以故障维修为载体,提取各个章节的具体内容并融入整个工作过程中去,基于行动导向的授课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行动导向的授课流程
(2)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实际维修为教学载体。课程的实施要以故障现象为出发点,以实际故障为载体。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企业,从企业搜集实际故障并进行筛选,选取有教学价值的故障案例。对筛选后的故障案例进行加工,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确定学习任务。汽车电控发动机维修过程中常见的故障案例见表1所列。
表1 汽车电控发动机维修过程中常见的故障案例
(3)采用双元制的教学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在学校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在企业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学生同时也学习到了先进的汽车维修技术。相对而言,我国的职业学校则需要同时承担学校与企业的责任。目前绝大多数职业学校采用2+1的管理模式,前两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在企业实习。2+1模式本身特点造成学生在校阶段无法获得实际工作经验,降低了教学效果。而我校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积极尝试新管理模式,与西上海集团、协通集团建立企业定向班,把2+1模式中最后一年的企业实习分解到三年的学习中去,使在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相融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另外由于我校采取“引企入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汽修实训中心和汽车维修企业高度融合,在教学方面可以做到行动导向教学法和维修厂实习同时进行,可以一定程度弥补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无实际维修经验的缺点。
(4)教师角色的转换。行动导向法要求教师抛弃传统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知识讲授,以“技术总监”或“车间主任”的身份向学生下达实际工作任务,并详细说明任务的目的、完成任务的要求,学生以维修组为单位接受下达的工作任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和“创造性”地运用学习资源完成维修任务。过程中教师监控整个工作过程,并以技术支持的身份指引学生完成任务。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整体化的教学,教学过程围绕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展开,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从而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同时行动导向教学法也要求教师拥有实际维修经验,这也有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职业教育能力。